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茶树杂交选育试验初报

武夷山大红袍茶树杂交选育试验初报

1阅读 2024-09-06 03:47 行业

简述了以大红袍为亲本进行人工正、反交及大红袍母株自然杂交子一代分离情况,初步筛选了可供进一步选择培育的目标类型,并对新品种类型选育提出探讨。

关键词:大红袍;茶树;选育

本文专述大红袍茶树种群性状研究和杂交育种试验,与大红袍历史地位、经营品牌、注册商标无关。

大红袍素有传统茶王之称,五大名丛之首。大红袍成品茶是清廷御用贡茶,名闻中外[1],清乾隆《雪夜烹茶》歌“…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骾”是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特征的权威赞颂。

构成大红袍优美品质的原因主要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优良茶树品种类型,传统的耕作管理制度,独特的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等。大红袍茶树的优良种性是构成贡茶优良品质的内在因素,生态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制度和制作技艺等外在因素都要通过品种特性内因起作用。

武夷山生态环境

历史上,武夷茶区先民将武夷山野生茶培育成当地农家品种武夷菜茶在生产上利用,又不断地从武夷菜茶中分别选育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众多珍稀名丛用于生产,成就了千百来经久不衰的武夷茶产业。农作物品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种类型必然要随之变化和发展。茶树是多年生常异花授粉作物,在悠久的栽培历史过程中,其品种类型也在不断杂合变化发展。武夷茶区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发展生产实践中,又不断对大红袍茶树品种提出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大红袍能否改变对生长环境的严苛要求,以适应更广大区域栽培利用?大红袍品质特征如何进一步适应更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传统茶王能不能成为武夷茶区的主栽品种等。2012年,大红袍正本品系通过选育经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优良品种(闽审茶2012002),“旧时王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的传统“茶王”从此撩开神秘面纱,进入大面积生产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夷大红袍母树

开展茶树杂交育种,是茶树品种改良创新的重要途径。做好亲本的考察与选择搭配是关键,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效地对杂交后代个体进行目标性状的分离选育。

利用大红袍等武夷名丛做亲本,杂交选育新品种的工作早已进行。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等,从大红袍、肉桂等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丹桂、九龙袍等新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研究,获得通过品种审定,于上世纪末先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

笔者从1978年起从事武夷山名丛单丛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工作,对大红袍等名丛群体进行认真观察试验,联系生产实际开展调查研究[3],确定以大红袍为核心亲本配组杂交,拟选育适应岩茶生产发展需要的新品种类型。

1.材料和方法

分为人工杂交选育和自然杂交选育两种处理。

1.1人工杂交

2014年11月,在武夷山市龟岩名丛保护基地(闽茶圃004)进行。

1.1.1亲本:(1)大红袍正本(JM062-2),(2)凤凰单丛(银凤),取自龟岩名丛保护基地无性系。凤凰单丛(银凤)由陈德华先生于2012年提供引种。

1.1.2方法:采用蕾期人工隔离授粉,正反交,每对组合各杂交10朵。正交:大红袍正本(JM062-2)×银凤,反交:银凤×大红袍正本(JM062-2);

剥苞去雄隔离:2014年11月20日~30日正反交母本各选取开花前1~2天的未开放花苞10朵,用镊子分别剥除全部花瓣和雄蕊,随即用预先制成的透明羊皮纸套袋(晒图纸,袋长宽5cmX3cm)套入留下花柱的花蕾,用别针从基部将套袋花蕾与枝叶固定,套袋不能留间隙,防止昆虫进出传播花粉。

授粉:剥苞第二天上午进行。选取当天正开放的父本花10朵,逐一打开对应的套袋母本花朵,将父本雄蕊花粉塗抹在母本花柱顶端,随即套上套袋(套密、套牢、不影响养分输送)。授粉后15天将套袋拆除,在就近处挂上小标签,平时注意检查保护。

1.1.3收种播种育苗:2015年10月底(霜降后)采收,将种果放在阴凉处后熟。2015年12月,经过1个多月后熟,去除种果皮,整畦单粒播种,播种行株(粒)距12cm×3cm,复土深约2cm,盖遮阳网,做好苗期各项管护。

1.1.4移苗定植:2016年12月在龟岩名丛保护基地进行,行株距160cm×40cm,单株定植。

1.2大红袍母株自然杂交选育:

2018年秋末,与武夷山市茶叶局科技人员王国兴等合作,分别采收九龙窠原产地6株大红袍母株自交结实种子进行育种试验。

大红袍母株类型:九龙窠大红袍原始母株(试验代号JM062)6株,分三层从上到下、从左(摩崖石刻)到右,标注为:1号株(JM062-1),2号株(JM062-2),3号株(JM062-3)、4号株(JM062-4)、5号株(JM062-5)、6号株(JM062-6)。

1号株与5号株为同一类型副本,2号株与6号株同为正本,3号株、4号株分别各为不同类型副本[4]


1.2.1收集种子:2018年10月底,按大红袍母株编号,从左到右分1、2、3、4、5、6号株,分株收集种果。根据每株实际结实情况,收取15~20个成熟种果,置于室内后熟。

1.2.2幼苗培育:2018年12月16日在龟岩名丛保护基地播种育苗。苗地整畦条播,行距12cm株距2cm,单粒播种,播后盖土厚2cm,表面遮盖遮阳网以利防草保湿。

种苗开始出土即揭去遮阳网。及时拔除杂草,自然竞争生长,不施肥不打药,精心看护。

1.2.3定植:2019年12月,各组合种苗培育一年后,在龟岩基地分别定植选育,行株距160cm×40cm,单株栽植,便于试验观察记载。

定植时淘汰生长不健全细弱苗。

1.3观察记载:

定植一周年后开始进行特征特性观察记载,每年分春、夏、秋3次进行。

主要记载内容:生长势芽叶生育期、树型、叶型、叶色、叶质、花器(花瓣、柱头)等。

描述鉴别标准参考《福建省茶树品种图志》。[5]

设肉桂、水仙两个无性系当家品种和亲本无性系为双重对照。

2.初步结果与分析

2.1结实与出苗:

2.1.1手工杂交组合:

正交:大红袍正本×银凤收获7粒种果,种子13粒;播种成苗11株苗。

反交:银凤×大红袍正本收获种果3粒,种子5粒;播种成苗3苗。

2.1.2自然杂交组合:各株系F1成苗数:1号株F115株,2号株F11株,3号株F12株,4号株F19株,5号株F11株,6号株F13株。出苗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红袍原始母株之间种果饱满度差异所致。

2.2F1代性状分离:

将各株系F1代观察记载内容进行统计整理,对主要性状分离情况做初步对比分析(如表1)

2.2.1人工杂交组合:亲本银凤:早生种,中叶类,叶长椭圆形,叶色淡绿,叶质厚软。

亲本大红袍正本(JM062-2):晚生种,中叶类,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质较厚脆。

从上表可以看出:

正交:大红袍2号株×银凤,F1代11株,分离差异明显,但主要性状偏向大红袍正本2号株。

反交:银凤做母本与晚生种大红袍杂交,F1代3株同为中生种,其主要性状倾向母本银凤。

2.2.2大红袍自然杂交祖合:(1)母本1号株(JMJM062―1副本)特晚生种,小叶类,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质厚脆,1号株自然杂交F1代15株,中生种4株、晚生种8株、特晚生种3株;中叶类7株、小叶类8株;叶形椭圆3株、长椭圆形12株;叶色绿2株、深绿13;叶质厚脆12株、厚软3株;

(2)母本2号株(JMJM062―2,正本)晚生种,中叶类,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质较厚脆,2号株自然杂交F11株,晚生种,小叶类,长椭圆形,叶色绿,叶质厚软;

(3)母本3号株(JMJM062―3副本)晚生种,小叶类,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质稍软,3号株自然杂交F1代2株,晚生种1株、特晚生种1株,小叶类2株,长椭圆形2株,叶色绿2株,叶质厚脆2株;

(4)母本4号株(JMJM062―4副本)晚生种,小叶类,叶长椭圆形,叶色绿或深绿,叶质稍厚软,4号株自然杂交F1代9株,晚生种7株、特晚生种2株,中叶类4株、小叶类5株,椭圆形2株、长椭圆形7株,叶色深绿9株,叶质厚脆9株;

(5)母本5号株(JMJM062―5副本)与JMJM062―1同质源。5号株自然杂交F1代1株,晚生种,小叶类,叶长椭圆形,叶绿色,叶质厚软;

(6)母本6号株(JMJM062―6正本)与JMJM062―2同质源。5号株自然杂交F1代3株,晚生种3株,中叶类1株、小叶类2株,椭圆形1株、长椭圆形2株,叶绿色1株、深绿色2株,叶质厚脆3株。

2.3F1代初步选育:

以杂交父母本及肉桂、水仙为对照,根据F1代定植后单株性状表现观察记载结果,选择若干目标单株进行短穗扦插无性繁殖,扩大群体进一步对比选育淘汰。2023年底各组合初步选留株系数如下:

2.3.1人工杂交组合选留6个株系:正交,大红袍×银凤F1选留3株系;反交,银凤×大红袍F1选留3株系。

2.3.2自然杂交组合选留9个株系:(1)大红袍1号株自交F14个株系;(2)大红袍2号株自交F11个株系;(3)大红袍3号株自交F10株系(淘汰);(4)大红袍4号株自交F12个株系;(5)大红袍5号株自交F11个株系;(6)大红袍6号株自交F11个株系。

3.讨论

3.1

茶树常异花授粉作物,通过不同父母本之间杂交结实繁衍世代,遗传背景十分繁复。大红袍等武夷名丛茶树来自当地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在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栽培条件下长期地接受自然和人工选择淘汰,形成独立的武夷茶树类群[6]。本试验大红袍母株自然杂交结实株系后代分离变异虽然比较明显,但没有出现突出的目标类型。这可能与大红袍母株所处九龙窠及周边茶地种植品种类型有关,杂交父本花粉主要来自武夷山当地品种肉桂和名丛类型,形成近似于现今武夷山桐木关,北部岚谷黄龙岩、岭阳等高山老茶区的武夷菜茶群体种中的“近亲”自然授粉结实后代类型,遗传类型基础较狭窄,可供选择的新类型受到限制。

已有实验证明,利用茶树品种类群内的自然杂交选育,可以改变无性繁殖品种阶段发育衰老而引起的种性退化。这种方法,能否做为无性系衰老茶树品种复壮的一种手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3.2

大红袍与银凤人工杂交,正交、反交都出现突出的分离类型。由于杂交父母本经过人工套袋授粉,阻止了昆虫盲目传粉,确保组合杂交效果。银凤的原始种凤凰单丛是来自不同茶区广东的品种类型,遗传差异性比较大,形成实质上的“地理远缘杂交”,使目标性状互补来源有了可靠的保证。目前初选的株系虽然还需要继续筛选,但可选择供培育新型品种的优势类型表现比较明显(如图)。

银凤ⅩJM062-2F1无性系6年龄植株2023.6

3.3

茶树杂交F1代具有杂交优势,通过无性繁殖将杂交优势加以固定。与禾本科等作物杂交育种相比,缩短了多年逐代分离稳定的选育时间,便于提早对选育目标株系进行杂交优势利用。

运用短穗扦插繁殖技术,已将初选的大红袍杂交目标株系分别建立无性系,继续逐步进行相关试验筛选。

以当家品种肉桂、水仙和杂交父母亲本为对照,从成品茶品质特征和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考察测定,以培育优良性状达到或超过肉桂、水仙的茶树新品种类型用于生产。

参考资料:[1]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农业经济研究丛刊》(第二号)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编印,1943.

[2]陈荣冰等.乌龙茶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9.[3]罗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武夷山市茶叶局关于申报大红袍品种审定的申报材料.2009年12月.[5]陈常颂,余文权.福建茶树品种图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6]李力,罗盛财等.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Synonym,:Thea bohea L.)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J].茶叶科学,2023(03):310-324.

来源:《福建茶叶》2023年第12期作者:罗盛财,刘德发,王国兴,刘宝顺,吴林春,徐茂兴,徐斌,马梅荣,张恒旺,苏峰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茶叶英文称谓的含义及来历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中期茶遍地班章茶 名字虽假但也有好货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