“中国大叶白茶县”——景谷,一叶绿成“万两金”

“中国大叶白茶县”——景谷,一叶绿成“万两金”

4阅读 2024-04-09 07:13 行业

四月雨早,茶香渐浓,次第错落的茶园里,穿梭着茶农们忙碌的身影。这里,是“中国大叶白茶县”景谷,在茶农们灵巧的双手之间翻飞的新芽,就是“景谷大白茶”。接下来,这一箩箩携带自然清香和独有甜香的“景谷大白茶”将经过自然萎凋、晒干或文火烘干等不同的制作工艺加工成品后走向茶市。满山新绿,为辛苦一年的茶农带回了增收致富“万两金”。

近年来,景谷大白茶的增收效益十分明显。全县白茶种植26万亩,年产量1万余吨,已全部完成有机认证或转换认证,全县有大小茶企、合作社共621家,2023年综合产值达44.86亿元,可提供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各环节就业岗位1万余个,茶产业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万人,茶农人均纯收入增收5000元以上。可观的经济效益不仅源于“景谷大白茶”自身优良品质和独特口感,在名山、名茶林立的普洱茶产区能“独占山头”,更得益于景谷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其品牌价值,牢固树立起了“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景谷大白茶“强起来、走出去、引进来”。

推动品牌底蕴“强起来”。3月27日,景谷县举行“中国大叶白茶县”授牌仪式,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宋慧刚代表中国经济林协会为景谷县颁发了“中国大叶白茶县”称号牌匾,并与景谷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中国大叶白茶县”协议书》,为“景谷大白茶”品牌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长在深山无人识”到在茶产业领域大放异彩,景谷县秉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持续发展理念,在加工方式上改传统“粗制”加工为“精制”生产,推动有机茶园整体改造提升,建设大白茶交易市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学习凤庆滇红茶产业发展先进经验,不断推动大白茶产业提升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发布《景谷大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景谷大白茶》两个团体标准,景谷县多次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荣誉,景谷大白茶品牌发展的“底气”更足。

带着景谷故事“走出去”。景谷大白茶的故事源自3540万年前的茶树物种始祖——宽叶木兰化石在景谷出土。从此,大叶白茶开始在这片沃土生长、繁衍,直至今日成为闻名遐迩的“景谷大白茶”品牌。景谷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生态、产量、品质优势,瞄准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积极创新“茶农+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全面畅通产销渠道,带动增收效益明显。县委、县政府多次到昆明、上海等地招商推介,使得越来越多茶客、茶企了解并认可这片来自西南边陲的“高山贡茶”,从了解大白茶开始,逐步深入了解景谷。提到景谷,就会想起“甜到心里的茶—景谷大白茶”,提到景谷大白茶,就会想起风光无限好的“无量宝地·千景之谷”,景谷大白茶成为讲好“景谷故事”的重要媒介,不断带着景谷发展的美好愿景走上更广阔舞台。

立足优良品质“引进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景谷大白茶独树一帜的品质和甜润通透的口感,也吸引了更多企业投资,带动茶农增收。今年3月18日,以景谷大白茶为主要原料的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普洱纯茶”系列新品发布上市,上市后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该系列产品采用萃取工艺保留了景谷大白茶的甜润原味,填补了国内白茶纯茶饮品的空白,形成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强有力链接,成为普洱的另一张城市名片。立足“中国大叶白茶县”品牌优势,未来,将有更多优质企业“闻香而来”,共同开好“景谷茶话会”。

通讯员:县政府办 王庆雨 图片: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景谷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上了趟那卡,闲话几句

下一页:什么是普洱茶的森林气韵?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