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再谱武夷新篇 人民智库专家组赴武夷山市实地调研

只此青绿 再谱武夷新篇 人民智库专家组赴武夷山市实地调研

5阅读 2022-11-23 02:16 快讯

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只此青绿 再谱武夷新篇——人民智库专家组赴武夷山市实地调研》,报道人民日报社人民智库专家调研组,走进武夷山市,对武夷山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展开深入调研。

  

绿水青山,闽茶飘香。11月7日,在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的带领下,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的人民日报社人民智库专家调研组,走进武夷山市,对武夷山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展开深入调研。

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大坪洲生态茶园、崇阳溪漫步道、国家公园智慧中心、国家公园大红袍景区、瑞泉岩茶博物馆、武夷精舍、城市智慧管理中心……调研组一行走访了一个又一个调研点,对武夷山市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对武夷山今后的发展给出了建议指导。

推动“三茶”统筹,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

为全面推进全市“三茶”统筹工作,以茶产业发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武夷山市组建了“三茶”统筹创新工作专班,打造茶文旅融合项目,开展智慧茶园和生态茶园建设,突出科技特派员助力茶产业振兴,奋力推进“三茶”统筹创新发展。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绿肥,夏季套种大豆,冬季套种油菜。现在他们正在种的就是油菜花,打完油菜籽以后,再将油菜挖土填埋,是很好的氮肥。”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望向正在劳作的茶农们介绍道。

当前,燕子窠茶园示范片采用有机肥+绿肥轮作模式,在冬季有机肥施用后,种植油菜,到三月底油菜花季结束后刈青入土,待春茶结束后,畦间套种大豆,切实做到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

“武夷山茶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科学专业化指导。” 武夷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旺华说,在茶田里,科技特派员普及生态茶园种植理念、教授传统的制茶技艺、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指导茶农增收致富。

“这是我们的碳汇监测设施,我们广泛开展茶园碳排放监测统计,已经记录了茶园两年碳进和碳出(碳中和)的数据。”在戏球大坪洲生态茶园,武夷山永生茶厂总经理方舟为专家们讲解了科技如何帮助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

方舟说,一亩茶叶的面积排氧量是森林的三倍,是草原的五倍。通过智慧科技,茶园碳中和的能力得到了量化评估,也为进一步的碳汇交易奠定了基础。

 人民智库专家调研组听取工作人员讲解武夷山茶叶的发展历史

如今,武夷山市已成为新时代“三茶”统筹理论策源地,武夷茶的品质、品位、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与当地文旅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评价说,武夷山具有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少,但生态禀赋优越。武夷山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产业,做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为推动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守生态底色,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途径

“一程山水一程路。”漫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三姑峰、幔亭峰、狮子峰、大王峰……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与沿途“玉潭白鹇”“虹桥飞渡”“福茶飘香”等独具匠心的观景台,形成了一道别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风景。

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层林尽染,遍野斑斓,美不胜收。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自2021年9月获批设立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就确立了建设“文化与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的目标。

“国家公园良好的生态保护和高效管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武夷山市委常委、武夷山度假区党委书记林飞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充分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国家公园的网格化管理和天地空一体化监管。

在巡护工作中,巡护员有效利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卫星地图等技术工具,极大地弥补传统人力巡护的不足。在生态监测方面,综合运用卫星遥感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实时监测预警水质、大气、森林防火等情况。

“通过智慧管理,我们的整体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景区的七个主要景点,包括天游峰、一线天、虎啸岩、大红袍等等,都根据地理环境设置了景点最大承载量。”在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讲解员官惠秀详细介绍着国家公园智慧管理系统在生态资源监测、公园管理巡护、景区服务等方面有效发挥的作用。

 人民智库专家调研组成员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

据悉,过去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管理涉及多个地区、多个部门,行政区划与部门管理交叉重叠,呈现出了“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生态保护也难以实现。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了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构建“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制,“九龙治水”变为一管到底,管理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指出,武夷山市产业特色和发展思路非常明显,是经过多年磨炼总结出来的,特别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对当前的治理现代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立足地方特色,让武夷山古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在武夷精舍,武夷山市人大人事代表委主任、武夷山市世遗申报专家组成员周洪舰为各位专家细致讲解着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著作。

 调研组成员在武夷精舍合影

“武夷山在朱子文化的‘物化、活化、教化’方面做得很好。”听完讲解,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程惠哲不禁感慨,他说,“物化、活化、教化”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同样也是更好发挥文化时代价值的有效措施。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武夷山市不仅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朱子文化,也将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融入了文旅产业发展之中。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部主任殷培红认为,武夷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源头,所提出的“国际范、中国味、武夷风”,让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紧密交融。武夷山通过一片茶叶来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深刻意涵,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着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值得进一步挖掘。

一年以来,武夷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有效途径,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实现了生态、产业、文化、社会的统筹发展。

在座谈会上,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指出,未来,武夷山将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武夷之路,大力推进机制之变、产业之变、项目之变、环境之变、城市品质之变、干部精神之变,朝着有美丽画卷、有美妙体验、有美好生活的目标团结奋斗。

“好山、好水、好茶、好慢、好氧气、好风光、好心态、好健康、好长寿、好境界。”通过深入调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室原主任、中央党校二级教授谢志强用“十好”概括了武夷山的核心内涵,并对武夷山的茶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生活节奏、干部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要将武夷山率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我认为当前武夷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王东说。

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认为,武夷山市牢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刻领会并遵循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二是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机制探索相结合,武夷探索与乡村振兴、城市治理、产业联动、传统文化、品牌打造相结合;三是达到了严格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统一;四是实现了执政理念与融合发展的相互转化,环境保护与文旅经济的相互转化。

 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总结发言

陶建群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中央媒体的独特优势,大力宣传推介武夷山创新探索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为武夷山创设奋发向上的舆论环境,为武夷山的振兴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资料来源:掌上武夷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中国·丽水首届“三茶统筹 助力共富”活动暨丽水荒野茶发布仪式

下一页:普洱熟茶,究竟该不该有“堆味”呢?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