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茶结束后,你要抓紧剪枝,剪完以后枝条越长,明年发的芽头就越多、芽头就越壮,这样茶叶才能有好的品相……”在汉阴县三元村茶园内,县茶叶专家吴大春一边查看茶叶种植情况,一边对茶厂负责人提出茶园修剪的建议。
现年59岁的党员吴大春,已经从事全县茶叶技术推广与研发40多年。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吴大春的身影始终如一地出现在汉阴大大小小的茶园里,怀着一份绵长的“茶情”、一个执着的“茶梦”、一颗朴素的“茶心”,耕耘出一片茶香满怀的不凡人生。
结缘茶叶40载,“茶情”绵长
1979年,15岁的吴大春考入安康农业学校茶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汉阴县林业局,从事茶产业技术推广。那时汉阴茶制作技术十分落后,采用的是脚踩手揉太阳晒的传统茶叶加工方式,靠天吃饭,不施肥、不修剪、不管理,茶园管理很差、效益不高。
看到这一情况,吴大春决心要把学校学到的茶叶方面技术知识,在全县进行推广。1985年,在吴大春奔走下,汉阴县举办了首期乡镇干部培训班,让乡镇副乡长、农业站干部了解茶叶技术。随后两年时间,陆续又办了40余期,从这时开始,现代化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开始在汉阴群众百姓间传播开来,炒青、烘青、毛尖等产业品类开始在汉阴出现。
除了要对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作为主力去引导茶农采用现代化茶叶技术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种植大户,吴大春也作为重点来抓。从县城到漩涡镇、汉阳镇,隔着海拔1500米的凤凰山脉,山势逶迤高耸,隔绝南北云海,但即使山高路远,也阻拦不了吴大春推广茶叶技术的脚步。吴大春回忆说:“那时穷,去哪都是靠走路,到漩涡去的话,早上6点开始走,走快点6个小时能到镇上。”
在参加工作后的40年里,吴大春共参与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80余期,培训500余场次。正是靠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汉阴茶叶技术得到跨越式提升,茶业种植面积也逐年递增,截至2022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超8万亩,建设市级茶叶园区12个,县级茶叶园区1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3个,建设市级茶叶龙头企业2个,县级茶叶龙头企业6个。一座座曾经的穷山沟,如今业已变成茶香四溢的“金土地”,带动了数万茶农就业增收。
半生执着追求,“茶梦”不渝
早年间,全国各地开始挖掘历史名茶。为了让家乡的好茶能够打响品牌,当时县上领导找到吴大春,让他着手,研究申报汉阴名茶品牌。这件事,恰好正好是吴大春多年的心病。
当时,整个安康只有2个茶品牌,一个是紫阳的毛尖、一个是平利的八仙云雾。尽管气候、环境、温度、降雨等方面汉阴和紫阳、平利几乎没有区别,但因为缺乏品牌影响力,同样品相的毛尖、炒青,汉阴茶和两个兄弟县茶叶市场价格差距近10倍,培育开发出一款有影响力的茶品牌,以此提高汉阴茶市场价值,提高茶农收入,一直是吴大春心中的梦想。
接到任务后,吴大春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汉阴三个规模大的茶厂——漩涡杜家垭、堰坪,平梁的太行山三个产茶区。带着团队,吴大春在几个茶厂扎了下来,白天采茶,晚上制茶,为了抢抓研发期,每个茶厂至少都要住半个多月,饿了就啃红薯洋芋、困了就在制茶的房子里铺盖一铺席地而睡。而在研发茶品的同时,还需要挖掘汉阴茶叶的历史故事,这对于吴大春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吴大春托朋友找来了县志、茶叶典籍等数十本资料,最终从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新唐书·地理志》中找到了汉阴茶的记载:“茶芽产于金州汉阴郡。属上品”。而在另一些典籍里,吴大春了解到一些趣闻——据传在天宝年间,汉阴郡守带凤凰山间由少女采摘、茶农瓦片烘烤、中指揉搓制作出的“茶芽”,用快马在清明前送达长安献给宫廷,宫廷将送达的贡茶,于清明之日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并以茶开宴赏赐,成为皇室喜爱的珍品。读到这些文字,吴大春如获至宝,由此展开浪漫的想象,挥笔命名这款新研发出的茶叶品牌——“天宝贡茗”。最终,这款经过吴大春团队一年多时间的研发茶叶,顺利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级名茶,结束了汉阴无名茶的历史,成为汉阴县自建国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名牌产品,获得了陕西省科技成果、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以后,吴大春并未停下逐梦的脚步,2000年,吴大春引进无性系茶树品种6个,在漩涡、城关试验栽培并获得成功,为安康市茶叶高产、稳产,为全市大面积发展无性系茶园,实现品种良种化提供了技术支撑;2007年,他作为榆林市政府茶叶专家顾问,在当地开发苦菜茶,形成了系统的加工技术理论和工艺,填补了该项目国内生产技术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专利;他笔耕不辍,多篇论文在中、省、市专业期刊上发表,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技术惠及多个省市,提高了茶叶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白发悄然满头,茶心依旧
汉阳镇双坪村,距离汉阴县城99公里,这是汉阴最偏远的村之一,但吴大春并没有遗漏这个地方,在春茶开采后,59岁的他仍然像往年一样,在这里住了下来,手把手教新到茶厂的工人制茶。
“茶和动物一样,都是有灵性的,你将茶作为一个活物去看待,就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的美,你的心和它的心就可以连在一起。”手捧刚采摘出来的茶叶,吴大春深情地说道。对于吴大春而言,爱茶,毋庸置疑;但他爱的,不仅仅是茶,更是茶的背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众。
他提起这么一个故事:84年的时候,他下村到杜家垭,给一个茶农指导技术。为了感谢吴大春,主人家特地给他蒸了一个鸡蛋,放在红薯上面。但等到端饭上桌的时候,鸡蛋却不见了,原来是家里小孩好久没尝过蛋味,忍不住偷偷给吃了;主人家作势要打孩子,被吴大春拦住。这件事虽小,听起来波澜不惊,但却深深打动了吴大春:“这枚鸡蛋,一定是主人家中最宝贵的食物了,他连给自己孩子都舍不得,却给了我,对这些朴素热情的农民,我们怎么能不尽心尽力把他们的事办好?”
光阴轮转,物是人非,曾经懵懂的小伙,如今也是两鬓斑白,步入花甲;回望过去岁月,很多事已然忘却,但这枚没吃到嘴的鸡蛋,却成了吴大春铭刻在心头的故事,时刻提醒着吴大春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群众。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党员吴大春的浪漫与执着。四十多年的岁月里,吴大春用脚步丈量汉阴沟沟坎坎、悬崖峭壁,用对茶叶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谱写出一段不朽的华章。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