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茶园主人陈金池(中)在美丽庭院中招待来客。
沿着盘山路,盘桓许久,来到“中国白茶第一村”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
驻足村中,古道悠悠,漫山茶园满披翠华,550多年岁月于古宅、古民居、古门楼中沉淀。然而,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的茶村,也曾悄然沉寂为众多传统村落中的普通一员。
近年来,柏柳村以“新旧共生”的方式,将古民居改造成展示馆、店铺、茶馆等,活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承古拓今,生生不息。
艺术入村创意浓
柏柳村隐于山间,没有名胜景区,要靠什么吸引人气?
在一次外出学习中,柏柳村党支部书记蔡佳练发现文创开发呈现井喷态势,新模式、新玩法层出不穷。“茶文化是否也可以与艺术结合?”蔡佳练思考着,如何将柏柳村与文创“牵线”。
一回村,蔡佳练就召集村民们展开一场场“头脑风暴”。“利用茶元素打造手工艺品进行展示。”“把一些古建筑修旧如旧再利用。”“邀请艺术家们入驻合作。”……
打开思路,也就找到了出路。
柏柳溪畔,一条古驿道贯穿全村。彼时,驼铃声响,街旁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堪称“茶马古道”。随着时光流逝,这条老街大批旧宅闲置废弃。柏柳村适时启动“白茶体验馆”项目,整修盘活闲置宅院,配套鹅卵石道路、仿古路灯等。
“我们正在对接引进专业的文创团队,将整条老街打造成集文创、民宿、茶产业于一体的商业区。”蔡佳练表示,让好的创意在乡村落地,可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老街旁,有一幢清末大厝“白茶古作坊”,是当地特色鲜明的古建筑。庭院深深,茶韵犹存,为14岁的绘画爱好者林智轩带来不少创作灵感。一有时间,他就从市区来到这里,进行富有“野趣”的艺术创作活动。
“最近打算以茶元素和古村落风光为主题,在鹅卵石和陶瓷上进行绘制,展现茶村的历史变迁。”林智轩说。
正是秉持着对茶村历史文化的深深情怀,既是村民又是绘画艺术工作者的林德务,也开始积极邀请艺术创作、传统工艺等领域的艺术家们入驻,让艺术和村落“黏合”,打造乡村艺术聚落。
艺术进村,唤醒了乡土之美。在村里,跨界融合的探索越来越多。
在柏柳村22景之一的“右逗虹腰”,山林树影掩映之间,一座16平方米的小木屋正加紧收尾。“这是我们引进试点的第一个共享茶室,配备茶具、茶叶,茶客可以通过扫码下单,自助泡茶。我们打算在村里的各个闲置空间推广建设。”蔡佳练说。
利用特色景点打造户外休闲点,对接学校在村里开设户外写生基地,吸引书画艺术工作室进行采风……如今,茶村风貌不断被艺术“相中”,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丰厚资源。
就地取材出新彩
“除了引进艺术,我们更支持、鼓励村民变成‘手艺人’。”柏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晓棠说。
在柏柳村口,有个古树茶园,面积虽不大,却别样精致。推开栅栏门,各色品种的老茶树琳琅满目,还有一些老物件点缀其中,质朴而不失雅趣。
“这个院子和我的白茶一样,主打的就是原生态,原汁原味。”园主陈金池在外打拼多年,于2010年回乡,策划打造了这座茶园,并花费大量时间走遍福鼎的茶山村落,收集众多老茶树品种,最终将2000多株老茶树栽培于此,作为福鼎白茶“基因库”。
院中的许多物料,也都是陈金池就地取材制作而成。废弃的旧轮胎、小河边的石头、老树根等,在陈金池手中“变废为宝”,成为实用又美观的装饰品。
“起初我们并没有什么文创概念,就是兴趣使然,想通过自己的手艺,把院子打理得更好看一些。”陈金池说,美丽的庭院景观,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参观,也带动他的茶叶生意风生水起。
刘晓棠介绍,文创基于本土的文化基因,而村民最了解本村情况,最能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走在村里,一座“古茶亭”尤为显眼,茶旗飘飘,古厝亦是农家乐。店主张智化是柏柳村女婿,招待来客时总会热情地讲解村里的历史,并与大家交流自己的“作品”。
“我们以‘茶’为主要元素,创新老银针泡酒、银针炖土鸡等茶膳,我自己平时也喜欢倒腾一些新玩意。比如,将废弃的水樟树根制作成夫妻茶台,用废弃酒瓶制成花盆等,让游客可赏、可憩。”张智化说。
眼下,闲不住的张智化又琢磨出一个新想法:在茶山中培育一个“养吧”,兼具民宿、茶室等功能,并开辟一个文创空间,容纳更多可能性。
以文创思维激活茶村新“IP”,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随着“文创”思路愈发明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手作大军”,在保留村落传统风貌的基础上,稍加改造,让村里处处都是景观。
“我们希望以文创为切入点,多方面展示古文化、古建筑特色,加大对福鼎白茶发源地的文化宣传展示,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打造有文化特色的田园综合体茶村。”刘晓棠说。
(来源:福建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