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茶砖的研制成功可谓是跨越十载。在1995年前我父亲陈德华脑子里就在构思紧压茶的制作,先后到了湘.滇等地去学习、考证,历经种种困难,仍然执着的坚持武夷岩茶紧压茶的研制。
当时有几点考虑:一是岩茶初制过程不像闽南乌龙茶,有经过包揉造型工序,所以它茶叶条索显得疏松呈直条状,体积膨松占位。如果把它制成紧压型饼茶或砖茶只有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对方便贮运是有意义的。二是武夷岩茶在历史上就有不少名家,对其贮存后的品质显著优于新茶的论述:清代名人周亮工在他著的《闽茶曲》中就论述到武夷岩茶‘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存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以及在古籍名著中常见到对武夷岩茶有‘性和不寒,久存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的经典评价。
几经周折,我们找武夷山市农械厂于1997年完成样机的设计并投入试产。当时试产的产品是砖茶,每块100克。此年是香港回归,也是牛年。 为着纪念,将茶饼表面印上‘金牛’图案。第一批产品1吨多当年就投放广东市场,随后部分进入香港市场试销均得到认可。
下图为压制茶砖的机器、模具:
当年将首批产品送到福州請省里专家审评鉴定,他们是茶叶泰斗张天福,省外贸茶叶公司教授级高工庄任,省茶叶学会会长林心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詹梓金,该校茶学专业审评学副教授郭雅玲等五位专家,经审评后形成如下一致意见:
“以武夷岩茶为原料,经过紧压工艺造型,改变散茶条茶的疏松外形,有利于包装贮运。商品保质期長,创意独特新穎,方便定量冲泡,香味醇浓,能保持武夷岩茶特有风格”。
专家意见如图:
98年后陆续试产了五六吨,期间由于诸多原因加之市场不够成熟,紧压茶的生产一度中断。父亲陈德华在2004年帮助《武夷星茶业》建立了一条紧压茶生产线后,产品市场形势有所看好。
于是2005年我们决定通过爱德华实验茶场,恢复紧压型岩茶的生产。这次大胆采用了各种优质的武夷岩茶作原料,首创“大红袍茶砖”,正面采用陈椽教授1996年题的“大红袍茶砖”,背面则是可掰成八小块的巧克力形状。让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紧压茶并不是全用茶叶中的下脚料制作,它可以是优质的武夷岩茶,适宜存放,具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温不寒,久存不坏”的特点,而且好的岩茶压成的紧压茶,就如同好酒,适宜存放,愈放愈醇,口感更加顺滑、醇厚,具有收藏价值。于是一款由陈椽题写的“大红袍茶砖”研制出来了,也就是竹缘堂大红袍茶砖。
陈椽教授的题字,如图:
自2005年生产至今,竹缘堂大红袍茶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许多中高层消费者的青睐。
竹缘堂历年武夷岩茶紧压茶包装如下图:
2005年的茶砖包装:
2006-2007年的茶砖包装:
1997年开始及以后的部分武夷岩茶紧压茶产品如下图:
2007-2008年始,竹缘堂大红袍茶砖的包装如下图:
在研制竹缘堂大红袍茶砖时, 我们考虑用的都是优质的武夷岩茶原料,这有别于一般的边销茶。主要制成两种口感的:一种是“清香型”,属于当前市场最流行的发酵稍轻的武夷岩茶,“汤色澄黄透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清香型大红袍茶砖发酵和烘焙干燥程度均较轻,茶叶中的水份含量略高,冲泡后叶底透亮鲜活,具有明显的绿叶红镶边,香高味纯。清香型大红袍茶砖一般可连续冲泡7次左右,具体由茶叶的投放量决定。
另一种是“熟香型”属传统半发酵的武夷岩茶,适合资深茶友饮用,因为口感较重,叶片成色不及清香型好,但口感最为纯正味重,汤色醇浓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冲泡之后的茶汤颜色也比较浓,喝起来感觉醇厚甘爽,即滋味纯正。可连续冲泡7次以上。
大红袍茶砖最为注重“岩韵”,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俗称“岩石味”。即大红袍在武夷山这个特有的地域环境中所特有的山场味。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那样,或以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生长在武夷山的鲜茶在独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大红袍茶砖在储存得当的情况下,经过岁月的积淀,它的香型会发生变化,由花香、果香转化为陈香、药香等香,时间长短不同,香型、滋味都会不同,但都会变得更具有岩茶的内涵,更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