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岩村:一个安徽传统茶村的产销困局

天宝岩村:一个安徽传统茶村的产销困局

8阅读 2017-06-08 11:08 头条

好山好水好徽茶,安徽是茶叶生产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茶产业蓬勃发展,品牌走向全国,茶农收入提升。但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仍有部分产茶村出现了茶叶价格持续走低,茶农逐渐放弃茶园,茶叶生产停滞不前的奇怪现象。

近日,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天宝岩村村民向中安在线记者反映,他们这里的茶叶,不好卖。

当前的困境:卖不上价漫山好茶无人摘

2017年早春茶采摘已经结束。今年茶叶的销售价格,对于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天宝岩村的茶农余流水来说,意味着不同的感受。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低产年。由于阴雨、低温、日照不足等天气原因,全国春茶上市时间比往年普遍推迟,茶市场产量减少。”近日,记者来到天宝岩村进行采访,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鲜叶、制新茶,村里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其中,余流水家门前的院落里,前来收茶的茶商正和村民们进行交易。村里的茶农把一天辛苦采摘来的鲜茶叶摊在地上,等着茶商称好斤两,现场收购。等车装满,茶商就走人,第二天继续来收茶。这样的日常交易,在每年春茶上市的忙碌时期,天宝岩村并不陌生。

“曾几何时,我们这里茶叶鲜叶的价钱,很多年都是30-50块钱一斤。然而,近五年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高时也就十几块钱,今年更是跌入谷底,一般的价格只有七块钱一斤。”余流水告诉记者。

图为天宝岩村村民余流水家门前的院落里,前来收茶的茶商正和村民们进行交易。

一旁的茶叶收购商却说,“这里的茶叶修剪和采摘方式已经淘汰了,这样质量的茶叶,我能7块钱每斤固定来收购,就已经很不错了。”

聊起现在的市场行情,余流水老人也连连摇头,说道:“这几十年来,就数现在茶叶最不值钱,简直寒心。”

71岁的余流水是村里种茶时间最久的老人之一。他家有20多亩茶园,是村里的种茶大户。今年清明以后,采茶季一开始,余流水每天只身一人去山上采茶,20多亩茶田全是老人自己手工采摘,鲜叶价格很低不说,雇佣工人也成为奢望。和往年雇六七个采茶工的壮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几年,村里一直流行一句话:三八六零。大意是,现在种茶的是38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天宝岩村民组长王德顺说。

“种一块茶园,家里就断不了人,从松土、施肥、修剪,特别是照应茶树,每天得搭进去几个钟头。”收茶结束,洪国强和记者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辛苦不划算,青壮年不如出去打工。

“十几年前家里种茶收入是每年近十万,现在,收成好也才三四万。”今年,洪国强满打满算,纯收入也不足两万。

劳动力的严重缺失,让村里荒废的茶田比例越来越大。现如今,天宝岩村的实际采茶面积仅仅只有600亩,荒废了三分之一左右。

从爷爷辈就开始种茶,这些年过60白发苍苍的茶农怎么也想不明白,好端端的茶叶,怎么就卖不上价了呢?

曾经的辉煌:全国茶商排长队抢购

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令人困惑。

天宝岩村位于黄山以南几十公里,依靠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黄山小气候,曾经是生产优质茶叶的理想之地,也是海阳镇茶叶主产区之一,有着800多亩的高山茶园,茶叶品质优良,常年来颇受客商青睐。

图为天宝岩村的老茶厂旧址

二十几年前,天宝岩村的茶农因为种茶而成为休宁县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因为有着天然的自然优势,天宝岩村有超过一百年种茶的传统,差不多家家都在种茶。茶叶质量高,产量高,加上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令天宝岩村的茶叶一度名声大噪,是远近闻名的茶叶大村。”天宝岩村民组长王德顺告诉记者,过去,前来购买茶叶的茶商排了很长的队,农户一边采茶,茶商一边买茶。茶叶并不愁卖。

而村民余流水家门口的小路旁,曾经辉煌一时的老茶厂的标识十分醒目。走近一看,不足两百平米的厂房内,陈旧的茶叶生产流水线设备,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

这间过气的茶叶生产厂房却在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据当时的老茶厂负责人余承泽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村就有了全县最早的一家茶叶加工厂,茶叶改革之路走在全县乃至全省前列。

不仅因为当时政策优势,借助在当时还算先进的生产技艺,生产出的高质量的茶叶,让天宝岩村的茶叶越卖越贵,甚至全国茶叶客商不远千里收购茶叶。

“村里一座座三四层的小洋楼,也都是在那时候拔地而起。”天宝岩村民组长王德顺指着村里那一排排阔气的三层小洋楼说。

而在外人看来,天宝岩村过去的辉煌,似乎更能直观反衬出如今惨淡的现状。

邻村的成功:有品牌才有话语权

不同的是,天宝岩村的个案,并不是休宁县茶生产的普遍现象。

驾车驶在通往休宁县茗洲村的乡村公路上,蜿蜒盘旋着上山,徜徉在雨后清新的空气中,依稀可窥见山下薄雾和炊烟……记者来到休宁县流口镇茗洲村。远处的茶香飘来,50岁出头的李榴香背着竹篓,穿梭于茶树之间,认真采茶。

四月茗洲村,一丛丛茶树青翠碧绿,新出的嫩芽在微风中摆动。虽已暮春,山上气候依旧凉爽。

图为茶农李榴香在采茶

李榴香一边采摘茶叶,一边哼着小曲,心情很好。

因为常年茶叶采摘和劳作,李榴香手法熟练,竹篓的鲜叶大而整齐,质量上乘。

这样的好茶叶鲜叶基本都是每斤50元以上的价格。李榴香笑着告诉记者,村里茶叶好,采摘标准统一,价格自然卖的高。

记者了解到,李榴香口中的“采摘标准统一,价格自然卖的高”,其实得益于村里一家龙头企业的推动——

图为黄山市茗洲葆和堂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黄山市茗洲葆和堂茶业有限公司里,老板张卫海正和专门从江浙地区请来的制茶专家一起,学习加工新采摘的鲜叶。

“村里名优茶的拉动基本都靠小微企业。”张卫海是茗洲村委会主任,如今是这间茗州名优茶厂的负责人。

多年前,张卫海也和李榴香一样,是一名茶叶散户种植者。但粗放的生产效益低下,带动不了茗州茶叶品牌的提升,这位村委会书记看着满山好茶,深感焦虑,决定自己创办茗州茶厂,打响茗州品牌。

如今,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以茶叶命名的村庄,凭借着地处新安江源头,便利的区位优势,把茗州这块金字招牌,在全国打响。“不少茶叶展销会、博览会都邀请我们去参展”,张卫海说:“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才有话语权。小微茶厂的招牌,比眼前的利润都来的重要。”

散户的渠道:有茶叶送龙头企业

除了自创招牌,有些村种茶散户依靠态势强劲的茶叶龙头企业,也令天宝岩村逐渐失去议价权。

休宁县县城是很多散户卖茶的集散地。一大早,来自淮南的茶叶经销商张老板便来这里买茶。

谈到为什么来这里收茶时候,张老板表示,有一个原因是,“价格好谈”。“我在这里收茶都十几年了,这里的茶叶有好的也有一般的”张老板说,“这里散户集散过来后,我们现场就收,根据不同品质定价格,价格也好谈。”

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长久以来习惯的散户模式,导致天宝岩茶叶销售逐渐失去议价权,在休宁县很多村,其实是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去年7月,休宁县总商会副会长企业、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自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以来,产销形势喜人。

采访中,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商人正好来到松萝茶厂洽谈业务。这位不远万里从非洲来到黄山的非洲客商,正是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店,听说了王光熙的松萝茶厂。

他告诉记者,之前从摩洛哥进口到尼日利亚,现在直接从中国卖到尼日利亚,松萝茶是历史牌,非洲人都很喜欢喝。

图为黄山王光熙松萝茶叶股份公司即将出口到欧美的松萝茶成品。

现代物流的便利让王光熙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王光熙松萝茶厂创办于1994年,一组数据证明了企业蒸蒸日上的销售业绩——

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出口创汇2747万美元,纳税660万元。国内市场合作商超百家。出口保持稳步增长,远销中东、西北非、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

在这片茶之福地,产生了诸多从事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的企业。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年3月,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凭借凭借绿色耕作新模式,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1997年开始, 2012年以来,新安源公司免费提供技术辅导和物资支持,组织相关的植保服务人员、茶农、茶叶加工厂工人和有意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贫困户培训达8000余人次,发放科技培训材料近15000份。

据统计,茶农亩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2000元,年均递增15%,比未受技术服务和指导的农民亩均产值高出40%以上。目前,我国出口欧盟的有机绿茶4000多吨,就有800吨是新安源企业生产的产品。众多茶农也在“新安源有机茶”的品牌效应影响下,收入逐年持续增加,从以前亩产不足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余元,亩产值翻了三倍多,带动112户贫困户脱贫。

在王光熙松萝茶厂和新安源有机茶厂带动下,龙头企业的覆盖,令散户们采摘的茶叶直接就送往这些企业,并不用思考茶叶的销售渠道。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宝岩村很多村民,大都采取着粗放的传统手工作坊方式,他们的茶产业似乎与新安源、王光熙等县里龙头企业并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依旧可以感受到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未来的变革:寻求自救的道路

图为茗洲村。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以茶叶命名的村庄,凭借着地处新安江源头,便利的区位优势,把茗州这块金字招牌,在全国打响。

虽然整个安徽的茶叶产业一直在发展进步,但天宝岩村的困境,并不是个体现象。要知道,休宁县是茶叶生产大县,21个乡镇均产茶,茶园面积13300公顷,茶农18万人,年产值3.6亿元,平均下来,人均年产值仅2000元。

这里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大山以外的世界,孤寂封闭的山区环境,令许多茶农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手工作坊方式生产茶叶。

而这也是许多和天宝岩村一样的茶叶产地面临的相同困境,虽然坐守着产茶地的自然优势和悠久的制茶传统,但落后的观念,成为这些飘荡着浓郁茶香的古老村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这些地方,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品牌的营销,茶叶产销已经陷入市场经济的淘汰环节。

如今,天宝岩村里的年轻人已经在积极想着对策,有的年轻人通过朋友圈推广销售自己的茶叶,有的做起自家茶叶的网上代言人。这在很多发达地区看来,只是产业化之前的小打小闹,但是对于天宝岩村来说,是寻求自救的第一步。

因茶叶而受益的天宝岩村,如今,也同样被茶叶所困,自救之路还在探寻中。中安在线也将持续关注这个传统茶村的变革之路。

 (记者顾继月)

来源:中安在线

 

上一页:一个深圳商人改变了毛里求斯的茶产业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