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之忆

  不论走到那里,白晃晃的灯光耀人眼目。当时的南糯山茶厂有从英国克虏伯市进口的揉茶机、烘茶机、切茶机和分筛机,都是先从印度加尔各达海运到缅甸。

嵯峨逶迤的南糯山,被森林涂满了深深浅浅的绿色。当地的土著——僾尼人刀耕火种的谷地又为南糯山抹上了褐红的油彩。一簇簇热带兰花从树叶中跳出来,蝴蝶般在风中飞舞。从山谷缓缓升起的轻盈雾霭,令一切变得朦胧而富有动感。澎湃的林涛和清脆的鸟鸣,渲染着神秘的气氛。山头上的那片茶园,像一个露天剧场,不分昼夜地演出着无头无尾、或悲或喜的戏剧。
1954年夏天,在这里上演的是一场决斗。决斗的双方一方是野猪,一方是豹子。野猪盘踞着一块空地,豹子凭借灵巧的躯体迂回包抄,伺机偷袭。当败者流尽鲜血,胜者扬长而去,观战多时的佛海茶叶实验场职工才前来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的佛海茶叶试验场,十多名科技人员大多只有二十多岁。他们住在山顶上一幢“大房子”里。“大房子”是两层的楼房,砖柱瓦顶土坯墙,墙上有枪眼,黑洞洞地像是“大房子”的眼睛。“大房子”周围是等高种植、排列成行、修剪定型的茶树,据说这是云南省最早的现代茶园。茶叶试验场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在这片茶园里进行的。
“大房子”和这片茶园都是白孟愚先生留下的。白孟愚是云南个旧人,1939年,他来到南糯山种植茶园、创办茶厂,为云南茶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传说他蓄着山羊胡子,穿着对襟衣服,平时住在曼真,每每夜间骑马来到南糯山,前有人牵马提灯,后有若干保镖。不论走到那里,白晃晃的灯光耀人眼目。当时的南糯山茶厂有从英国克虏伯市进口的揉茶机、烘茶机、切茶机和分筛机,都是先从印度加尔各达海运到缅甸
仰光,然后再到缅甸景栋。从缅甸景栋到南糯山,全靠牛车拉。一辆牛车三头牛,同时配备十几个精壮汉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天只能走两里多路。从景栋到南糯山,足足走了半年多,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
进入20世纪50年代,交通的状况并无多少改变。茶叶试验场的科技人员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大多要靠步行,背着背包和步枪(当时边疆形势复杂,干部都配有步枪),住在老乡家里,经常受到跳蚤和老鼠的袭击,返回时还要背着沉重的标本箱。劳动的强度令人难以想象,可是物资却很贫乏,食堂一个多月才能打一次牙祭(吃肉),平时要么吃山茅野菜,要么吃“死人打架”——斗尸(豆豉)。医疗条件也极差,人们受到疾病的严重威胁,最可怕的是所谓“瘴气”和“打摆子”,一旦被传染上便无药可救。
但是,艰苦的环境并不缺乏爱情,我的父亲肖时英、母亲张木兰为了共同的事业理想,由相目互爱慕到组成家庭,给了我生命。
我出生的那一天,阵阵腰痛让母亲撕心裂肺。父亲提着马灯,背着步枪,冒雨走了十里崎岖山路,请来医生接生。当我的第一声啼哭伴着沙沙夜雨终于来临,父亲有感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给我取名“夜雨”。
从此,父母背着我,主持开展了茶杆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科学采摘以及无性系良种选育等试验,从而为大叶种茶树新品种选育和繁殖揭开了新的一页。
我外婆来到南糯山之后,我父母终于不用背着我上下班了。记得每过十来天,我外婆就要拿着棍子在茶园里东赶赶、西赶赶,每次都会有母鸡从草丛中惊叫着跑出来。这时外婆就会去草丛中仔细察看,有时会找到一窝鸡蛋,有时会找到一窝小鸡。原来,母亲生我时,父亲曾到勐海买来几只鸡,母亲却把它们放养在茶园里,于是母鸡就在茶园中繁衍生患。
昆洛公路修通后不久,父母随茶叶试验场先期搬到了勐海曼真。我离开南糯山那天、外婆背着我来到流沙河边的公路上搭车,可是没人愿意搭载我们。远看太阳就要落山,流沙河边没村没店,正当我们进退两难之际,远处尘土飞扬地开来一辆货车。外婆把我放在路旁,她却兀自颠着一双小脚走到路中间,伸开双手强行拦停了汽车,我们这才去了勐海。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大房子”早已坍塌,那有着8OO余年树龄的茶工树也已经灰飞烟灭;可是,“南糯山”早巳成为普洱茶的名山,从南糯山茶园优良单株中选育出来的云抗10号已经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良种。
普洱茶经历了又一个轮回,山外的世界有数不清的精彩;而南糯山——依然在似梦非梦的历史背景下,在那片亦幻亦真的茶园里,默默演绎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不管人来人往,不论潮起潮落。
如果说我的血液中有求生的本能,有竞争的欲望,有吃苦的韧性.那都是亩糯山的馈赠。南糯山的精神,注定要伴我一生,令我终生受用不尽。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红酒恋上普洱茶
希望
品出别样情怀
普洱与万科
典雅的女茶人
湖心品茗
芳香四溢的你
炒茶要点
品普洱茶的境界
离娘茶与女儿红
商之道和茶之道
令人沉醉的普洱茶汤
往事如茶
茶艺中的大学问
茶之舞蹈
幸福与茶相伴
一杯茶品人生
在苦涩清香中感悟人生如茶
东西南北戏说茶
茶文四题:思、寻、品、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