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依托山区资源优势,以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推进霍山黄茶、炒青绿茶、霍山红茶等夏秋茶的综合开发,奠定霍山茶产业的坚实基础,进入“十四五”,霍山茶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顺势而为,立足优势,积极创新,加快推进霍山茶产业全面升级。
一、“十三五”期间霍山茶产业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霍山县茶产业总产量由6700吨增加到8500吨,增加27%;茶叶一产总产值由3.8亿元增加到6.3亿元,增加47%;茶叶总面积由15.8万亩增加到17万亩,增加7%。其中可采面积由12.8万亩增加到14.8万亩,增加15%;良种茶园面积由5.7万亩增加到6.5万亩,增加14%;全县茶叶清洁化加工厂由31座增加到45座;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销售的中小型企业群。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多家。茶产业位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32位,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黄茶之乡”称号,霍山黄芽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的中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行列、蝉联2020年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评价百强榜第19位。
二、“十四五”霍山茶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目标
到2025年底,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增长到18万亩,建设一批标准化绿色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干毛茶年总产量达到1万吨,一产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霍山黄芽产量1500吨,产值4.0亿元;霍山黄大茶产量3500吨,产值2.5亿元;炒青绿茶及其他5000吨,产值1.5亿元);带动深加工及其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个,新增省级商标示范企业15个以上,基本形成具有霍山特色的现代生态茶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茶产业发展方向包括: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茶叶基地稳定增长到18万亩,其中良种茶园达50%以上;大力提升茶园的管理水平,有序引导茶园以“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模式管理,形成相对紧密稳定的原料供应链;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在继续以霍山黄芽为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夏秋茶开发力度,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围绕霍山黄大茶和炒青绿茶两大宗茶类,全面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继续与安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茶叶深加工产品速溶黄大茶、茶饮料、茶粉、茶食品等开发和生产。
三是确保质量安全。稳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志基地县的创建成果,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双替代”示范;加快茶企清洁化、标准化改造,建设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茶叶加工体系。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组建霍山黄茶集团,吸纳县内茶叶龙头企业加入集团,形成茶产业拳头,合力做大做强。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培育销售额超亿元茶产业企业1-2家。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促进产业增效、茶农增收为目标,以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为导向,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茶叶大户、家庭农场、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形成要素、产业、利益的紧密联结,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打造、技术服务等于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霍山炒青绿茶质量产量双提升,发挥霍山茶产品的质量优势,推动企业扩大自营出口,努力打造全国茶产品出口核心区,加速融入“一带一路”。
五是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霍山黄芽和霍山黄大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霍山黄芽”作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霍山黄芽”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益。
支持通过“母品牌+子品牌”等形式,培育1-2个企业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品牌做强做大,带动公用品牌发展。培育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达15个以上。通过黄茶节、茶博会、新媒体等形式持续做好霍山茶叶品牌宣传。
六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茶谷建设茶,深入做好茶旅融合发展工作,因地制宜开发生态茶园观光、采摘制作体验、茶餐农家乐、茶农生活体验、茶科技学习、茶文化感受等丰富多彩的茶旅游产品,大力挖掘、弘扬霍山本土茶文化产品。
支持建设大化坪等茶乡风情小镇,打造茶叶生产示范区、养生健身度假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户外运动休闲区,实现一二三产业交融、六茶共舞(喝茶、品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多产业融合。
建立霍山县茶产业大数据,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适应大众消费向个性化特色消费转变,传统实体消费向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转变的新趋势。
来源/《徽茶》2021年2月刊
文/叶磊 霍山农业产业发展中心
原标题丨“十四五”期间霍山茶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