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祁红茶历史上的五次重要“创新”

细数祁红茶历史上的五次重要“创新”

4阅读 2019-01-22 01:57 行业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里的这句诗原是写琵琶女的孤寂哀怨,却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要买茶,到浮梁!



唐朝时期的浮梁,是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业多来自上游歙州,祁门县当时就归属歙州,与浮梁临着阊江一水相依。祁门所产的茶品质好,色黄而香,所以尽管地处深山,祁门的茶市却也热闹非凡,尤其是每年二三月间,买茶者摩肩接踵而来。购茶以后,凭借阊江水道,先来到浮梁,再顺水而去。


敦煌遗书《茶酒论》中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当时徽州地带茶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唐咸通三年(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里详细记载了祁门茶叶:“邑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邑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繇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踵而至。”可见当时祁门茶叶之兴盛与品质之优良。

此时的祁门茶还是绿茶,让英国王室贵族痴迷的“祁门香”,还要经过一千年的岁月积淀才出现。祁红能有现在这样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的地位,并不是仅仅靠古籍中的记载,而是历史过程中的多次“创新”所造就的。


第一次创新:祁红划时代的绿改红

茶叶江湖中第一次有“祁门红茶”这个词,是在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这一年,以余干臣、胡元龙等为首的徽州商人,在祁门试制红茶成功,同时劝导茶农改制红茶。促使这次变革的也有一些外部的原因,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东方通往欧洲的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更多东方茶叶涌入欧洲市场,市场茶价波动极大,买方纷纷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印度茶,中国茶的出口量急剧减少。然而那时红茶主要产地还在中国,西方人对红茶的需求逐年增大,当时中国的福建红茶,出口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开发新的红茶产区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祁门茶业抓住了这次机遇,大胆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对接新的市场,完成了祁门茶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创新,也是祁红的第一次创新。光绪八年(1882年)祁红正式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次创新:创办茶业科研机构

民国四年(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的旧金山举办。祁门红茶一举拿下博览会的最高奖项“甲项大奖章”和两枚“金质奖章”,惊艳世界!

这次获奖让北洋政府信心倍增,立即着手改良这个能换取大量外汇的商品,同年,北洋政府在安徽省祁门县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农商部模范茶场)。模范茶场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一批泰斗级的专家学者:陆溁、吴觉农、胡浩川,以及冯绍裘、庄晚芳等陆续来到这里,盛况空前。他们开启了中国机械制茶的新时代,完成了祁红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第三次创新:政府接管,实行统购统销

解放后,政府接管了祁门茶业改良场,取缔了茶叶私家经营,改为国家统一收购,加工祁门毛茶,学习苏联模式。这次创新跟国家的命运和外部市场息息相关,这个时期由原来的以欧洲为主要市场,变成了以苏联为主要市场,建立了新的商业模式,是一次不可忽视的创新,带给当时的祁门茶厂,甚至是整个祁红茶产业,一个近十年的顺利发展期。


第四次创新:改革开放让祁红被动创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浪潮遍及神州大地,茶行业也受到了影响,促使祁门红茶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举措。九十年代,祁门茶场开始与茶叶公司合并,实行收购、加工一体化,将原有的部门等进行重组,建立新的分公司,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等。这次创新属于比较被动的创新,重点在于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使祁红渡过了低潮,留下了后续发展空间,是一次战略上的创新。


第五次创新:祁红名优茶的崛起

2005年,祁门红茶厂改制失败,正式宣布解体。同年,第一届祁门红茶节举办,以“祁红香螺”、“祁红毛峰”等为主的祁红名优茶正式推向市场,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互联网的发展使祁红优秀的品质快速传播,从原来的“养在深闺人不识”到如今的“走入寻常百姓家”,这独有的“祁门香”已经在中华的大地上香飘万家,并扬名世界。



品质优秀的祁红,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沉浮,但每一次的创新都会让她浴火重生,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市上独树一帜。纵观祁门红茶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祁红获得如今的成就,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红茶有着非常强的包容性,祁门工夫红茶是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这种工艺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在新派红茶大行其道的当下,恢复了手工传统制作的祁门工夫红茶,如同奢侈品一般,更显得弥足珍贵。


来源:今日湖北  记者楚南茗,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上一页:最全饮茶指南,茶友必备!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