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春:醉心于科学研究的茶博士

张相春:醉心于科学研究的茶博士

46阅读 2021-06-22 08:22 人物

张相春,2014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无机化学,现为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功能性成分利用及其生物安全评价,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5篇,其中3篇影响因子大于10。

专业与热爱的交织

图片

张相春对茶叶的热爱,来源于他本科期间在茶学上的系统训练,每次他与别人谈到茶时总是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以此为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自2019年入职中国茶科所后,他所在的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已初步建立了材料合成与纯化系统、细菌/细胞安全性评价及荧光成像平台。凭借大学四年积累的扎实茶学基本功与硕博期间学到的新材料构建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相结合,他利用这个平台与团队一起瞄准细菌耐药性这一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临床上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用药是万古霉素,但研究者们已经分离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MRSA菌株,针对MRSA开发新型抗菌剂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个难题,他利用茶树中天然活性分子茶氨酸为结构单元,设计功能多肽构建了具有精确分子组成的茶氨酸铜团簇,能够高效地杀伤多重耐药菌MRSA,并且对MRSA引起的小鼠皮肤感染和败血症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与临床用药莫匹罗星和万古霉素相当。此外,凭借茶氨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茶氨酸铜团簇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且在杀菌浓度下不会引起溶血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化学及材料科学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他所在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初步证明了“茶氨酸金属团簇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细菌内GR活性来导致ROS升高,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这一假说。研究结果不仅为茶叶次生代谢物在新型医用材料的构建及生命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也为新型医用材料的抗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源于生命医学的起步

图片

张相春的科研起步于生命医学领域。近年来,尽管对肿瘤发生机制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治疗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肿瘤转移仍然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90%以上的原因。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侵袭和转移主要的诊断方法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分子影像学方法。但是,这些成像方法只能对淋巴结侵袭和肿瘤转移发生后进行评估,无法对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目前还未实现在原发瘤上通过直接定量肿瘤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来评估肿瘤的近端淋巴结侵袭和远端转移。

针对这个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张相春所在团队建立了一种精确的基于贵金属团簇的可视化定量方法,通过对原发瘤组织切片上肿瘤侵袭蛋白MT1-MMP的表达量定量检测来评估原发瘤的转移风险。他制备了一种含26个金原子发红色荧光的Au-CL团簇,并且该团簇可以特异的标记在MT1-MMP蛋白上。通过对原发瘤组织切片上MT1-MMP蛋白的荧光定性和质谱定量分析,实现了对原发瘤的转移风险进行了准确的评估,有望为临床医生对原发瘤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被临床上的分子影像学CT/MRI和传统病理学苏木精/尹红(H&E)/IHC/IF等方法所证实。相关系列研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和Small上。

存感恩之心前行

图片

来自农村的他从小家境贫困,他说学习改变了他的命运。数年的科研训练,使张相春从“科研小白”到可以独立开展研究的青年科研骨干,他说:“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接触到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事,在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人。没有国家的资助,我可能很难像现在一样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一切离不开学校、研究所、老师的培养和同学朋友们的帮助。”他知足,但不止步。

今后,他会继续与团队一起围绕茶叶功能性成分利用及安全性评价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积极走出去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利用多方平台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利用其它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来解决茶叶研究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期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生物安全且具有活性的茶叶功能性成分,利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改性,推动其在生命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为茶叶成分的利用找到新出路,进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这将是他不懈努力的使命。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海堤:匠心力作,不是每一款铁观音都能“香藏水中,香中带韵”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