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炯:择一事终一生 酿得茶香飘万家

杨天炯:择一事终一生 酿得茶香飘万家

22阅读 2019-11-11 10:29 人物

  杨天炯,男,80岁,高级农艺师。雅安本土的茶叶专家杨天炯,他的名气不仅在川茶界响亮,在全国茶业界都得到业内人士敬重。自1962年毕业分到雅安市名山区(当时为县)工作,他就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名山蒙顶山茶叶、川茶品质更高、名气更响,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他付出了毕生精力:早在1971年,杨天炯就获得了中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和四川省科协农村科普先进个人称号,随后由于在茶叶制作、加工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他又获得了一系列科技进步奖项。他所编着的《蒙山茶事通览》出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一种茶鲜叶清洗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种黄茶制作方法”“一种茶鲜叶杀青的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在蒙顶山推广密植茶园,填补了雅安花茶生产方面的空白。

  年届八旬的杨天炯,说到茶总是神采奕奕的。这位满头银发、脸上爬满了皱纹、要借助老花眼镜才能看清印刷品上文字的老人,却总让人觉得他有用不完的精力。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我就与名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过去了,我的生活从没离开过茶叶。”提到自己与茶结缘的一生,杨天炯脸上满是自豪。

  杨天炯不是雅安人,他的故乡在千里之外的金沙江畔会东县。杨天炯说,“上学时,我也没想到竟然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 杨天炯说:“上大学时,我想搞果树杂交的,后来调配到茶叶专业,我想茶叶也是树,也就专专心心学了。当时教我们的是浙江的教授,解放前就是很知名的茶叶专家。”

  1962年,大学毕业后杨天炯毕业后选择了雅安市名山县,因为蒙顶山就在那里。“刚到名山茶厂时一共20多个人,我是唯一系统学习过的茶艺师。蒙顶山的茶树大多散乱分布田间地头,老化严重,加上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很多人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种茶。”

  此后几年,杨天炯和工人们做了几次春茶,真正接触到了蒙山茶制作工艺。

  杨天炯在蒙顶山茶园选育优秀茶种苗

  “一直到1965年,我们厂从福建引进茶种,开荒种茶。”杨天炯说,那是蒙顶山第一次梯田式大规模种茶。

  引进的茶种经过试种,挑选出了最适合蒙顶山的品种,加上蒙顶山的本山茶品种,形成了蒙顶山现代茶叶产业的基础。

  杨天炯来蒙顶山之前,乡里百姓自家也做一些春茶,然而却从未有过国家标准,杨天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蒙顶山茶做出国标。杨天炯介绍,打个比方说黄芽,史前记载的只有一个诗词描绘,具体怎么做,农民只知大概。我们把做茶最好的人集中在一起,三四个一组专门做黄芽。从选茶叶开始,详细记录做茶过程中的每一个数据,茶叶做出来了,请品茶人逐个品尝,保留口感最好的那一组数据。如此反复几百上千次,优选出最好的那一组,作为黄芽国家标准。“

  至此,蒙顶山茶十多个品种,第一次有了精确的文字记录,并入选国家茶叶标准。

  在日夜反复的做茶试验过程中,杨天炯也成了做茶高手。

  ”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蒙顶山人几千年遗传下来的劳动结晶,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当成家传宝贝不外传,我们开办农民培训班,让更的人学做茶,把这个手艺传播开。“杨天炯说。

  现在,名山县很多手工茶人,追根溯源都是杨天炯当年的学生。

  杨天炯的一生致力推广茶叶现代化进程。

  杨天炯科班出生的背景,注定了他不甘心做一个手工茶艺大师。六七十年代,我国的茶叶加工刚刚开启现代化进程,名山县也引进了一批器械加工茶叶。那种粗加工,基本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茶叶需求。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市场对好茶有了需求,这时候起,杨天炯就想怎样用机械做出最好的蒙顶山茶。

  提升现代化制茶工艺

  前半生种茶、做茶、研究茶,让蒙顶山茶赶上了现代化进程。2003年,在杨天炯退休后,政府在蒙顶山特批了一块地给他,专门做茶叶研究工作。杨天炯的做法和有些把茶艺神秘化的大师不同,他一直致力于解开茶背后的秘密,让一片茶叶的每一个化学分子都有据可查。

  杨天炯说:”茶叶之所以成为茶叶,决定因素就是所含的化学物质,每种名茶都可以做到具体量化。“

  在杨天炯的带动下,名山有一批茶人也开始通过现代工艺,研发蒙顶山茶新品种,并远销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

  ”在蒙顶山做了一辈子的茶,有两件事我很自豪,一是把做茶这门手艺从家传秘笈变成了人人都能学的教科书;二是在蒙顶山下建了良种繁育基地,保存了本山茶,引进了优质茶。这些茶树,让蒙顶山很多人家不但能吃饱,还致富了。“杨天炯说。

  杨天炯在他几十年的工作中,勤于搜集保存整理资料,为他撰写论文、编撰项目、编辑专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撰写的论文有100多篇,其中20多篇被省市县有关单位评为优秀论文。

  2003年,杨天炯特邀茶界朋友编撰《蒙山茶事通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记述了蒙山茶悠久而丰富的文化,有史事的记载,有俚语的佳话,有诗词的颂扬,有丹青的描绘,更有生产技术的论述。该着作的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已被雅安市图书馆、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名山区档案馆、名山区方志办、名山区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名山区图书馆等单位珍藏。

  2017年,得知权威部门和专家们有意在安徽和四川设立两个国家级茶树花研究开发基地的消息后,杨天炯不顾年老体迈,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论证会。直到现在,杨天炯还在为茶树花四川基地落户名山、筹建茶树花精粉加工企业而奔忙着。

  好人寄语:在蒙顶山做了一辈子的茶,有两件事我很自豪,一是把做茶这门手艺从家传秘笈变成了人人都能学的教科书;二是在蒙顶山下建了良种繁育基地,保存了本山茶,引进了优质茶。这些茶树,让蒙顶山很多人家不但能吃饱,还致富了。

  道德点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选育良种到改良现代茶园生产模式,支撑杨天炯的始终是最初立下的志向。抱定理想、坚持信念,当专注脚下的路时,沿途的一切皆是风景。茶成就了杨天炯坚守一生的事业,他播种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并用一甲子的时光栽种培育。这颗志在现代茶叶产业的理想种子已经茁壮成长,惠及千千万万茶农,让茶香飘遍万家。

来源:雅安日报

上一页:2019年广州秋季茶博会:巅茶与您不见不散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