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到第七冲,白毫还冲不下来

为何到第七冲,白毫还冲不下来

3阅读 2020-01-14 03:50 冲泡


《1》

2020年的第一天,阳光灿烂。

往年的这个时候,这种天气,是一定要上山去看一下S师傅的。


上山去跟他统一一下思想,制订春茶的采摘和加工计划。


顺便再去看看那片有机茶园,三年了,到了春茶季,它不知道能不能采了,若是能采,那可以采多少?


但是,今天是一整天的直播,所以,不能去。


心里想着,山上的清新空气,与温煦阳光。


手边正好有罐2018年的头采米针。


到三月份,它就满两周岁了。那迷人的毫香花香,产生了哪些变化呢?


于是就泡了它。作为2020年的开年第一茶。


果然,花香还是浓郁绽放的,毫香也是内敛而沉郁的。汤水因为岁月增加的缘故,更加地淳和绵长起来。


正在晒着暖阳,享受这迷人的茶汤,有茶友来聊天了。


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牡丹王,到了第七冲,白毫还是冲不下来?


拍了张照片过来。一看,果然,盖碗中心的位置,拔开上层的部分,中间部分的牡丹王,芽头上仍然是白毫显著的样子,白毫多而密实,跟没冲泡过的牡丹王,几乎一模一样。




《2》


白毫就像是动物的羽毛。


动物如果淋了雨,羽毛会呈现出湿漉漉的状态。


白毫也一个样,如果它被放到盖碗里冲泡了,那必然会呈现出被水弄湿的样子,白毫脱落到茶汤里不说,余下未脱的白毫,还会显现出濡湿的情状。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干燥的、未入过水的样貌啊?


难道这几枝牡丹王,它穿上了雨衣?在别的白牡丹被沸水淋成落汤鸡的时候,它们依靠雨衣的保护,顺利地躲过了这一劫?


雨衣当然是没有的。


究竟谁做了保护伞,让这盖碗中心部分的白茶,成功地逃脱了沸水的冲刷呢?


村姑陈拿出上大学时,老师传授的看现场图的经验来,细细地放大茶友发来的图片,认真观察,各种比对。


再去仓库里称了5克牡丹王出来,烧一壶沸水,冲泡它。


观察它们被沸水冲泡后的样子,形状,白毫脱落的速度,以及汤色的变化........


再换一盖碗新的牡丹王,换一种冲泡方式泡它们。


再观察它们吸水的速度,浸出物的浓度,汤里白毫的密度.....


终于,被村姑陈发现了问题。





《3》


第一次冲泡牡丹王,村姑陈用的是老方式——环壁注水。


这种注水方式,是村姑陈最推祟的一种方式。


它的要领是,从上往下,以划圈的方法,让沸水均匀地浇在干燥的白茶上面。


划圈注水,能让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的白茶,均匀地被沸水浇湿。


而沸水注入之后,顺势流下去,可以让位于同一个位置的上层与下层的白茶,同时经受沸水的洗礼。


这样一来,整碗白茶,便可以被注入的沸水,悉数浸泡,均匀吸水,再均匀地释放出内含物质来。


均匀,这两个字,是泡出好茶汤的最朴素的要求。


均匀的释放,不快,也不慢,不多也不少,方可原汁原味地品味到一款茶汤的美妙之处,巧绝之处。


并且,均匀浸出的物质,能营造出一款茶汤的标准滋味。

这样的茶汤喝下去,才能感受到,一款茶最真实的味道。


在环壁注水的冲泡方式之下,从第一冲直到第十一冲,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白毫们全部被水均匀浸湿,没有一根是干的。


养分全部被泡进了茶汤,喝进了我们的肚子。


丝毫不浪费。





《4》


第二次,换了一种注水方式。


定点注水。


这是很多泡茶不熟练的茶友,喜欢选择的一种注水方式。


环壁,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持壶时手的平衡力要强,注水时角度要把握得当,否则,一会把水浇到桌面,甚至烫伤自己。二是容易注水不均匀,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根本没注到水.....


注水不均匀,就失去了环壁的意义,也让茶失去了均匀释放内质的机会。


于是,大家都选择了定点注水。


定点注水多简单啊?


提起壶来,对着一个地方,一股脑儿把水倒下去,就完事儿了。


谁都能操作,谁都能掌握,谁都能快快学会。


但是,经过这次的定点注水试验,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定点注水时,定的那个点,位置过偏,过于紧贴盖碗侧壁,则极有可能,像本文开头的茶友所描述的那样,泡了7冲之后,茶叶内部还有小部分芽头,没沾到水,导致芽身上的白毫没有脱落下来。


猜测过去,这位茶友注水的时候,是沿着碗沿边上注的。并且碗比较小,可能比标准盖碗要小。也有可能,碗是正常容量,但投茶量过多。


总之,前两三冲注水进入的时候,只浸湿了靠近注水那一侧的茶叶,别的地方的茶叶,没有沾到水。


到了第四冲,茶友换了一侧注水,至于换的原因,有可能是端起来闻香,放下时不小心转了一个方向。


当然,接着注水的时候,仍然是极靠近碗壁的注水方式。


于是,这一次,靠近新的注水点的那部分茶叶,沾到水,湿了。


出汤后,揭开盖子,俯视茶叶,会发现,这一冲之后,被水浸湿的茶叶范围,仅仅是靠近两次注水点附近的茶叶,而其它远离注水点的茶叶,仍然是干的。


再冲第五冲,这一次,从顶上看,所有茶叶都湿透了。


但其实,这只是个假像。


如果你翻开顶层的茶叶,会发现,在盖碗竖切面从底向上三分之二处,那一小撮茶叶,还是干的——白毫还粘在上面,没有掉落下来恐怖的是,它们居然没有打湿的痕迹。




《5》


看,茶叶出现的现象,被村姑陈还原了。


为何底下的茶叶湿了,两侧的茶叶湿了,顶上的茶叶湿了,而中间有一小撮茶叶,没有湿呢。


这可不是第一冲,第一冲有茶叶没湿,属正常情况,但第七冲了,仍然有茶叶没湿,而且不是四周围表层的茶叶,是里芯里的茶叶,那就很奇怪了。


其实也不奇怪。


分析清楚道理,列位看官就懂了。


盖碗里的茶叶,由于是定点注水,并且定点的位置极靠近碗壁,是注水时最先湿透的地方,所以它们肯定是湿的。


盖碗底部的茶叶,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不管是从哪个位置注入的水,肯定是流到底层的,所以,底部的茶叶是湿的。


盖碗顶上的茶叶,由于沸水注入后,合上盖就出汤,那些沸水生成的水蒸汽,上升到盖子上,遇阻力,沉降下来,等于自上而下地下了一场蒸汽雨,首当其冲地就把最上层表面的茶叶,湿透了。


而上层底下的那一层茶叶,既不靠碗壁,也不靠底部,更不是上部表层,无法受水蒸汽的浸润。


故而,它就像汤圆的馅,被包在里面,随着外面的茶叶翻来翻去,它却一直没有得到浸湿的机会、释放内质的机会。


当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很低的。


要同时符合几个条件才可以。


一,是盖碗过小,或者投茶量过大。


二,是泡的是带叶子的白茶。


三,注水量过少,不足以漫过全部茶叶。


四,定点注水,且注水点过偏,靠近碗壁,甚至就是碗沿。




《6》


泡茶,是一门学问。


泡茶,也是一种技术。


当然,泡茶也是一种乐趣。


比如,村姑陈今天,就把剖析茶友泡茶,当成一件案件在推理。


真是好玩。


2020年的第一天,阳光灿烂。希望这一整年,都如这一天一般,艳阳高照,秀色可餐,有好茶喝,有好友伴。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上一页:白茶要存好,注意这几点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