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新势力•武夷琅琊榜,叶蓬辉:越是向外行走,越是向内回归

岩茶新势力•武夷琅琊榜,叶蓬辉:越是向外行走,越是向内回归

20阅读 2022-01-20 01:30 人物

碧水丹山,孕育奇茗。

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守,也一种历久弥新的延续。

他们,是一群有手艺、有思想、有梦想的青年。

或生于制茶世家,或因爱茶半路出家。尽管出身不同,却殊途同归:传承古老技艺,追求精益求精。

也许,他们很平凡,却拒绝平庸,更拒绝“躺平”。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停奔跑,不断超越。

他们,是岩茶新势力,也是奔涌的“后浪”。

人物名片:叶蓬辉,1989年生,武夷山艺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代 表 作:“艺京茶业“露水”(老丛水仙)

“守好岩茶的口碑,守护好武夷山这片水土。”

——叶蓬辉

叶蓬辉正式入行的时间,不长,也不短。

这个有些腼腆但很阳光的大男孩,对制茶技术,很善于琢磨,饶有理工男的气质。

在做茶之余,他还热爱徒步旅行。

做茶与行走,都是一条无尽的路,沿途都有种种美好的风景。

“做熟容易,要做透难”

叶蓬辉的童年,是在曹墩外公家度过的。

曹墩村,家家户户制茶。不仅盛产武夷岩茶,也“盛产”制茶大师傅。村里每个孩子的记忆中,几乎都萦绕着一个“噩梦”:拣茶。

这项简单却枯燥的活儿,是茶乡孩子的必修课。“一到寒暑假,大人都会给我们发一个筛子,拣1斤茶1块钱。那时,每学期学费是180元。赚够自己的学费,才能去玩。”

重复的劳动,年复一年。年纪渐长,叶蓬辉越来越向往山外的世界。后来,他考入重庆的一所高校,从一座“小山”,走进了一座大山城。

大学时光,青涩而美好,一晃而过。学经济贸易的他,毕业后,也曾想过留在重庆发展。但,他还是被“硬拉”回来了。“做茶,往往要彻夜不眠,家里只有两个姐姐,恐怕吃不消。”他深知,回家,有时意味着一种责任。

表兄张长兴,是他的第一个师傅。表兄没大他几岁,做茶已能独当一面。半师徒,半兄弟,叶蓬辉跟着表兄做了3年多的茶。

制作武夷岩茶,每个师傅的手法不同,茶叶品质风格也不尽相同。当他遇到制茶名师周启富后,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表兄的茶,主销广东潮汕地区。熟悉表兄手法的他,“下手”(做青、焙火)往往偏重。

周师傅则不走套路。他以制作水仙见长。做青室温,通常控制在25~28℃。“他把室温提高到30多℃,走水速度更快,也更透。这样,吃火(焙火)也比较好‘吃’。不易返青,叶底也漂亮。”

手法的转变,看似微不足道,重新适应过程却很漫长。然而,对叶蓬辉来说,最难的是:把茶焙透。“如何把握‘透’的程度是制茶的一大难点。过了,滋味容易寡淡。不足,香气不高,有时还会带涩感。”

“传承与创新,传承更重要”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掌握和领悟,全靠悟性。

在学艺的日日夜夜里,叶蓬辉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制茶虽有固定的工序,却从无定法可循。“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是口口相传的口诀。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年每一天的天气、茶青状况、制茶师的个人状态,都不相同。

整个制茶过程,充满了变数。这就要求制茶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技术调整,因势利导,将茶叶的品质朝最好的方向引领。

数载寒暑,青叶起舞,焙间如煮。流过的汗,吃过的苦,都化作杯盏间一泓金黄的水色,味醇香永。

“露水”正是叶蓬辉的得意之作。它是水仙,与“显山”——肉桂相组合。显山露水,是茶的个性宣言,也是叶蓬辉技艺日臻完熟的标志。叶蓬辉对“露水”的定位是:一款“丛味”与品种特征兼具的老丛水仙,无需过多言语,一喝就懂。

何为“丛味”?叶蓬辉的解读是:树龄超过60年,历经岁月洗礼,自带产地生态环境的气息,具有浓郁的木质味。原料采自一个叫“八公里”的地方。

有人认为,选在雨天做茶,就能更好地表现“丛味”那标志性的“青苔味”。然而,叶蓬辉始终坚信,只有晴天,才是做茶的理想天气。

“日光萎凋,青叶呼吸顺畅,香气特质更容易凸显,清晰度更高。”毕竟,茶跟人一样,都向往阳光与微风。

“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100多年,古人就已透露了好茶的技术密码。

论及制茶技术的创新,叶蓬辉思虑了良久,腼腆地笑称:“老一辈的东西都学不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手艺传承好。”

“赚快钱,后人就会没钱赚”

制出一泡好茶,是每个制茶人的梦想。“好茶,应是茶园管理完善、采摘适度、工艺遵循传统的茶。这些会在茶的风味特征上得到逐一呈现。”叶蓬辉说。

“归根结底,‘重味求香,香味并重’才是好(岩)茶应有的特质。”尽管市场口味不断在变,焙轻火、重香气的茶一度受消费者特别是刚接触岩茶者的热捧。但,武夷岩茶还是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坚持自己的风格,“不可一味求香,何况口味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著名茶学家陈椽曾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称雄世界。”

茶,年少时,他曾惧怕过,甚至还有些抵触。如今,他引以为傲,一往情深。这枚有香气有滋味的叶子,是他连接脚下这片故土,也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背离传统,打破底线赚快钱,子孙后代就会没钱赚。”如同守护自己的母亲,“守好岩茶的口碑,守护好这片水土”,这是一个武夷山孩子对“母亲”的承诺。

年年岁岁茶不同,岁岁年年人相似。每年茶季,都是未知数。“在充满不稳定中做出一泡品质稳定的茶,不求100%,但求制优率90%。”这是他的“小目标”。

闲暇时,他热爱徒步旅行,尤迷恋川西的大山,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记录风景。

“越是向外行走,越是向内回归。”他在行走中,不断发现自己。路,在脚下,也在手上。一路前行,一路风景。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朱子与松溪茶

下一页:浅析陆羽茶道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