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 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 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5阅读 2020-11-10 06:31 快讯

推动茶产业质量品牌建设

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着力打造“雷公山茶(绿茶)”“黎平茶(红茶)”(以下简称“两茶”)公共品牌,开展茶产业质量攻关,经过几年发展,茶产业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9.9万户、29.04万人摘帽脱贫,茶叶产业成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目前黔东南州茶叶种植总面积达4万多公顷,总产量2.54万吨,总产值达29.2亿元。当地有注册茶叶企业344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46家,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企业6家,茶叶加工点共805个,清洁化生产线43条。随着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一些薄弱环节也逐渐凸显出来,茶园建设水平低、农药使用不规范等导致茶叶品质差异大,甚至带来质量风险和隐患。为此,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州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茶叶质量提升课题组,开展质量攻关,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品牌声誉,推动全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该州为给当地茶产业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成立了茶产业质量提升课题组,以此打破发展瓶颈,强化全面质量管理,集中破解发展难题,并由州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牵头,指导企业作规划、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课题组制定了“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茶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到2020年,全州茶叶总面积达5.7万公顷,总产量2.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30亿元。同时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并出台茶产业发展推进措施和奖励政策,推动茶产业向优质高端迈进,有机茶的生产及单产经济效益提高15%。

标准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该州制定、发布严于省级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的“两茶”地方标准,打造质量公共品牌,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同时,由州市场监管局牵头,下拨专项经费20万元,对全州茶产品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咨询、征求茶叶专家、生产企业意见。“两茶”地方标准还增加了产地环境的规定,根据该州茶产品的实际情况对感官指标进行调整。根据对全州茶产品抽样检测结果和企业提供的检测结果,在贵州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水浸出物、总灰分进行了调整,两大指标比贵州省地方标准更严格。在污染物指标方面,对铅含量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将铅含量调整为≤3.5mg/kg,严于国家标准≤5.0mg/kg的规定,增加了吡虫啉、草甘膦等6种农药残留量的规定,产品安全标准均严于贵州省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

同时,该州开展科技攻关,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项目实施推动茶产业质量提升。在技术支撑上,把茶产业发展科研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相关质量基础工作。由1名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带领长期在茶产业一线的科技人员,攻克破解茶产业发展难题,研究制定“两茶”生态绿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从茶园建设到出厂销售全程质量管控的“两茶”安全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化规程,将其复制推广,重新定位质量安全控制并降低风险,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开展茶园基本情况调查及采集样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茶园;开展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检测,对茶园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建立“两茶”安全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化规程;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应用,打造茶产业质量标杆;开展茶园清园行动,对茶园除草剂使用进行大排查,2019年,茶叶质量安全监督共抽检样品(草甘膦)57批次,合格率100%。

该州通过开展质量攻关,破解了茶叶质量难题,研究“两茶”生态绿色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维护了“两茶”公共品牌信誉度。与此同时,“两茶”质量品牌开始形成,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在打造“两茶”公共品牌的同时,雷山银球茶、雷山清明茶、黎平香茶、黎平红茶、黎平雀舌茶、丹寨毛尖茶、丹寨硒锌绿茶、岑巩思州绿茶等一批县域子品牌开始形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珍意 刘艳

原标题: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注:内容来源《中国质量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17年八角亭昔归·魅力老寨357克生茶产品图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