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茶道指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等要素。
据考证,茶道始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即已提到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我国近代学者吴觉农认为:茶道是“把茶視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将中国的茶道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则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最初的茶是作为一种食物而被认识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饮,发乎神农”。古人也有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相传,神农为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农业始祖、中华药祖,史书还将他列为三皇之一 。据说,神农当年是在鄂西神农架中尝百草的神农架是一片古老的山林,充满着神秘的气息,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宗教的茶图腾。
茶道发展到中唐时期无论是在社会风气上还是在理论知识方面,都已经形成
了,用当可观的规模。在理论界,出现了陆羽——中国茶道的鼻祖。他所写的茶经从茶论、茶之功效、煎茶灸茶之法、茶具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让茶道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陆羽倡导的饮茶之道,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品饮等一系列程序、礼法和规则。他强调饮茶的文化和精神,注重烹煮的条件和方法,追求宁静平和的茶趣。
在社会饮茶习俗上,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诗僧皎然,提倡以茶代酒、以识茶香为品茶之得。他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写道: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人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让“七碗茶”流传千古。钱起《与赵莒茶宴》和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认为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査冥”“尘心洗尽”。唐末刘贞亮《茶十德》认为饮茶使人恭数、有礼、仁爱、志雅,成为一个有道
德的知礼之人
茶道发展到宋代,由于饮茶阶层的不同,逐渐走向多元化。文人茶道有灸茶、碾茶、罗茶、候茶、温盏、点茶过程,追求茶香宁静的氛围,淡泊清尚的气度。
宫廷的贡茶之道,讲究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说,茶叶“祛襟滌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说明宫廷茶道还有教化百姓之特色。至宋代的百姓民间,还流行以斗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
明代朱权改革茶道.把道家思想与茶道融为体,追求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明末冯可宾讲述了饮茶的一些宜忌,主张“天人合一”,比赵佶的茶道又深入一层。
明太祖朱元璋改砖饼茶为散茶,茶由烹煮向冲泡发展,程序由繁至简,更加注重茶质本身和饮茶的气氛环境,从而达到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