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贡茶,何日盛景重来
“太神奇了,茶沫上竟然能写字!”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建瓯茶企以文化为引,为北苑贡茶寻求突围之路,引来不少客商及游客体验,游客周女士经茶人指导,在点出的茶沫上书写出一个“茶”字,稀奇不已。
北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北苑茶曾上贡四朝(五代十国闽、宋、元、明),历时458年,在中国茶史上曾有过辉煌,至今依然声名远播。然而,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北苑贡茶,即便现在全市干毛茶年产量约1.23万吨,产值达8.79亿元,可与兄弟县市武夷山相比,仍相去甚远,不尽如人意。该如何重现昔日辉煌?
各自为战散如沙
“现在,我们茶企已开始抱团取暖。”北苑贡茶协会会长周伟说,然而以前却是一盘散沙的局面。
散沙局面要从改革开放之前说起。当时,茶叶出口是国家创汇增收的主要项目,建瓯茶由国家统销统购,所以建瓯茶一直处在“不怕卖不掉,就怕你没有”这种不愁销路的状态,造成大部分茶农长期以来不重视茶叶加工工艺的创新和改进。
上世纪90年代初,茶叶外销市场萎缩严重,完全依赖出口的建瓯茶叶迎来寒冬。茶叶滞销,茶山难以产生效益,茶农开始纷纷砍掉茶树改种橘子等作物,彼时全镇乌龙茶园不足百亩。
直至本世纪初,茶企纷纷进行改革,摒弃过去粗放型的制茶工艺,走上精品路线。而今,茶市再次走俏,建瓯大大小小的茶厂渐多。全市现有各类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约1415家,其中规模企业10家、SC认证39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
“可惜,大多数茶企的发展理念还是老套。”周伟告诉记者,忽略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的融合发展,致使建瓯茶活力不足。虽然茶叶经营企业多达1415家,但注册的仅有250多家,规模大多呈现“小、散、差”的状况,年产干毛茶1万多吨,占据全市干茶产量的85%,占南平市茶叶产量的20%以上,量大而不精。“一些茶企每年采茶多达四五次,品质一直徘徊不前。”
回归传统觅复兴
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一些企业已崭露头角,南平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位于建瓯东峰镇的成龙茶厂就是其中翘楚。该茶厂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如今,成为建瓯“矮脚乌龙王”。
“现在每年产量大概有20万公斤,年产值大概2000万元。”成龙茶厂厂长、省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建瓯北苑贡茶代表性传承人刘成龙说,为了谋发展,正在将老茶厂改造成一个茶文化体验馆,供游客品茗、鉴茶,体验制茶。
“北苑贡茶发展上千年依旧为众人所知晓,是因为它特有的制作工艺以及优良品质。因此,无论建瓯茶产业如何发展,但其味道不能变。”刘成龙说,茶叶市场有起有落,无论何时,都需要有人守住传统的味道。
缘此,从1970年开始做茶,1993年开始研究北苑贡茶传统工艺,几十年来如一日,刘成龙专心制茶。尤其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从不跳过任何一道传统制茶工序。刘成龙认为,即便制茶工艺要创新、企业发展要创新,那都应是在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
得益于这样的坚守,刘成龙在秉持北苑贡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技术创新,通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北苑贡茶源本正宗的“软枝矮脚乌龙茶”,产品销往福建、广东、浙江等16个省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
融合思路寻发展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下,建瓯统筹起全市茶产业、观光旅游、历史文化等资源,对北苑贡茶文化内涵和品质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茶文化旅游纳入全市中长远旅游发展规划,促进茶产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打造全市经济新增长极。
东峰镇在全市率先探路。东峰镇是闽北乌龙茶的主产区,更是北苑贡茶矮脚乌龙的产区,该镇的桂林村至今还保存着具有160年以上历史的矮脚乌龙茶园15亩。1990年,台湾茶业界泰斗吴振铎教授经过缜密的科学考证,也确认了这片矮脚乌龙为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是台湾享有盛誉的“青心乌龙”“冻顶乌龙”的祖籍园。去年9月,东峰镇利用这些资源,举办了首届中华北苑茶神文化节,打造北苑贡茶特色小镇。未来,这里还将建设北苑茶文化展厅,与北苑御焙遗址等诸多文化遗存相得益彰,走茶、旅、文融合发展之路。
建瓯市副市长黄洪河告诉记者,建瓯正朝着打造北苑贡茶茶叶特色强市的目标迈进,鼓励全市茶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包括茶食品、茶罐装饮料、茶医药、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实现茶叶总产值、出口额、创税收各翻一番。
在黄洪河看来,除了延伸产业链,还要注重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对此,建瓯还将依靠茶文化,以点连线,打造建瓯茶文化观光旅游线路。把小桥镇的“十里景观带”及周边茶园、川石茶果农场生态园、东游际下生态茶园、东峰凤山茶园等,通过“茶文化”贯穿起来,发展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茶园定制、电商销售、互联网+为一体的茶叶小镇,将建瓯建成为一个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