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茶人邓艳波——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普洱茶影响力

专访著名茶人邓艳波——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普洱茶影响力

25阅读 2021-05-10 01:48 人物

邓艳波,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研究普洱茶制作、储存和品鉴近30年,形成“英华门”独家制茶体系,出版专著《普洱茶艺术时代》。2000年成立昆明英华门养茶院,2009年成立勐海英华门茶行,2015年成立云南英华门茶业有限公司,并先后注册商标“英华”“英华门”“英华古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邓氏古法初制、邓氏五行拼配制茶和邓氏发酵技术。首创普洱茶艺术制作及艺术存养,2010年开古树发酵熟茶之先河,是普洱茶行业内,“五行拼配制茶”第一人。其英华味普洱古茶,持续稳定,便于追溯,具有甘、净、润、活之鲜明特征,不易克隆和仿造。英华门精湛的制茶艺术,得到越来越多爱茶人士的广泛认可。

普洱茶具有独特丰富文化内涵

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产量第二。仅仅20年左右的时间,普洱茶一飞冲天,受到世人的关注。主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返璞归真、回归本性,滋味浓郁,以其原真性和自然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生态是一个系统,各种生物相生相辅相克从而形成了生态链。云南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出好茶最根本的因素,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茶的多样性。云南有700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的从业人员(茶农、茶企、茶商),应该把茶产业作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来着力培育打造。

茶业多年来一直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的主要产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三片叶子一朵花”,一片是烟草,一片是中药材,一片就是茶叶,然后是花卉及旅游。这就是相当一段时间云南的对外形象。

我认为,目前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和茶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婴儿期。需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新审视普洱茶,发展普洱茶,促进整个云茶打造成千亿级产业。

讲到文化自信,从阴阳五行到春秋诸子百家,从《道德经》到《茶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仍有差距。因此,中国产品要致力提高质量,要把“中国造”这个概念做得越来越好。就茶而言,我们好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一个商品、一个农产品、一个土特产、一个饮品的层面。但它是有文化内涵的,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的,在世界三大饮料中比咖啡、可可更生态、更珍贵,是世界第一饮料,与瓷器、丝绸并称三大“中国名片”。所以,要振兴茶业,让普洱茶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输出。我相信20年、30年之后,普洱茶文化不仅是在中国,而且会被全球所认知和接受。

我在6年前写过一本《普洱茶艺术时代》专著,核心观点是把茶叶从商品的角度提高到文化审美的角度来看待和观照。我个人觉得,习总书记考察武夷山茶园时提出的“茶文化”概念,应该上升到艺术的、美学的、哲学的层面来理解。

制茶过程供图

“原料产品化”茶农做假现象亟待改变

现在云茶产业中一个普遍现象是“原料产品化”,采下来的干毛茶就直接变成产品,国家拿不到税,只是原料本身,没有人的因素。我们讲“天、地、人”和谐共生共荣,人的因素以后的走向不仅仅是像大益的品牌化、规模化、资金化、金融化,更是文化化、艺术化。艺术化就是如何把茶叶做到极致品质,原料只是基础选材,人的因素是把最好的东西组合、拼配,打造极致的产品。我作为省内“五行制茶”的第一人,一直致力突出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原料的因素。

云南拥有那么多的古树资源,如何把它做到最好?不是浪费、破坏古树茶园,不是小众化地个人喝一点所谓名山茶。名山是人为的概念,知道的多了、关注得多了就是名山了,还有不少无名的山头的茶品质可能更好,甚至超过名山。

当下的茶分作几块,一个叫大众化消费,是产业化的现代化生产;还有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品鉴,这是金字塔结构。要让大众喝得起健康茶,高端人士喝到最好,最好不意味着价格就是最高。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用合理价位做出最高品质茶的人。这就需要有茶人、有大师出现,云茶缺少制作大师,缺少真正爱茶、懂茶的人!我们一些所谓的大师只是知名度,真正的实际功力不够。无法想象,缺少大师的产业会有高品质、高度的发展。我认为真正的高端品质的普洱茶缺少,时代呼唤制茶艺术的大师,如果没有大师,我们拿什么走向世界。人们所追捧的薄荷塘、老班章、冰岛仍停留在原料阶段,这就叫原料产品化,这是现在影响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最大弊端及瓶颈。



书法供图

弘扬茶人精神培育制茶大师

首先,茶农、茶企、茶商、消费者四者利益要均衡,茶产业才会有健康长远发展。现在是茶农利益最大化,茶企、茶商、存在感不在了,消费者直接到山头买茶。每年一到三四月份整个班章村水泄不通,虽然拉动了一点旅游,但对茶产业的破坏极大。消费者不相信茶商有好产品,不相信茶商诚信经营,茶企没有品牌,一些茶农做假他们都相信。高额收益下,茶农难道就不会做假?现在的状况是消费者逼迫茶农做假,这是近年普洱茶产业混乱的一个根源。这导致我们缺少茶人精神、制茶大师。

我认为普洱茶的走向应该是培育大师、大师引领的走向。顾景舟的紫砂壶之所以贵,正在于其工匠精神、精品意识的力量和独特艺术内涵的魅力。请问我们现在的普洱茶产品有多少体现了制茶的思想和个性?能从产品里面喝出大师的思想、境界和格局,这才叫审美。没有大师和精英团队的带动,产业仍会停留在原料产品化、商品化、饮品化,就是个原料,就是个土特产,怎么能到文化的层面、审美的高度,这与习总书记强调的茶文化意旨相去甚远。所以,大声呼唤大师的出现和涌现,这才是今后茶产业的希望。

第二点,相比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目前真正懂茶的人太少,热爱茶文化、掌握茶科技的就更少。要通过教育让更多消费者真正了解茶、懂茶,兴起一个全民饮茶、爱茶的运动,促进市需要好茶、好茶拉动市场的良性发展,不然很多消费者追求的都是知名度而非品质,玩茶就是玩钱,这就失去饮茶、品茶本身的意义了。品饮价值才是茶的根本,近几年人为的炒作太过,把茶当作一种金融产品逐利,对整个茶叶市场健康有序和茶产业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对云南来说,要振兴普洱茶,教育普及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云南人,你都讲不清楚普洱茶,难道让其他外省人来讲?云南人要树立对普洱茶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首先真正懂普洱茶,然后去传播推广普洱茶。云南应该从中小学开设选修课开始做起,不能仅仅是让几位茶学院的教授来讲。现在外地人对云南最关注的,已经不是海洛因,也不是大象上街,而是普洱茶。所以,呼吁制茶大师出现是第一步,加大教育普及是第二步。要让所有云南人都懂得,我们是坐在金山银山上,要倍加珍惜我们云南的资源,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现是外省人来把普洱茶做到最好,而云南人自己无动于衷。在勐海,福建、广东、湖南等省的茶商远多于云南茶商,云南人基本都是茶农。本土茶企业越来越少,茶大师出现不了。不能一讲普洱茶就是香港、广东、台湾,云南只有原料,没有市场话语权。因此,缺乏自信是目前云南茶产业最大的堵点、痛点,增强云南人的普洱茶自信,才能补好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展望未来,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越来越好,茶这一中国名片会更好走向世界。建议像足球世界杯一样,在北京设立四年一届的中国普洱茶艺术博览会,扩大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中不断地长大,像推动法兰西的红酒庄、苏格兰的威士忌那样推动普洱茶成为世界知名顶级品牌。我们普洱茶具备了生命艺术、时间艺术的禀赋特质,通过一代人两代人坚守,真正让普洱茶走向全世界。希望看到20年、30年以后,中国普洱茶与白兰地、威士忌等齐头并进,都是全世界最好的精品、最好的奢侈品,最好的艺术品。

提升文化自信擦亮高品质普洱茶品牌

可以自信地说,普洱茶是所有茶类的“味觉终结者”,它独特的生长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无可比拟。

怎么样提高文化自信来扩大我们普洱茶影响力,促进云茶高质量发展?

云南其实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资深茶人,不是没有做出好茶来。像我用30来年全心全意做茶,但有很多人理解不了。作为一种爱好,一种嗜好,主动地学的人太少,原因出在市场推广及普及教育上。作为一个云南人,云南的特色你了解吗?我们要把特色的东西做成选修课,让中小学生从小就知道熟悉,从茶角度从小就培养对云南的一种自豪感。在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基础上扩大到社会教育层面,在全省、在全国乃至世界培养更多真正懂茶的消费者,让更多的人对普洱茶感兴趣,了解它,认识它,品懂普洱茶。

从茶企角度来讲,现在很无奈。因为消费者过度追捧名山古茶,追的仅仅是“故事”而不是品质,讲的只有偶然而非必然,这也是当下的痛点和困境。茶人茶企要耐得住寂寞,但现在是茶农的知名度更好。大家只认原料不认产品,这就是现在的怪象。茶农、茶商、茶企、消费者四者利益没有合理分配,所以产业不能健康发展。消费者掏钱想买到性价比最好的、品质最高的,但我们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这个概念,都是知名度、故事。于是,消费者懵懵懂懂在买东西,不理性,认不得,被不懂装懂的某些茶山牵着鼻子走,只会听别人说的,自己没说服自己心甘情愿地买。茶商呢,缺乏忠诚度,今天卖这个品牌,明天卖那个,就是只管赚钱迎合消费者,缺乏专业性、鉴别力和对产品的忠诚度。生产企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没有制茶大师,为了生存不断压缩成本,越压缩成本越做不出好的东西。各种竞争是同时的,走低端的同样也在打价格战,茶企进入了一个怪圈,所有产品都要找团队营销。但除了大益、澜沧古茶,其他企业谈不上形成成熟的营销体系。现在名山爆炒确实让茶农受益,但茶农也只有5%较好,还有不通路走不到的地方,好茶也无人问津。

乡村振兴,要靠我们所有茶企的接续努力,要靠茶区各级“村官”的带领,而不是靠几个名山头来拉动。要把云南所有的茶山都炒成名山,这个过程太漫长。应该在鼓励茶企做出更多品质至上的好品牌的同时,尝试探索发展有茶乡村实施“一村一品”,做出更多原产地产品、形成乡村品牌,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初制所、精制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发挥茶农的主体作用,带领全村人民靠茶致富。

一个产业要做强做大持续发展,形成成熟的市场,必须在整个产业链上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现在我们云南人卖普洱茶还不如省外如广东、福建。销售拉动生产,销售起不来,不少企业难以维持,云南不少茶企目前都处在一种生存举步维艰的状态。只有是乡村、企业、茶山、茶消费者全链条的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的真正的持续发展。

我痛心的是,现在我们不少生产者都不是爱茶而是爱钱,不注重品质和产业,没有更好的产品贡献给消费者,不看长远发展只顾当下的利益,没有提供高品质的茶让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满足,茶企需要好好反思和检讨。

即便是中高端消费者,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对普洱茶的理解认识不够,相应的茶文化普及提高也不够;二是他们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但是买不到最好的茶,信息不对称,产业行业协会没有制定标准给他们,他们自己很难懂。所以建议云南省政府组建普洱品鉴专家委员会,汇聚各方面专家和消费者代表,通过开展品鉴活动不断地让更多的消费者提高水平,提高全社会的品鉴能力,让好产品有好市场。

茶企一定要明白,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不是领几个客户去名山头逛一圈买原料,不断炒作名山,而是要宣传你自己,打造你自己的核心技术、品牌价值、企业文化。所有的企业,致力追求的都是不可代取代的品质特点和风格。就茶而言,你的味道是什么,让人一喝就喝到你的风格、特点,这就是价值核心。云南茶企普遍缺乏自我,失去自我,希望不要跟风,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坚持做好自己,才会做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作为地方来讲,勐海味、普洱味、临沧味讲的是大的格局,从企业来讲,也要追求自身独特的滋味,沉淀下来思考如何做好自己。只有更多的企业味道形成,普洱茶产业才会真正兴旺,也才能让广大消费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以各自个性鲜明的味道共攘普洱茶的丰富多彩。但不要跑出普洱茶核心去做另类的东西,如绿茶化、黄茶化,那样会影响普洱茶的后期存放,失去普洱茶的核心魅力。

真正的茶人得懂茶,不是只懂得一个区域的茶,要把视野放大,把云南的好茶都利用好、打造好。

来源:云南网 记者 王永刚

上一页:澜沧古茶美(329):2010年邦崴古树茶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关于某明星和他几百万的老茶的故事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