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一扁打造嵊州金名片 兴业富民造就世界绿茶之都

一圆一扁打造嵊州金名片 兴业富民造就世界绿茶之都

6阅读 2020-04-28 08:32 行业

  《云海翠竹伴茶长》 图片摄影:徐灿法,摄于葛英。

  嵊州是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历来盛产绿茶,素有“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嵊州强”之美誉。在中国茶界排行榜上,嵊州市是全国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和龙井茶生产中心,拥有两个引以为傲的“第一”。目前嵊州市有茶园面积 21 万亩,2019 年茶叶总产量 1.94 万吨,产值 10.1 亿元,其中珠茶产量占全国的 20%,出口量占全国的 60%,产品远销西欧、北非、南亚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龙井茶年产 6800 吨,占浙江省龙井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享有“龙井茶,嵊州炒”的美称。嵊州茶业以“一圆一扁”创造了嵊州特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绿茶之都。多年来,嵊州先后荣获“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中国出口茶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世界著名茶乡”等诸多荣誉。  

  《绿满山坡》

  立足资源禀赋 高山云雾出好茶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风光秀丽,四面环山,中为盆地,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大山系环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达到 67%。

  嵊州产茶历史悠久,嵊州最早种茶始于汉代,至今已有 2000 多年。茶园多分布在海拔300 ~ 800 米的丘陵山区,茶园与林木相间种植,形成了“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种植方式。茶树生长,处于长年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之中,使嵊州注定是一个与茶相爱相生的地方。  

  嵊州茶因人文而深刻。相传嵊州原系内湖,大禹治水毕功了溪,从此有了剡溪两岸的青山绿地。嵊州历经“了溪、古越、剡县”三个时期,到两晋南北朝,以王羲之、二戴、谢灵运为代表的“六朝隐逸文化”滋润剡中,引来唐宋名贤追慕寻剡。举杯泛舟情意浓,饮酒品茗诗吟咏。无意间吟就“剡溪唐诗路”,咏出“剡茶声,唐已著”,有了茶僧皎然的“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他在描绘“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中,流溢着茶道与茶情,给剡茶以文化的滋养和深厚的内涵,让茶香久久弥漫,飘逸千年。到 1936 年,当代茶圣吴觉农来嵊创办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得到新的传扬。开设茶叶专修班,培养上百名茶叶专门人才,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茶叶产业的发展。 

  六举齐抓并行 加快茶产业发展

  近年来,嵊州在茶产业培育发展中,坚持六举齐抓并行,注重提高品质,推进茶业现代化建设,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农产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茶业强市。产业发展,理念创新是统领。嵊州在茶产业“小农户•高质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茶业强市建设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下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核心,增强茶农抵御市场的风险,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通过整合品牌、提高品质、强化推介、规范管理等措施,实施《嵊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拨出5000 多万元专项资金,对良种茶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开发,名茶加工集聚区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QS 认证、电商、专卖店和专柜建设、展示展销等进行补贴,对茶叶规模企业上缴的地税按比例给予补助。在国内率先实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茶农撑起保护伞。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茶农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链,凸显了小产区的品质优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坚持茶叶品牌战略,打响“一圆一扁”。品牌是产业发展之本,产品质量之魂。近年来,嵊州市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运用精湛的采制工艺,构建新型联农机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圆(珠茶)一扁(龙井茶)”已成为嵊州茶叶的两张金名片。以“皇帝”牌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和“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多次获国内外金奖,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全市2/3以上的龙井茶企业品牌已整合到“越乡”品牌之中。如今,“越乡龙井”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合格率达100%, 并通过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茶叶检测,品牌效应日趋显现。  

  坚持良种科技引领,夯实茶业基础。茶叶良种培育、科技管理和基地建设是现代化茶业建设的基础。对此,嵊州采取三曲交响。第一曲,通过建立健全市、镇(乡)、村三级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基层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潜心研究,服务三农,取得明显成效。第二曲,聘请陈宗懋院士为嵊州市茶叶产业顾问。2015年,首个陈宗懋院士科研团队嵊州实验基地在黄泽明山茶场设立。目前,全市多家茶企设立茶叶科技研发中心,并进入抹茶、茶保健品等深加工领域。另外,嵊州的茶机研发走在全省前列。第三曲,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全市21万亩茶园地处世界公认的优质茶产业带,属龙井茶越州产区。现已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园14.7万亩,建有10大现代茶叶示范基地,连片3000多亩的黄泽明山茶场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园,崇仁民胜现代茶叶示范区为全省高产高效的典范。建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个,多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坚持炒制技艺培训,确保茶叶质量。炒制技艺的高低决定茶叶质量,是现代化茶业建设的关键。嵊州市从抓炒制技艺技术培训、普及与提高入手,推出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为农服务实绩考核制度,通过对全市1万多农民信箱注册用户网络辅导和8万户茶农面对面的服务培训,提高全市龙井茶炒制水平。同时,通过“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为提高“越乡龙井”炒制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从1999年起连续举办了21届,并与浙江省农业厅合办了5届全省扁形茶炒制比赛,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培训了万余名炒茶能手。各项比赛嵊州囊括诸多奖项,赢得了“龙井茶,嵊州炒”的美誉。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中共嵊州市委书记徐建役在首届国际绍兴(嵊州)绿茶大会暨第20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上致辞

  坚持开拓销售市场,创建“五市三商”。市场开拓、市场信誉和营销策划是现代化茶业发展的命脉。嵊州市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引进来”上,即引媒体、引客商、引专家。2018 年 4 月举办了“茶香有道——群媒品嵊州”大型采风活动,邀请百家媒体来嵊州对茶产业进行宣传报道;2019年3月,举办了首届国际绍兴(嵊州)绿茶大会暨第20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广邀全球茶人来到嵊州,使更多的人了解嵊州茶叶。  

  在“走出去”上,即走市场、走赛事、走博览。每年由市领导带队,赴上海、山东、北京等茶叶主销区进行宣传推介,借助全国农交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以“越乡越韵、茶香茶道”为媒推介越乡茶业。至今嵊州茶业已形成了茶青市场、产地市场、中心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配套的“五市联动”销售网络。建有28个茶青市场、15个产地名茶市场和1个中心市场(嵊州茶叶城), 在20多个省(市)开设越乡龙井实体专卖店180家、网上专卖店50多家,在大中型连锁超市设立专柜600多家。尤其山东市场年销售“越乡龙井”2500多吨,约占全市龙井茶总销量的42%。同时,借助电商、微信等新兴平台,实现电商、微商、店商“三商”融合营销,与小罐茶公司、吴裕泰公司、中茶公司、上海浙江茶叶公司等知名茶企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销售途径和渠道正在不断拓展。  

  3月10日上午,在中茶所嵊州综合实验基地,嵊州市副市长余丹以“越乡龙井”品牌代言人的身份上阵“直播带货”。

  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注重网络新媒体嫁接品牌年轻因子,嵊州市市长领衔做好“直播带货”代言,在网络上介绍嵊州茶叶的现状以及茶产业给茶农带来的效益,大大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坚持茶文化建设,推动茶产业链延伸。茶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嵊州茶业创新排练《双越飘香》茶文化主题演出节目,融茶道、茶艺、茶情和越韵、越歌于一体,不仅引茶界和媒体耳目一新,更提升、拓展了茶叶的境界和发展空间。

  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嵊州正在进一步挖掘茶叶历史文化,建立茶叶博物馆,开发茶叶旅游路线,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同时,市政府十分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抹茶、茶叶籽油、茶保健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世界绿茶之都”

  新时代,新机遇,对茶产业发展也带来新挑战。正是嵊州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目标的正确定位,制定政策的及时落地,广大茶农茶企的奋发有为,才汇成了嵊州茶产业跨步新时代的强大合力,极大地激发了持续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产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 并用事实证明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推进嵊州茶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

  多年来,嵊州市在发展茶产业的进程中,一直坚守“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初心,坚持以“责任、创新、协作、共享”的理念,打造“世界绿茶之都”,让世界人民享用中国好茶,并始终坚持高质量、大品牌、国际化的发展路线,一路稳扎稳打。

上一页:云元谷高天流云:藏山 精微茶区头春 为鉴藏而生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