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系列报道之③论古今茶人精神

“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系列报道之③论古今茶人精神

14阅读 2022-08-15 03:21 人物

摘 要:茶人精神历经千年,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赋予各种含义与内涵,我国茶业从事者众多,年轻茶人队伍壮大,继承发扬茶人精神,有利于促进华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推进创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茶人;茶人精神;吴觉农

茶人,早期的含义是指专门从事茶叶采摘生产工作的人,该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陆羽《茶经》:“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茶人负以采茶之。”这里的茶人是指背着籝采集茶叶之人【1】。《茶经》问世之后,茶人一词便广泛出现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并逐渐被赋予了采茶人、精通茶事的人、从事茶叶生产的人、爱茶人等各种新的含义。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茶产业的扶持、茶文化传播的助力,茶人的概念也在更新、范围在扩大。当今的茶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茶业从业者、茶业相关领域从业者以及爱茶人士。

“茶人精神”一词,由已故原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钱梁教授率先提出,所谓“茶人精神”一方面来源于茶树的风格、茶树多生长于深山之中,陡峭岩石之上、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生生不息、常采不败。茶叶经猛火淬炼,反复翻炒,砥砺磨砺,历经苦难却并未自暴自弃,依旧焕发蓬勃的生机;茶人精神同时也是历代茶人艰苦奋斗、热爱专注、坚守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茶人的队伍进一步地壮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的茶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茶人精神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古代茶人精神

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将茶提升到了文化与精神的高度,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茶人精神的开端。陆羽在其开篇写道:“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自此,精行俭德被称为我国古代茶人精神的核心之一,成为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茶人的品格标准。“精行”意指希望茶人身体力行,事无大小、亲历亲为,而非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俭德”要求茶人严于律己、不慕名利【2】。纵观陆羽,一生事茶、躬身实践、笃行不倦,游历全国各个产茶地区,又博览群书,广采博收、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了有史以来首部茶叶相关著作《茶经》,“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他所作的这首《六羡歌》便是其俭德精神的自白【1】。陆羽的一生与茶叶密不可分,他以茶叶的品格来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着中国传统茶人的精神内涵。

陆羽的《茶经》对茶人提出了要求,苏轼根据《茶经》中的“南方之嘉叶”,将茶拟人称为“叶嘉”,为茶立传,定名《叶嘉传》。其书中所提到的“叶嘉精神”即是陆羽“茶人精神”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叶嘉传》中以茶喻人、借人说茶,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并追求人格独立与自由的形象,他既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也有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清净无为。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出世与入世”既是茶叶“沉与浮”时的两种姿态,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态度。茶是叶嘉,叶嘉是茶,这便是苏轼笔下的茶人精神【3】(茶人精神的践行者)。

二、近现代茶人精神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诸多饮茶国家茶道的发源地。中国的茶产业也曾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后来国外茶产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之当时晚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国内动荡不堪,华茶产业由盛转衰。在祖国内忧外患、茶产业百废待兴之时,以吴觉农为首的老一批茶人不畏艰难,不惧困苦,鞠躬尽瘁为复兴中国茶业挺身而出。吴觉农先生为华茶产业奉献一生,身体力行,爱国、探索、实干精神贯穿始终。他的茶人精神便是近代以来与祖国共进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那一代茶人精神的代表。

(一)救图存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纵观吴老,汝之一生,赤子之心,有心报国。”【4】先生既改名“觉农”,有身先士卒为中华农民探寻觉醒道路之意,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以及其农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日留学期间,他撰写了《茶叶原产地考》一文,掷地有声地向世界宣布中国才是茶叶的发源地。归国后,他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民问题》、《三民主义与中国农民》、《农民与青年的新觉悟》与《庚子赔款与中国农民》等数十篇文章【5】,其中《中国农民的问题》探讨并总结出当时中国农业所迫在眉睫的困难。为中国农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此外,先生虽是阳春白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爱国情怀远远不限于体现在其对于农业、华茶产业的付出。他也在自己的领域为祖国抗击国内外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1927年,“四一二”血案后,吴泽农不仅与与胡愈之、郑振泽、周予同等人联名抗议国民党,还在家中掩护过共产党人,与一众爱国人士保持着很好的友谊。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有义之士纷纷投身于这场抗日救亡的战役之中,1938年,吴觉农率一批茶人于武汉筹备对苏贸易,用茶叶换取装备武器,同年提出并实施《管理全国茶叶出口办法大纲》,大大提高了茶叶销售的效益,拓宽华茶在海外的贸易市场,并将收入捐给军队用作抗战经费。

(二)崇尚科学,不断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

先生知识渊博,态度严谨,呕心沥血茶学科技之创新。早在《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一文中就从茶叶栽培、制作、流通以及国家专门行政制度方面分析国茶落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后数十年间他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设备与制作方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茶叶研究所。在当时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教务长孙寒冰等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创设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系——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系(现安徽农业大学茶学院)。1950年,当时已是新中国农业部副部长的吴觉农先生提出“要倡导机械造茶,提高茶叶的品质”。1978年在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会议上又指出应了解茶叶化学组成、生长规律,实行一整套生物化学管理。

先生在新中国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其茶人精神的鲜明特点。

(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精神

“实干精神”就是坚持干:粉碎四人帮后先生80多岁的高龄,依旧奋斗在华茶一线,考察西南,并且多次提出与西南、华南发展茶业的计划。积极发展中国红细茶与红碎茶,并在1978年至1980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提出于海南、川南、云贵、两广建立优质茶叶基地的建议,可见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实干精神”就是刻苦干:先生创立的茶叶研究所地处武夷山中,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生活坏境十分艰苦。雪上加霜的是,日军的飞机还经常进行轰炸。但先生依旧与一批爱国学者胸怀鸿鹄之志汇集坚守于此艰苦奋斗三年之久,进行了栽培与育种方面的科学实验,对于红绿茶制作方法、制茶机械的改进、制茶过程中化学变化的研究,编辑出版了《万川通讯》、《武夷通讯》等一系列刊物,翻译了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这些成果所代表的吴觉农与老一辈茶人的实干精神难得可贵。

“实干精神”就是灵活干:有了苦干、坚持干还远远不够,做事情要掌握方式方法,多走捷径,灵活应对各种工作任务。吴觉农先生积极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思想与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杜绝闭门造车。多次著文分析国茶落后的原因,并在制造技术上指出,印度茶制作时多室内发酵,多用机械,温度适当、火力均匀,日本茶采用蒸叶法,高温短时间去除氧化醇素,保留茶叶鲜叶色泽。而国茶依旧采用手工制作、工艺落后,容易影响口感。先生的这些建议对华茶制作技艺的改进以及品质的提升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三、新时代茶人精神

吴觉农等老一辈茶人所倡导的茶人精神属于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鼓舞性和启发性。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的急速发展,“茶人精神”在今时今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作为蹒跚学步的新一代茶人,一方面应人茶合一,致力于继承发扬前辈谦逊内敛、坚韧不屈的“茶人精神”。另一方面,要倡导独属于我们新时代“茶人精神”。

(一)不辞劳苦、不怕困难的吃苦精神

《本草·木部》有记载:“茗,苦茶也,味甘苦、微寒、无毒。”茶具有苦寒之性,这种清淡又苦寒的特性并不仅仅拘泥于茶叶本身的滋味,田间地头汗流浃背、埋头苦干、辛苦劳作的采茶人;还是刻苦钻研、求学好问、天天试茶、月月制茶,日积月累以求掌握更为精进的技术的制茶师,茶的苦味也正是茶人们工作生活的缩影和其清苦悠远的精神境界。但是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社交app的出现,愈来愈多的人变得眼高于顶,醉心于资本编织的幻境之中。一些年轻的茶人不愿意去吃苦,去积累,去往一线、田间地头、茶厂实实在在地做一件事,这也导致注入茶产业的优质新鲜血液越来越少。然而,一件事情的成功绝非是空想得来的,人生如茶,苦后回甘,茶的滋味大有乾坤,如同人生一般,有多少次赴死才有多少次重生。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茶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并不需要像前人一样经历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需要披荆斩棘、负芒披苇,在黑暗中探索出路。但这并不是停止不前的理由,我们要以老一辈茶人为榜样,发扬“吃苦精神”以蓬勃的姿态面对人生。

(二)无私的奉献精神

茶树生长于僻谷荒野,并不似娇嫩的作物一般需要日夜呵护,它自给自足,不顾供养薄厚,也不顾恶劣天气、严寒酷暑,每当春回大地,茶树便抽枝发芽,供人采摘,无私奉献,直到生命的尽头。茶圣吴觉农先生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投身于茶业事业,历经风雨七十载,鞠躬尽瘁、锲而不舍地为华茶创业育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现代茶人精神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在以茶为业、以茶谋生的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恪守本分、秉持初心、淡薄名利、不求回报、一心一意服务于祖国茶业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勤恳无私地为全人类造福。

(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这样一个颇具沧桑感的词汇,指力求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计得失地追求其完美的本身,“匠心精神”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当代的茶人精神一定包含着匠人精神。中国的饮茶文化中,非常注重茶叶本身,因此在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方面都应该聚心凝神。越是醇香浓厚的茶叶,越是源自于匠心,越需要茶人们倾注心力去制作完善。培育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茶树的品种合理地去制定育种方案,而不是一昧追求茶叶产量和上市时间早晚而选择大量施肥;采摘方面,要符合“早、勤、嫩”三大要点,使用合适的采摘手法以保证茶叶的口感;制作方面,既要有对传统工艺的真诚,也要懂得用科学灵活的方式对传统进行调整。我们要对每一株茶树,每一片茶叶都倾注心血,让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四)创新精神

中国茶叶的产量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近几年茶叶出口量以及国内茶叶的消费情况却不容乐观,茶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调,仅依靠传统冲泡的茶叶消费方式很难彻底解决目前茶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开阔视野寻找新的赛道去寻找出路。如推广新的茶叶饮用消费方式,像最近流行的新式茶饮就能帮助加快茶产业中部分中低端茶叶的消费,与之类似的还有瓶装茶饮料、袋装茶等;或者是跨界融合,各产业之间交叉渗透,利用网络进行茶叶销售的互联网+以及茶旅融合等等;又或者根据大环境对茶的使用方式进行研发改变,如疫情后由杭州茶息文化创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茶息口罩。在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时达茶人要跟上新时代的节奏,保持敏锐嗅觉,以新致胜。

(四)廉洁精神

茶向来有清俭、淡雅之意,饮茶也是优雅与恬淡的文化行为,历史上更有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清廉节俭是茶人自古以来的品性,也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大方向。我们要跟紧党和国家的脚步,行为端正,勤俭节约,将“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发扬光大。

结语:

茶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时代主旋律中一个美妙的音符。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环境,我们作为“Z时代”的年轻茶人,既是茶文化、茶产业的传承人,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茶人精神”并贯彻发扬新时代茶人精神,聚时如同熊熊的火焰,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散时应如山野间盛开的雏菊,悬浮在苍穹之上闪闪的明星,将毕生精力化作阵阵茶香,传遍万家。

参考文献

[1]蒋泽艳.关于茶人概念及其精神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 2019(4):3.

[2]张畅.大唐茶文化的精魂——《茶圣陆羽》与唐代茶文化[J]. 2021(2018-5):10-14.

[3]李学昌.茶人精神的践行者——苏轼笔下的叶嘉[C]//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2016.

[4]王理平.祭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J].上海茶叶, 2014(1):1.

[5]许洪新.弘扬吴觉农先生的茶人精神[C]//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

(注:本文为“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婺源:多措并举 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页:浅析冰岛五寨之南迫老寨古树茶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