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6日,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在昆明威远街208号,正式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茶云南前身”,中茶云南历经几次更名,该文统称“中茶云南”)。八十载栉风沐雨,八十载砥砺奋进,中茶云南始终牢记时代担当,书写了一部属于云南茶叶,特别是普洱茶行业的现代篇章。
中茶云南于1938年12月16日,在昆明的威远街208号成立。当时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茶云南的第一个名称。公司的成立,是中茶公司成立时定下的开辟中国西南茶叶市场战略的落实。今年,适逢云南中茶公司80华诞,回望云南中茶公司80年的历程,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但历史终将铭记:八十年中茶历程,八十年普洱传奇。
昆明茶厂,前身系成立于1939年10月的复兴实验茶厂,主要负责加工名牌复兴沱茶,后一度更名为“昆明茶叶加工厂”,1960年正式定名为“昆明茶厂”。作为中茶云南一直所辖的茶厂,过去,它主要是茶叶的初加工,生产大众喜爱的绿茶——花茶,老昆明称为“香片”的茶叶。它的产品不愁销路,就连边疆地区都可以买到昆明茶厂的这种花茶。
进入70年代,改革大潮涌起。整个云南茶业都遇到了一个机遇:1973年,中茶云南取得自营出口权,开始办理自营出口业务。以昆明茶厂为主研创的一项创举,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传奇。
1973年,中茶云南一名叫黄又新的先生代表云南茶叶界到广州参加春季“广交会”。在“广交会”上,他发现这里展销的广东广州茶叶厂生产的普洱茶很受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欢迎。他知道,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才会陈化,因此茶叶界里素有“爷爷做茶孙子喝”的说法。这里怎么会有大量陈化好的普洱茶上市?于是,“广交会”结束后,他取了一些广东茶样,回到昆明把这个问题连同茶样向公司作了汇报。
经过咨询,广东方面坦诚相告,这是人工发酵生产的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在云南这个普洱茶产地还是空白工艺。公司立即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和一位名叫李桂英的工人师傅,加上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各派出的两人,共七人组成云南茶叶考察团,由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二人带队,赴广东考察参观,希望尽快将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学到手。
在安增荣一行赴粤考察学习的同时,昆明茶厂一位名叫陈佩仁的老茶师,在听取了黄又新的报告之后,表示“自己曾在四十年代就对此技术进行过实验”为由,主动请求试制。公司领导在“学习、试制可以双管齐下”的准则下,同意了他的请示。因此,还在安增荣一行还在学习广东经验之时,昆明茶厂就率先生产出1吨多的人工发酵的熟普洱茶,由黄又新先生带到这一年的秋季“广交会”参与展销。这一吨熟茶,在秋季“广交会”上大受粤、港客商的欢迎。粤、港商家觉得:云南的普洱熟茶,入口醇和,回味悠长,无论从外观品鉴,到内在质量,都远远超过广东产的普洱熟茶,当时的香港报纸是这样评价云南普洱茶的:“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这一吨昆明茶厂生产的熟普,很快就销售一空。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商家要求订购。黄又新先生赶快通知昆明茶厂再行生产人工发酵的熟茶。这时,赴粤学习的安增荣、吴启英一行也返回昆明,人工发酵普洱茶这件事,立即提上议事日程。
一开始,安增荣、吴启英他们也是全套照搬广东技术,采用温水渥堆。效果不是很理想,广州那个地方,海拔低、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适合用温水渥堆,普洱茶熟化得快,而昆明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干燥,采用广东温水渥堆技术,没有成功。但是,昆明茶厂一次一次地实验,一次一次地失败,也一次一次地总结经验,陈佩仁也把他渥堆的秘诀传递给茶厂,共同攻关。后来采用冷水渥堆,终于大获成功。
普洱茶的熟化过程由过去自然发酵要漫长的年份,一下子缩短为45天~60天。人工发酵的普洱茶透出阵阵陈香,外观条索肥大粗壮,呈猪肝色,冲泡出来的茶汤,晶莹剔透,滋味醇厚回甘,和自然陈化的普洱茶几乎一模一样。送去审检室化验,茶红素、茶黄素、维c等指标也和自然陈化的普洱茶相近,其中,维c的含量甚至比自然陈化的普洱茶还高。当年,昆明茶厂就生产出熟普10吨,(含陈佩仁的1吨)运往广东。接着,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也相继投产熟普。
后来,时任昆明茶厂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多次到普洱、保山、德宏等云南的茶叶生产地,传授人工发酵普洱茶技术,使云南真正成为普洱茶生产的王国,占据了港、粤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1979年2月,在全省普洱茶出口加工座谈会上,通过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其中明确指出,“我省普洱茶制造采用湿水发酵的速成法是1975年在昆明茶厂开始,逐步推广到勐海、下关、普洱茶厂等地”,言及“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各地积累了很多经验。现为进一步提高普洱茶质量,划一品质规格,巩固和发扬我省普洱茶声誉。根据现有经验,经过全省普洱茶座谈会补充修改,提出普洱茶制造的工艺要求(草稿),在全省试行。”《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的出台,为现代普洱茶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生产工艺和规范的质量标准,至今还为云南各个茶厂所用。
(本文作者周少蝶,媒体人,生于昆,长与昆,其作品常见各大报纸杂志。文章刊发时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