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亮相武夷山,这是武夷山继2008年承办第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后再次承办“国字号”行业协会年会。十年来,武夷山茶产业发展坚持以质量兴茶为核心、品牌建设为重点、技术创新为驱动、茶农增收为目标,夯实基础,落实措施,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下,保持武夷山市茶产业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武夷山茶业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茶文化推广知晓率得到全面提升。2015-2017年“武夷山大红袍”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17年“武夷岩茶”获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列入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清单。今年5月,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2017年度“武夷岩茶”品牌价值从2016年的627.13亿元提升到693.1亿元、继续位居茶类第二位,“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首次参评,品牌价值达到2666亿元。
做为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0.46%,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等试点城市,获评最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全球十大幸福地之一、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品牌旅游城市。1991-2000年,武夷山市政府正式开始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依托茶叶资源、茶文化禀赋,将茶文旅有机融合,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从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拓展延伸,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形成了旅游全链条品牌群。
目前,已修复下梅古村落;建设雕塑及广场、景隆码头等工程,重现昔日茶埠辉煌;2017年11月中旬启动的以“朱子故里•大美武夷”为主题的“五个一百”活动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纪录片《朱熹》将在央视播出、蕴含“武夷元素”的《茶山情歌》、《请茶歌》、《采茶扑蝶》等茶歌茶舞相继亮相、《武夷山水有神奇》、《云铺霞染的茶路》、《朱子故里品五夫》、《憩游武夷》等美文佳作也相继推出,为武夷山吸引了众多人气;国内外著名的印象IP系列之一《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7年演绎近3500场;开发岩骨花香、岸上九曲、绿野仙踪等漫步休闲线路;万里茶道文化体验游、研学游等主题旅游方兴未艾;中国茶旅小镇、海丝文创园、五夫朱子故里项目建设等稳步推进,茶旅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
近年来,武夷山市通过抓生态保护,保持产业平稳发展;抓质量兴茶,加强渠道监督管理;抓基础工作,强化技术指导;抓标准建设,提高茶叶管理能力;抓品牌建设,拓宽茶叶营销渠道;抓项目带动,保障茶业发展质量等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
未来,武夷山将坚持“科学管茶、质量兴茶”的原则,加强茶园生态建设,规范市场营销管理,强化品牌宣传推广,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提升产品生产加工新水平,努力打造健康安全的武夷茶,致力于把武夷山市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茶叶产品市场交易集散地、茶文化探源传播重要基地和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进一步提高武夷茶话语权,抢占茶文化制高点,打造中国茶文化之都。
坚持规范管理,推动健康发展。一是落实茶产业普查。持续推进普查工作进度,全面掌握全市茶业生产、加工、销售及茶山、茶企建设情况,为科学规划茶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完善茶叶人才专家库管理。加强茶叶专家管理,重点抓好生产加工型茶叶专家组建设。持续修订和完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规范传承人评选、管理等规定。三是加强茶叶科研。落实茶叶科研协会筹建工作,持续与各科研单位、院校协作,加强茶叶品种培育、延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科研,建立茶叶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四是提升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武夷茶主销区的茶业同业公会分会、会员店和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等组织建设,继续完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营销组织自身建设和服务能力;同时组织企业“走出去”参观学习茶庄园、茶旅等主题建设内容,开拓思维,提升营销能力。五是制作武夷茶标准样。全力做好新一轮武夷茶标准茶的制作,为规范武夷茶的生产、定级夯实基础。六是加强农资监管追踪平台管理,完善农药产品购销可追溯制度,从源头管控上实现对规范购药、规范管理茶园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农药在茶园使用,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使用监管处罚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生态建设,保障茶叶品质。一是持续开展违规开垦茶山、违规建设厂房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保护好武夷山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开展全域培训。深入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加快培训工作进度,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院校合作,开展百名茶叶专家、千名优秀企业管理人、万名茶农培训,重点实施茶园管理、产品营销及茶叶生产加工技能培训。计划开展全市性的制作技艺比赛,构建起茶农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技能比武的氛围,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茶农总体素质。三是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大力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和茶园“无药无化肥”质量兴茶工程。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生物防控等技术,加强茶园水土保持,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利用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和科技手段,全面实施人防物防技防网格化管理,实现茶园管理、茶园生态环境、产品品质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
坚持转型升级,促进三产融合。一是建设茶旅小镇。全力加快茶旅小镇建设进程,重点抓好茶检中心、茶叶交易中心、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二是发展茶旅项目。继续支持和鼓励茶企发展茶旅项目,建设茶庄园、茶观光工厂,开发茶旅游线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潜力和动力。三是建设“三个转变”示范点。重点推进“三个转变”示范点建设进度。四是建立茶叶发展平台。鼓励发展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推进茶叶精制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鼓励茶企集聚发展。持续推进仙店园区茶叶精深加工区、星村精制茶加工区项目建设,重点引进茶叶深加工及茶衍生品开发的企业入驻。五是抓好政策落实。对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科技创新、电子商务等进行资金补助,全力做好企业资料申报、审核和资金发放等。抓好精深加工工程。六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要集聚人文历史、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资源,大力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康养产业和文化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
坚持品牌战略,拓宽茶叶市场。一是商标品牌保护。规范整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管理和应用。加快茶产业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进度。科学实施原产地地理标志标识的使用,逐步普及溯源体系管理。支持企业创建知名、驰名商标及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品牌。引导企业注册体现企业文化和茶业历史的健康、向上的商标,主动抵制低俗文字、图片商标。二是落实现代茶业产业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重点做好项目的落实,加快设智慧茶园、物联网、茶庄园及茶叶休闲示范点等和品牌宣传建设。三是承办好海峡两岸茶博会。利用茶博会平台,加强对台交流,弘扬闽茶文化,增进茶叶贸易合作。四是承办好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年会。借助国家级茶叶协会的影响力,通过年会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地对外展示武夷山市茶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内涵品质,达到宣传、推广、促销的目的。五是抓好全国茶产业(武夷岩茶、武夷红茶)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福建武夷山)创建工作。
坚持营销推广,提升产业效益。一是持续开展茶旅活动。争取市政府支持,发挥部门合力,加大营销资金投入,划分武夷茶重点推广区域,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多视角的管理营销活动,重点针对万里茶道沿线及东北、西北、东南等茶叶主要消费城市和航线开通城市相关茶业展会,将万里茶道工作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在沿线国家开展1-2次武夷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二是全面拓展宣传渠道,在原有报刊、电视平台基础上,持续加强互联网、自媒体宣传合作。三是加强民生茶的营销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和茶博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平价茶,引导大众消费观念,拓展民生茶销售渠道,有效提高武夷茶的市场占有率。四是规范茶事活动管理。全力抓好“互联网+武夷斗茶”全国分赛点的组织、宣传等,派出专家库专家指导做好武夷、星村等地茶叶赛事活动。
坚持龙头带动,提高发展能力。一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鼓励支持茶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企业,对新增的茶业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安排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广星村黄村茗川世府茶叶合作社建设经验,鼓励小微企业以村为单位、以区域为单位创建茶专业合作社或以各种茶专业合作社组织为单位创建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提高茶业服务水平。三是鼓励涉茶企业积极开展金融资本运作,完善上市后备茶企业资源库管理,有计划、分进度地扶持一批有条件的茶企逐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