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态度
记得一个昏黄的傍晚,似是大雨要来,外面偶有雷声,时远时近,有一行字从书里跳出,“我是被掌声遗忘的小角色”,不知为何,那一刻它格外触动我。第二天我收拾茶具,翻出了一只莲花形的茶托,那句话便忽然冲出脑海,好像刻在了茶托的身上,心中竟然生出一些悲悯。
多数人跟我一样,惯于忽视茶托。是的,炉火烧水茶壶泡汤,茶杯盛茶,各个都那样重要,只有茶托显得可有可无。
可茶托,从来都是跟茶盏在一起的。《周礼·春官・司尊彝》中说:“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这里的"舟”是指承托祭祀用的酒器的盘子。清代顾张思在《土风录》里记录:“富贵家茶杯用托子,曰茶船。”可见古人饮酒、喝茶,都有“舟”、“船”相托。
| 物语
茶托的作用,一方面是雅趣,一方面是实用。
喝茶是一段慢下来的时光,茶者一只手端着茶托,一只手捏着茶盏口沿,细看茶水在杯中的颜色;如果是盖碗,则一只手托盘,一只手持盖,慢慢划动茶水,看茶叶在汤中如轻舟摆动,可爱至极,这便是雅趣。
倘若没有茶托,直接用手端起茶杯,未免烫手,茶水也可能洒出来,湿了衣襟。喝一口茶,尝一口新烹制的茶点,细腻润滑的香甜在口中融化,其余的放在茶托里,不会因为一口吃不掉又放回盘中而尴尬。这便是实用。相传,第一个使用茶托的人,是出于实用的考虑。
| 往事
宋人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一书中记载,“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髯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崔宁是大唐西川节度使,他的女儿喜欢喝茶,每当喝茶端杯时总会被热茶所烫。聪明的崔小姐便用碟子来托住茶杯,可碟子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茶杯在上面时有晃动,容易酒出茶水。
她思虑许久,想到了把蜡热化放在碟子里,将茶杯放在上面,蜡冷却后可固定茶杯的方法。可这样一来,茶杯和碟子便粘在一起,即便强行取下,也有除不净的蜡渍。于是,她又让匠人在碟子上打造了一个固定的漆环,既能固定茶杯,又能轻松分离。从此之后,茶托便广为流传。
这段往事在唐朝的《资暇集》里也有记载,似乎可以肯定茶托始于唐代的说法,更何况,在西安和平门外还出土了七只唐代平康坊的茶托。但考古学家发现,茶托在晋就已经出现,在南北朝流行,只是在唐以前,茶托的作用是放置茶点,未必跟茶杯成套;到了唐朝,茶托成为茶杯的托盘,成为一套完整的茶具。
茶托与茶盏配套,无论从材质、釉色还是纹饰上都是照相呼应。它们应是一对双生花,而非主角与配角,因此离开彼此都是孤单的。于是,我把找出来的茶托好好清洗,让它重新与茶盏合二为一。如果茶盏有情感,恐怕会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