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发文:以“匠人”之心,求通透之美

徐发文:以“匠人”之心,求通透之美

24阅读 2022-02-15 05:44 人物

碧水丹山,孕育奇茗。

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守,也一种历久弥新的延续。

他们,是一群有手艺、有思想、有梦想的青年。

或生于制茶世家,或因爱茶半路出家。尽管出身不同,却殊途同归:传承古老技艺,追求精益求精。

也许,他们很平凡,却拒绝平庸,更拒绝“躺平”。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停奔跑,不断超越。

他们,是岩茶新势力,也是奔涌的“后浪”。

人物名片:徐发文,1978年生人,丹苑创始人,制茶高级工程师。接棒父辈,创新前行。保持茶人初心,秉持“工匠精神”,力求制茶极致。

代 表 作:丹苑“十六道”

“制茶的每个步骤都要做透,只有理解通透武夷岩茶的制作环节,才能制作出好的岩茶。”

——徐发文

岩茶,武夷山的名片

福州的茶友提起丹苑名茶应该都不会陌生,这个低调的品牌,没有过多的营销,仅靠产品说话,以产品的稳定性赢得口碑,这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品牌创始人——徐发文先生。

采访当天,徐发文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制茶教学实践基地,宛如小型博物馆一般,将岩茶的制作环节一一呈现:从最开始的采青、萎凋到后面的做青、炒青和揉捻等环节。最让人兴奋的是,烘干间甚至还有炭焙的余温!

他的茶室,背靠武夷自然山水,集天地精华。可以在风水宝地泡茶、斟茶,和来客分享茶生活,让人直呼羡慕。

交谈中,这位制茶人的形象在笔者心中逐渐立体。

1978年出生的徐发文,和大部分武夷山茶人一样,在制茶环境中耳濡目染。然而,他的人生,一开始并没有奔赴岩茶,而是看好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选择了旅游业。

与外地游客打交道时,他愈发认可岩茶是武夷山的一张名片,再加上父亲对制茶技艺继承的期待,在2006年他便从旅游业转型制茶业。

关于武夷岩茶的学习,徐发文提出了3点:听,看和问。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拜师学艺”,但他的老师既有传承人也有业内知名制茶高手。

“学茶需要海纳百川”,在综合各家观点、各家技艺后,徐发文于2013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茶风格。

透,才是美

对于岩茶,徐发文是有着特殊感情的。

世代做茶,茶叶于他既是朋友,也是见证者。“不能因为山场不同,而看轻茶叶。”这是徐老师对手里每一抔茶叶的尊重。

他坚持:“每个山场都有自己的特点,地域因素不应该被放大。”并强调:“制茶工艺的精进才是应该摆在第一顺位的。”

对徐发文来说,茶叶要想做的好,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才可以。

“透,才是美。” 透,即是极致,精益求精。世间任何事,只要力图做到极致,做到巅峰,自然而然会产生美,美在过程,美在成果。

“制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环环相扣。” 徐发文对茶叶的生产和制作,秉持“匠人精神”,在每个环节都透露出一丝不苟的严谨。

“制茶的每个步骤都要做透,只有理解通透武夷岩茶的制作环节,才能制作出好的岩茶。”这是他对岩茶品质的要求,“岩茶的核心是品质,品质是可以传承下去的。”

说着,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经典之作——十六道。十六道是一款肉桂,“十六”代表这款茶来自核心山场——十六洞天,“道”即道法自然、制茶手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匠人”精神。

笔者观察见杯中茶叶条索莹润生辉,茶汤橙黄、清澈明亮。一杯入口醇、滑、细腻,回甘迅速。馥郁的香气层层叠进,到了第三冲力量感、穿透力更强,甚至带有一丝姜的刺激感,层次分明。

“把茶做好,才是我擅长的事。”作为一位纯粹的制茶人,徐发文致力于精进制茶工艺,力求将岩茶的品质带上更高的台阶。

“我做茶,不忘初心”。做茶如做人,始于初心,终于致远。

人才队伍,让行业发展得更好

好品质能帮品牌加持,产品才能成为市场的“硬通货”,这才是丹苑成功的终极奥秘。

除了品质上的精益求精,徐发文还放眼整个茶叶市场,思考如何将武夷岩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武夷岩茶要想发展得好,需要储备三种类型的人才。”

“一种是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专注于产品本身,将岩茶的品质做到极致、做到巅峰,这样的人才在武夷山这个物华天宝之地似乎并不缺乏。

“营销型和文化型人才,才是现在最紧缺的。”营销型人才可以将市场上消费者认可的、具有导向性的产品回馈给茶人、企业,指明产品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文化型人才则是将目光投射得更远,不仅仅是茶文化的宣传,更是可以将整个武夷山的文化推广到更大的平台。

个人力量始终有限,只有吸纳了优秀人才的团队才能让岩茶的品质走得更高,市场走得更广,这是徐发文对岩茶行业“求贤”的期待。

作为品牌创始人和企业家,他提出:“将来岩茶会往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更多人才的涌入。

为了实现自身愿景,徐发文带着丹苑团队每一年努力突破:改良工艺、升华认知,开拓视野。丹凤浴火、涅槃重生,正是一次次的打磨,对极限的突破,才造就了这个稳定、好评如潮的品牌。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才入驻武夷岩茶行业,在传承技艺的同时,站在更高的格局,将岩茶的技艺及武夷山背后的文化底蕴推送到更大的平台。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别具特色的元宵茶,在家还可DIY~

下一页:浅析陆羽茶道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