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春天的味道——碧螺春

采摘春天的味道——碧螺春

28阅读 2021-01-25 07:56 常识

“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我们日常生活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几千年来,中国人制茶、饮茶。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茶的主要味道来自茶叶,因此茶叶对茶的品质影响也是最大的。中华民族漫长的茶文化衍生出了茶叶的多种品种,其中有名的品种更是不少,而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就是绿茶类的典型代表。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爱这茶的清香,但认为“吓煞人香”不雅,又因为茶叶带螺旋形,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成为清代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碧螺春制作技艺:

碧螺春茶的采制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

制作过程:

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芽叶初展是的嫩芽为原料,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杀青处理,以抖为主,双手翻炒,揉捻整形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文火干燥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


“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

根据中国中医学及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认为:茶叶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茶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表。茶叶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

碧螺春贮藏条件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往年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孕育了吴越,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的贡茶。经传统采制方法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有“一嫩(芽)三鲜(色、香、味)”之称。

2011年,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标题】舌尖上的非遗|采摘春天的味道——碧螺春

注:内容来源文旅中国,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因为稀有,所以精致:2017年中吉号庄园兰韵!

下一页:下关秘境邦东那罕大树小方片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