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柏塘“80后”兄弟回乡创业,这里成了茶叶专业村

博罗柏塘“80后”兄弟回乡创业,这里成了茶叶专业村

23阅读 2021-10-26 02:14 行业

博罗县柏塘镇,是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近年来,柏塘茶产业发展迅速,年产值达3亿多元。柏塘镇新陂村堂兄弟王伊军、王承安均是“80后”,先后从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种茶创业,成立茶叶合作社,带动几十户茶农种茶致富,成为当地种茶的青年带头人。

禾花茶进入尾声,接下来采雪片茶

深秋时节,秋高气爽,阳光明净。新陂村的茶山,一排排半人高的茶树,从山脚延伸至山顶。阳光下,茶山满山的绿与湛蓝的天空相辉映,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绝佳风景。茶山的一处,一位村民正在采茶,已经采了一篮子了。尽管白露已过,但是茶树还是竞相萌发新芽。


禾花茶茶青。

王伊军介绍,新陂村的茶树主要以客家小叶种、细叶茶、紫芽茶为主。眼下,正是采摘禾花茶的尾声。过段时间,就是采摘雪片茶的时候了。稻禾开花的时节采摘的茶叶,当地人就称之为禾花茶;而节气小雪至大雪之间采摘的茶叶,就称之为雪片。“我们都是在茶头下长大的。”王承安说,这些茶树很多都是爷爷辈种下的。爷爷种茶,传给父亲,现在他们又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在他们成长记忆中,种茶、炒茶是一道熟悉的场景。


王伊军和王承安在茶园。(左为王承安,右为王伊军)

从10亩茶园起步,成长到今天300多亩的合作社

王伊军家的楼房就在新陂村委会办公楼侧边。“今年年底,我就要把这里改造一下,建起一条茶叶自动生产线。”王伊军所创建的新陂村生态茶园合作社,目前有成员30多人,茶园有300多亩,年产茶叶约2500公斤。“现在生产产量日均只有几十公斤,建成生产线后日均产量可以达到200公斤。”王伊军说。

从回来种茶,到今天的规模,王伊军用了7年。“学校毕业后,我在博罗县城上班了几年,做到了主管的位置。”王伊军原本以为,人生剧本会在城市书写,可是后来的一场重病,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重病治疗好之后,王伊军决定回到新陂村,从茶园间重新起步。

从家中的10亩茶园干起,王伊军拿出了一股拼劲,发展自己的种茶事业。“刚开始这几年,真的很辛苦,采茶、炒茶时,每天都是拼到凌晨两三点。”看过了外面的世界,从一开始,王伊军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满足于父辈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模式,在2015年就成立了新陂村生态茶园合作社。渐渐地,在他的拼搏努力下,加入合作社的茶农渐渐增加,茶叶产量和质量也上来了。几年下来,合作社的茶叶销路都很不错,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兄弟同心,成为新陂村茶产业发展青年带头人。

开始几年,生产、销售主要是王伊军一人在干着。合作社的茶农都是以中老年村民为主,合作要得到更大发展,就需要青年人才的加入。王伊军思来想去,就想到了堂弟王承安。王承安那时在珠三角上班,月薪有6000多元。放弃城市工作回到乡村做茶,对王承安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最终,看到家乡茶产业的红火发展,王承安下定决心,回到了新陂村。

“他管生产,我主要抓市场推广和销售。”有王承安的加入,王伊军如虎添翼。回到第一年,王承安就以学徒身份,向炒茶老师傅学做茶。一年之后,承安就掌握了做茶技艺,从那以后,采茶、炒茶等生产方面的事都是他一手搞定。再多的辛苦和困难都没有难倒这两兄弟,两人合作默契,将合作社越做越大,成为新陂村茶产业发展的青年带头人。

进一步打响本土茶叶品牌,助力新陂村茶产业发展

王伊军介绍,新陂村全村人口约700户,人数约4200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叶,茶叶基本都是种植在自留地及荒山上,面积约1200亩,茶叶产值达上千万。目前,以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种植大户,带动新陂村村民一起种植销售茶叶。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技术生产,统一加工和销售。合作社主要生产的茶叶有“柏塘山茶”“柏塘红茶”“蜂蜜茶”三大系列产品。

每年,合作社每户农户种茶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每年带动就业50多人。加入合作社的全部村民,每年种茶总收入超过100万元。新陂村也成为柏塘镇6个“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之一。

“合作社已经申请了‘粤春晓’的茶叶品牌,设计了新包装。”王伊军说,未来,合作社将以“粤春晓”为“一村一品”品牌进行宣传推广,打造集种植、销售、加工等一体化产业链,继续扩大新陂村种茶的规模,进一步打响本土茶叶品牌,助力新陂村茶产业发展,为新陂村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惠州头条app,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茶沫,原来这么不简单!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