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变,但程晓祥没有变,37年如一日,他还在伺候着茶叶,每天骑着他的二八大扛上下班。唯一改变的或许是他学会了用电脑玩蜘蛛纸牌。
程晓祥很有些大师严谨的风范,尤其是穿上袍子的时候。一般人的印象里,手艺人可能都不大善言辞,可他不,戴着一副眼镜像个老学究,说话不疾不徐,条理清晰,谈起茶来滔滔不绝,并对谈及的每个时间点、事件、人物都记得很清楚,不含糊,丁是丁卯是卯。
审评楼前的水杉红了又绿、绿了又红
每到冬天,落叶都会铺满木门前的水泥台阶,它见证了这栋老楼曾经风光的岁月。
“我1977年下放,幸运的是当年下半年就恢复了高考,然后考上了屯溪茶校,师从郑文珍、刘建平老师,1981年毕业被分配到安庆市宿松县农业局,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工作,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跟农民打交道。”
“1982年,因为家庭等原因,我申请调入了当时的贵池茶厂,在生产技术科工作,跟随审评室主任金冬至先生学习祁红毛茶审评和拼配技术。”
可能就是跟茶叶有缘,再加上本身科班出生,又努力勤奋,程晓祥在祁红技术方面的天赋很快显现。当时的贵池茶厂,作为国内三大祁红国营大厂之一,汇集了国内祁红行业的顶尖技术高手,而他仅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就开始崭露头角。
在1986年至1997年,程晓祥全程参与了贵池茶厂的祁红毛茶进厂审评,1993年至1997年期间,他还担任了贵池茶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并主持工作。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看着审评楼前挂着的“安徽省祁红审评检验小组”的牌子,程晓祥感叹道:“我刚进茶厂的时候,这个审评楼还是祁红泰斗程家玉先生坐镇,1985年,安徽省决定在我们厂成立省祁门红茶审评检验小组,负责全省出口祁红的审评检验任务,而且那时候祁红出口红火,从这小楼前排队等候审评的厂家一直排到了大门外,再加上我们厂的出口订单,审评工作量巨大,一天下来不知要经口多少杯茶。仅1988年,贵池茶厂整理、拼配出口的祁门红茶有六千多吨,这是什么概念,我的基本功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不管什么祁红,到我嘴里,哪个小产区、哪个年份、制作工艺等等,我一尝便知。”
程晓祥不仅精通审评与拼配,祁红精制的十几道工序他一样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在审评的时候才会知道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跟制作的师父说的时候他们也会信服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润思祁红的审评室内,有一张用了60多年的审评桌,上面放着“国家商检局”字样的审评杯。这里还珍藏着一套60多年前的有“中茶贵池茶厂”字样的审评杯,平时也不轻易示人。
一旁放着的审评盘也在经年累月的摩挲下变得陈旧,程晓祥随意展示了下把盘的技术,动作行云流水:“这个手法也是很有讲究的,我这样一摇一拢再一看一闻,干茶的质量就大致心中有数了。”虽然我不大听的懂,但后来一次安农大的老师来教授审评的时候说:“程大师的手法神乎其神”。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技艺不仅要传承,还要让它适应市场生存下去。
为应对欧盟农残壁垒,1999年开始,程晓祥主攻祁红拼配,在祁红毛茶检测数据的支持下,出口未出过一起安全问题。
在1996年以前,祁门红茶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样制作。
程晓祥每年都会参与国家祁门红茶标准样的复样工作,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人掌握这门技术。1996年以后,随着国内消费形式的变化,市场上的祁红标准都是根据各自的需要而定。“但我们厂还是严格的按照国标生产,所以基本上市场上同等级的茶,我们的质量要更优一些。”每年程晓祥还会参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祁红教学样的复样工作。
“祁门红茶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神秘的香味——典型的、有特点的糖香型。有些人搞了一辈的红茶,也许都品不出正儿八经的‘祁门香’。”我点头深表同意。
程晓祥说36年里,祁红的每个产区他都去过无数次,每片山头茶叶的滋味、香气他都了如指掌。“祁红是大产区茶,它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前期复杂的精制工艺,还有后期的拼配工艺,有些人觉得那种典型的‘祁门香’喝不到了,一方面是因为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人为的缩小了祁红的产区,原料的来源过于单一。”
如同茅台酒需要勾兑一样,润思祁红的拼配技术全国知名
祁红是农产品,受产区土壤、水、植被等的影响,每年的天气、雨水、温度等的不同,茶叶的口感也会有差异。
拼配就是把初制的祁门红茶通过精制筛分出筛号茶后,按照等级要求把来自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不同采摘天气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过程,取长补短、显优隐次,让香气和汤色达到最好,让品质协调稳定。
36年来的千锤百炼,他早已将技术运用到浑然。经他拼配过的茶叶,口感和香气都达到了极佳的品味,是祁红业界公认的拼配大师。
匠人
匠人,就是日日精进、时时求索,生命不息,便追求精湛,不死不休。不需要别人封的大师,更不需要自己封的其他名头,被消费者所喜爱就是勋章。
“我做了一辈子的祁红,每款产品都是我的心血。山外有山,润思已经67年了,我们的目标是做百年老字号,我还要做的更好。”程晓祥认真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