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商 | 从梅记创始人王三言的传奇一生 看百年前安溪茶商的经商智慧

安溪茶商 | 从梅记创始人王三言的传奇一生 看百年前安溪茶商的经商智慧

19阅读 2018-09-27 10:57 人物

 

每个老字号都有自己的商号印记,

或许是一枚古老的印章、一本尘封的书籍,又或是一段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

故事背后所赋予的是人文温度,

传递着每个品牌的精神理念。

 

 

梅记 一个创办于清末民初的茶叶商号,至今已有143年的历史。它的品牌故事,是依据真实的历史,通过族谱记载、以及梅记后人代代相传而来。

 

一个百年商号最初是如何被创立的?它的创始人是怎样为“梅记”这个品牌奠定基石的?我们将带您追溯百年茶行的原点,了解梅记创始人王三言传奇的一生。

王三言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字永信,谥号泰安公。他取的字,永信,也正贴合了他的为人,特别以诚信为重。

 

当时王三言所在的安溪西坪南岩村,那里的人们世代都是以茶为生。他的父亲,便是一位制茶师,每到茶季便辛苦劳作,赚钱养家。

 

而青年时期的王三言,师承家传,也是以种茶、制茶为业。

 

△晚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王三言画像,现保存于泰山楼

年轻时王三言身为一个普通的茶农,他又是怎么走上经商的道路呢?

 

当时,在农闲的时候,王三言就去当挑夫,帮商户挑运大米,以贴补家用。有一次,他挑着米,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因他避雨及时,没有被大雨淋到,而和他一起挑米的人都被雨淋了。那向雇主交货时,别人挑的大米都比较重,所以王三言便被雇主诬陷途中偷米。

 

蒙受了这样的不白之冤,王三言当场打断了扁担,立誓从此不当挑夫。

 

可以想见,王三言十分注重个人信誉,亦因此,经营梅记时也是一直注重“诚信”。

 

此后,为了生计,三言只好把自己生产的茶叶,通过独轮车,走一两天的山路,从安溪运到漳州销售。虽然非常艰辛,但也算走上了经商的道路,赚到的钱勉强可以维持家用。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1873年的一天,王三言从漳州回来,身上还揣着用茶换来的辛苦钱,却在途中突然遭遇了山洪暴发,整个人被冲进河里,幸好他抓到河边的树根爬上岸,这才幸免于难,但身上的钱财都没有了。

 

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辛苦劳作勉强度日,却遭遇天灾,又变得一无所有,这应该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了。

虽然生活遇到挫折,但他却没有自暴自弃,回到安溪仍然老老实实地种茶、制茶。后来,据说王三言经一个贵人指点,于是转向厦门经商。

 

他把茶叶卖给一些茶叶商号,因为他的茶品质好,质量稳定,而且非常注重诚信,从不以次充好,所以很快得到了厦门客商的认可和信任,订单也越来越多。

 

△晚清民国时期的厦门水仙路,第一家梅记茶行所在

 

终于,经过几年的积累,王三言于光绪元年(1875)在厦门水仙路开设了属于自己的茶行——梅记茶行。这个时候,才算是他真正创业的开始,这时,王三言刚好是40岁。

 

我们讲“大器晚成”,40岁才创业,之前经历过那么多艰辛,王三言是尝过人情冷暖的。还好他一路都勤恳做事、踏实积累,没有放弃。

 

△王三言第一栋家宅“福星居”,现为梅记宗祠

△王三言发迹之后返乡修建泰山楼,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后来,王三言把梅记的业务从国内扩大到国外,通过厦门港口与海外客商成批交易,并在海外设立分号,最终一跃成为内安溪首富。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一百多年前,这其中无不显露着前人睿智的经商哲学,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现代企业去传承、借鉴的。

 

 

 

重视根本,推广铁观音种植 

 

 

 

出身制茶世家,又是从茶农、制茶师做起来,王三言从小耳濡目染,深知“茶之精髓在于根本”,所以他非常注重生产的源头。

 

我们去参观过安溪的铁观音母树,那个品种其实很难栽种的,最早只是长在高山的岩石间。王三言知道,铁观音是一个非常高贵、独特的品种,当地的土壤又很适合种植铁观音,要想形成销量,必须扩大种植面积。

 

为此,王三言从光绪四年(1878)起,连续三十年,每年用8-10亩的茶园用来培育铁观音树苗。自己种植一些,其余全部免费赠送给乡亲种植。

 

这么做既促进了当时铁观音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梅记提供了稳定货源,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王三言时期,大力推广铁观音纯正品种“红芽歪尾桃”

 

改良制茶工艺  首创布巾包揉 

 

不仅是种植方面,在制作工艺方面,王三言也用心去研究、去提升。

 

光绪十年(1884),王三言创造乌龙茶布巾包揉技术,使原本条索状的乌龙茶被制作成颗粒紧结的形状,也就是我们行业所谓的“蜻蜓头”,这让铁观音形、色、香、味兼具,身价倍增。后面该技术也传遍闽南,一直沿用到今天。

 

 

偶然发明足火茶——梅记火 

 

很多客人说梅记的茶有自己的味觉印记,这是因为梅记拥有独特的炭火烘焙技术。

 

梅记火,可以追溯到王三言时期,据说光绪十五年(1889),福星居的焙茶房失火,虽然火灾损失惨重,但火烧后的重火茶却受到市场的青睐。后来,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风味独制的梅记足火茶。

 

梅记火也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成为梅记的传家技艺。

 

 

注重品牌意识  发明“斗茶”包装

 

 

为进一步拓展海外茶叶市场,王三言向当局申请注册“葫芦宝剑”商标,寓意茶像葫芦里的仙丹,永葆健康;宝剑可以驱魔除邪,天剑锋朝下,寓意天下天平。

 

当时,王三言对茶叶包装也做了革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包装形态,用一个像“斗”一样的木板箱,里面装很多小茶包,十分考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茶叶品质,称为“斗茶”。

 

小茶包包装上都印有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当时梅记的“斗茶”非常出名,这点是在族谱中也有记载的。

 

拓展海外市场

 

△尧阳王家族谱中,记录着王三言传奇的一生

 

因为当时国内战乱不断,所以王三言大胆开拓海外茶叶市场,派他的儿孙去台北、印尼、越南都设立了分号,主营外销茶。不仅选料精良,风味独特,木箱包装又精致,因此生意越做越大。

 

王三言在发迹之后,也不忘回馈社会,广施善举。

 

 

 

资助出洋

 

当时王三言得知有村民想下南洋谋生,苦于没路费,便公开宣布,凡要往海外谋生的尧阳乡村民,厦门梅记茶行免费提供食宿,并赠送船票。尧阳乡有许多村民得到他的帮助,移居海外。

 

 

兴办学堂

 

△当时王三言兴建的私塾“梅嘉居”

 

此外,王三言非常重视文教,1891年王三言办私塾兴建梅嘉居,免费供族人子弟就读,并为路途较远的学童提供免费午餐。据说这座私塾也培养了很多人才,安溪县的两任县长。

 

 

修缮道路

 

 

清朝年间,安溪交通十分落后,安溪的货物输送都要靠人工挑运,王三言早年也走过山路运送货物,他知道这其中的艰辛。所以他发迹之后,就花巨资把这段路修筑为1米宽的石板路,沿途还修建了休息的亭子,为乡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许应骙了解到王三言的义举和善举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授予“大夫第”,此匾额至今仍挂在泰山楼。当时在泰山楼的楼前,王三言名人写了十六个字“槐荫敷荣,无忘世泽。萏峰如笑,永对高楼 ”

 

槐是指山西槐树,指王家是从山西来的,不能忘本,意思是受到祖先庇佑才得以获得荣耀,即便功成名就,也要记得回报社会。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王三言已经拥有一个大企业家的胸怀了,而这也是他对后人的警示。

 

 

 

 

我们以几个词来概括王三言的生意经: “固守诚信  木本水源  敢于创新  泰而不骄  谦卑自牧” 。如今,梅记的后人们仍然遵循着王三言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追溯王三言的传奇经历,不是一场歌颂,而是感念他的精神;感念他对于铁观音的发展和推广起到的推动作用、对于当时社会的贡献;还有他给梅记后人留下的经商与为人的道理,同时亦希望对更多人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上一页:新派滇红·鉴赏 | 茶王香归:不仅有外表的奢华,更有内质的惊

下一页:有苦涩味的普洱茶是好呢?还是不好?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