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做优、做活、做深“茶文章”

通江:做优、做活、做深“茶文章”

3阅读 2024-05-07 06:05 行业

山川披绿,茶海生金。连日来,通江县7.6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农、采茶工和参与观光体验的游客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通江县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山高香、生态富硒”山地高效茶叶特色农业产业,采取“党政发动、行业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的发展思路,谱好茶产业“金叶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资料图(图据网络)

做优“茶品牌”

一场春雨后,在烟溪镇钟凤村的茶山上,茶农腰挎竹篓,穿梭在一垄垄的青绿之间。随着指尖不断翻转舞动,一个个嫩芽被轻轻采摘并放入小茶篓里,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

自200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钟凤村茶叶面积已经发展到9800余亩,年产量可达270余吨,茶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我家有12亩茶地,因为种植管理技术的改善,茶叶长势越来越好,品质得到提升,每亩春茶有3000元的收入。”烟溪镇钟凤村村民陈帮国说,茶叶是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春茶的开采,在茶园不远处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就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我们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在90元左右。”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公司已签下了220万元的春茶采购合同。

目前,通江县拥有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著名商标2个,形成“罗村”“火天岗”“三生道”“馨金山”等重点品牌10余个,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


资料图(图据网络)

做活“茶市场”

碧野梯田春耕处,满山春茶吐芬芳。在民胜镇贾家梁村茶园中,茶农李亚萍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不多时,茶篓中就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相较往年,今年春茶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我们采的是一芽一芯,手脚快的每天收入200元左右。”李亚萍表示,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增加一些。

在四川壁州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采茶工还有很多,闲时几十人,忙时几百人,都是周边村里的村民。如今,他们靠茶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每天收购鲜叶1000多斤,按照正常的出茶量是5斤鲜叶加工1斤干茶。从生产到现在,我们的芽茶有6000多斤。”四川壁州茶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兴田介绍。

近年来,贾家梁村充分利用本土茶园广阔、茶叶品质优良等特点,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园区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发展起1300余亩茶园,带动全村6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


资料图(图据网络)

做深“茶文旅”

“这款春茶,清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无穷。”每年的三四月份,兴隆镇翰林村成片的茶园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喜欢在这里泡上一杯新出的春茶,惬意地品味生活。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可以深度了解通江茶文化。”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燕生表示,公司将茶事和旅游相结合,既加大了茶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21年5月,一支来自川南内江的帮扶队,开启了通江茶叶产业改天换地的新征程。“我们先后投入4700万元,连片改造管护茶园1.5万亩,帮扶罗村、巴蜀白茶、馨金山、七岗等茶企实施技改扩能,新增加工面积6000平方米、生产线6条,新增茶叶加工设备75套,内通茶叶加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副领队、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卫介绍道。

在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工作队的帮助支持下,通江县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在兴隆镇相继打造了翰林花海、巴蜀民歌风情园以及翰林湖水上演艺等,走出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累计实现年接待游客量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来源:巴中农业农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农民日报:安徽茶产业多元发展观察

下一页:建标准,强产业:《平昌青芽茶》地方标准专家评审会圆满召开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