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茶:叶上的时光味道

墨江茶:叶上的时光味道

8阅读 2024-02-29 02:00 产地

春天的一天下午,到索窝访茶。

阳光透过茶树枝桠间洒在大地上,似梦斑斓。风儿拂过,古茶林间特有的芳馥弥漫开来。  

索窝古茶山

墨江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地和原产地之一,茶树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  

坝溜镇古茶树(墨江茶祖)  

牛角尖山野生古茶树

据调查,墨江坝溜镇老朱寨家脚的栽培型古茶树,至今已有56代人,按每代20年计算,至今约有1120年历史;联珠镇马路村委会老毛寨牛角尖山上的野生古茶树基部干围320.1厘米,树高10米,树幅4×4.4米,树龄约2600余年;雅邑镇芦山山星街、鱼塘镇羊神庙大山、文武镇瑶人山、龙潭乡胡老师大山等野生古茶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  

雅邑镇野生古茶树  


鱼塘镇羊神庙大山野生茶林

文武镇古茶树

墨江人工种茶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何人,并无确切记载。如今,人工种植的古茶树、古茶园零星分散,主要分布于坝溜、景星、新抚、联珠、通关等乡(镇)。

团田镇古茶树


景星镇古茶山


新抚镇古茶山

史料记载,墨江规模种茶始于1726年,至今已有280年。因墨江的土壤、气候、雨水、生态等因素的优越,极为适合茶树生长,所产茶叶醇香浓郁,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墨江“须立贡茶”“迷帝贡茶”等所产茶产品分别于1726年和1729年获此殊荣。

宣统二年(1910年)墨江景星新华、大平掌等地种植200余亩连片古茶园至今保存完好,是墨江境内有计划、有规模种植茶叶和发展茶产业的开端。

民国二十六年,墨江景星新华茶厂利用手工、木制机械和生物技术加工生产普洱茶、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玉路茶、红茶等茶叶品牌,远销省内外。

民国29(1940年)年由邑人胡钟琳、周雨苍、尹席儒等人编撰的《民国墨江县志资料》中就墨江的茶产业记载有:“茶产须立村及官厅街者为佳,产永安乡之蚂蚁茶,叶虽粗老,味佳而尤能清热解毒,总计产额盈余,有运销省垣及石屏者,惟因农民希图近利,不肯投资推广,以至坐失土宜,深为可惜。”

随后于民国31年(1942年)编撰的《民国墨江县志稿》一书中就墨江的茶产业“茶业”一节从茶树种类、产地、栽培法、制造法、产额、价值等作了记叙。曰:“1、茶树种类及其产地名称:县属须立村、景星镇官厅街各城东中岳山脚四处俱种绿茶,而须立茶最为市口艳称。又坝溜乡蚂蚁山产红茶,名蚂蚁茶,叶较阔大,以老为佳,亦为市口艳称。民国二十六年,邑人庾晋矦、聂雨南、李子忠等集资开兴华茶厂,于景星镇分种植部、制茶部,年可获茶一万余千斤,有仿制红茶、绿茶及龙井茶之分。2、栽培法及制造法:栽培法,先耕地施肥,然后择种佳者浸水三四日后,点种苗圃,种后压土使实覆,以槁草败叶保护新芽,俟苗长七八寸时移种于已耕之倾斜山岭,每隔一丈植茶一株,均在春季种,夏季移种,种后每年必行除草、松土,迨三四年便可采叶。其制造法,先以甑蒸或以锅炒熟后用手揉之成团,或以竹筒缩之圆筒形,均系农家自种自制,无专业人。3、产额及价值:年产茶五万千余斤,每百斤价值平均二百元,销石屏及省垣。4、宜茶大段荒地及其现状:县属碧溪、景星两镇及坝溜乡宜茶之地约二万七千余亩,惟近因一般农民苦无劳资蓄积,故多希图近利,改务他图,不求推广,大半荒置。”在该书记录的商号中,华盛昌、广生祥两家是专门从事茶叶买卖的。

在民国时期编撰的《云南墨江县地志资料》中,就墨江县的茶产业记载有:“原有茶树株树:原有茶树三万八千株;新植茶树株树:新植茶树五百二十株;茶树种类:红茶、绿茶;产茶最多地方名称及现状:城东中岳山脚,须立村、土地塘(景星街)产茶最多,惟无增减。须立村之茶现为市口称绝;种茶人数:十七人;栽培法:先耕地施肥,然后择种佳者,浸三、四日点种,种后压土使实,覆以稻草、败叶等保护,新芽俟长七、八寸,又行种,俱在春季,三、四年便可采摘;制茶人数及制茶法:制茶法以种茶人自行制造。先采摘,以甑蒸或锅炒熟后揉之成团,形成方形,即成茶叶;茶之种类及名称:种茶分泗水、阳春、白芽、毛尖四种;名称:墨江茶;产额、价值及运销地方:年产茶约五万三百斤,每斤平均价三角,专供本境之用。再须立村气候土质胜于各处,惟无人扩张种类,大半荒置。”而就其茶叶的运销情况,同书中记载有:“茶叶产本境各乡及思普沿边及五大茶山等地,骡马、人力搬运。销思茅、普洱、墨江、元江、嶍峨(今峨山)、玉溪、通海、石屏、临安(今建水)、江川、晋宁、呈贡及云南省城。”其茶叶在墨江的流通情况,在民国十一年的《云南墨江县商品表》中有:“茶进口数量:六万斤,每百斤三十元;过境数量:二百斤,每百斤四十元;出境数量:二万五千斤,每百斤五十元。”

从《墨江县政府志》的记载来看,降至民国28年(1939年)当时的墨江县财政局等筹款新币5000元,分别作为种油桐和茶叶的推广费,推广油桐费1500元,推广茶叶费3500元。该项目由当时的墨江县建设局实施。民国29年(1940年)在全县各乡镇育苗、移栽。从史料来看,景星、碧溪、联珠等乡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称之为“甚佳”。

由于受历史和管理等因素影响,茶园逐渐荒芜,至1949年墨江全县仅有保护完好茶园1000亩。195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恳复荒芜茶园,并于1953年建立“景星茶厂”,进行茶叶加工,县上成立农技推广站,负责指导茶叶生产。

龙坝镇现代茶山


龙潭乡现代茶园



泗南江镇镇西岐茶山

上世纪60年代初,由省、地统一从墨江景星茶厂抽调精干技术人员帮助各县、区建厂,对墨江县茶产业发展进行技术协助。1966年,全县新建茶园9200亩,产量达42.35吨。1970年再次掀起种茶新高潮,采用新技术建设新茶园,到1981年全县茶园面积2.13万亩,产量68.65吨。1987年10月墨江成立茶叶水果技术推广站,加强了对茶叶生产的指导,1988年至1990年,县茶果站在龙坝、那哈等乡镇15个点开发建设茶园,投入资金205.55万元,建成茶园1.13万亩。为了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1991年墨江县被列为云南省良种母本园基地县,并建立了50亩茶树良种母本园。茶果站从思茅引进“云抗10号”“矮丰”“波上金台”“红腋银枪”“云玫”“云瑰”等11个品种。2005年后,墨江县进一步加强对茶产业的组织、协调、规划、发展等工作,使小小一片茶叶成为广大群众“衣食所仰”的产业。

孟弄乡现代茶园

那哈乡现代茶山

从社会、历史、自然等条件综合分析,茶产业是墨江适宜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受益农户、人员最多,最适宜山区、半山区及群众增产增收的基础性的产业,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绿色生态产业。


通关镇现代茶山


新安镇现代茶山

据80年、82年、88年、2005年由省茶科所和普洱市人民政府分别组织调查茶产业资源情况来看,墨江茶叶属云南大叶种,是原产于本地野生茶,经人类发现、药用、驯化、栽培而来,其现有栽培茶园600年以上的有须立剑场山茶园、迷帝茶园、景星小平掌茶园;200年以上的有坝溜、雅邑、景星等地的部分茶园,单株茶龄最高的现存活体处在墨江坝溜镇老朱村老朱组,据树主介绍:“至今已五十六代人”,以此推算约1200年~2000年之间。墨江特有茶叶品种有紫芽、大团叶绿芽、白毛绿芽、大黑叶绿芽等。《中国墨江茶文化》一书记载,全县栽培型古茶园百年以上的有10000亩,五十年以上的有40788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59200亩,面积最大的分别是:联珠马路牛角尖山25900亩,鱼塘羊神庙茶山14800亩,雅邑卢山村大鱼塘茶山10100亩,最小的那哈格牙茶山1700亩。茶产品“须立茶”于1726年被清廷指定为贡茶;“迷帝茶”于1729年指定为贡茶;“墨江云针茶”于1982年获得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和中国名茶之一而记入中国名茶史册。


《中国墨江茶文化》一书封面、封底

曾经奔赴墨江的一座一座茶山、一片一片古茶园,去探访、去感受、去记录,汇集而成《中国墨江茶文化》已过十年。

十年间,墨江的茶产业和茶文化已发生质的变化,一款款名震普洱茶界的墨江茶推出,被业界所追宠。

就从春天开始吧,再次奔赴墨江的一座座茶山,一片片茶园,去探索、去记录墨江茶及墨江茶文化。

作者:敏塔敏吉

来源:墨江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六大茶山产品溯源体系,公司发展的有力保障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中期茶遍地班章茶 名字虽假但也有好货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