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生:为了“小花”更芬芳

王更生:为了“小花”更芬芳

13阅读 2022-07-05 06:19 文化

“我是真心喜欢桐城小花茶!喝过数百种茶,最爱小花茶。喝小花茶的时候,感觉活着是如此美好,也想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是木木川的广东网友给我的微信留言,他是桐城小花茶的铁杆粉丝,我们常在网上论道桐城小花茶,他还要了我先后发表的二十多篇关于桐城小花茶电子文稿进行研读,并撰写了《桐城小花心灵伴侣茶》和《穿越千年龙眠山论道桐城小花》两篇中英文对照推介美文,他把桐城小花茶认作心灵伴侣,视桐城为他第二故乡。我们虽未曾磨面,但已神交已久,算得上是真正的茶人知己。

平生痴绝处,兰香小花茶。人生拥有小花茶,夫复何求!初识桐城小花茶时,我也有莫名的感动和陶醉。

记得1982年春天,我刚工作的第一个茶季,就踏进深山黄草尖,开展历史名茶桐城小花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吃住在清静庵内。山上12户人家,轮流免费给我们送柴送菜。最热闹的是采茶季节,五月一日至七日都要在庵堂大厅集中制作茶叶,采茶姑娘把采下的茶青送到厅前摊放,茶筐上总有几束待放的兰花,满屋都浸润在兰花的幽香中。有人认为小花茶的兰花香是来自野生兰花的熏陶,我经过多年的实验论证,撰写了《桐城小花茶兰香成因初探》论文,论述了小花茶的兰花香的形成条件,兰香是其自身丽质的一种自然呈现。拙作在《茶业通报》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至今一直被关注和沿用。

品种调查寻找百年以上当地老茶树,进行挂牌标注,开展“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等观察,同时通过查阅县志等资料,召开座谈会,查证桐城小花茶的来历。我与茶农一起学做茶、跟班作业,挖掘整理出桐城小花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为后续机械制茶提供了实践依据。

当年在安庆地区十个调查点茶样自评会上,桐城小花茶质冠群芳,在标注密码杯子开盖闻香时,一位曾经在桐城驻点的专家说“有兰花香茶就是桐城小花。”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对号时还真被她一语道破,后来送样省茶科所,专家的评审结论是“清高、鲜爽持久,带兰花香”,十个茶样唯有桐城小花有兰花香。

桐城小花茶的兰花香让我如醉如痴,引我踏入其漫漫求索之路,尽管后来工作变动角色转换,但对桐城小花茶兰香的追寻始终不渝,一往情深。

当年我与善良厚道的茶农朝夕相处中感受到时手工制茶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他们期盼能实现制茶机械化。为此我暗下决心,要为早日实现茶农梦想尽一己之力。

1985年又是一个春天,我踏进山高路险的杨头村。这年省科委下达的“桐城小花机制工艺改革”“七五”攻关项目,项目由县农业局专家徐成名主持,我承担了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任务,当时机械化制作名优绿茶在我省内尚属首例,设备是选用浙江和省内三家机械厂的茶机,当时山区没有电力,靠2台柴油机发电,设备性能很不稳定。经过反复调试,结合我在黄草尖积累手工制茶的经验,制定了桐城小花茶全程机械化制作的工艺流程,并在制茶实践中不断修正,所制的茶样得到了茶学泰斗陈椽教授的肯定。机制比手工工效提高十倍,成本降低60%,解放了山区紧缺的劳动力。项目成果第二年又在在小关、板桥、三义村建厂扩大示范,项目通过了省科委的验收并获省科技进步奖。

但项目设备只适合规模化生产,如何让小型制茶设备走进茶农家庭,又成为我思考和攻关的难点。1993年我带领黄草尖、杨头、板桥三家茶叶生产大户到浙江考察,引进三套小型茶机设备,进行桐城小花茶试制,获得了成功。由于建茶厂投资少、见效快,家庭茶厂如雨后春笋涌现,不到两年时间,全县机械制茶实现了全覆盖。

1998年的春天,我又驻点水磨村,重点解决小花茶采制存在的质量问题。驻村后带队在村林场茶园采样,按拟定的方案试制,在市名茶公司的配合下,创制出“龙眠春翠”新名茶,并着手在该村推广,用价格杠杆提升采茶标准,新名茶价格比以前的小花茶提高30-50%,调动了茶农按标准采好茶的积极性。该茶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因品牌整合的需要,我牵头制定桐城小花地方标准时,将“龙眠春翠”归并为小花茶的特一级和特二级。王镇恒教授主编《中国名茶志》将“桐城小花茶”词条收录其中,小花茶被正式载入名茶史志典藉。

在水磨村驻点期间,我从当地茶树群体中发现早生优良单株,进行了系统观测和无性繁殖,部分茶农进行试种,命名为“龙醒早”,并选送200株到舒茶九一六茶场进行比较试验,多年以后茶树育种专家吴福广告诉我:你们选送的品系,制出的茶样有兰花香味。迟到的结论让我感到无比欣慰,证实了桐城小花早熟品种中也存在兰香基因。

2001年是桐城小花不平凡并载入史册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在中义乡召开发展茶叶现场会,被誉为桐城茶叶史上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把茶叶作为山区扶贫的主导产业。成立高规格的桐城小花开发工程指挥部,市委书记兼任政委,市长兼任指挥长,我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从此拉开了山区茶叶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开启了桐城茶产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新征程。桐城小花茶先后获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中茶杯”一等奖;安徽十大品牌名茶;安徽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名茶等荣誉。

2020年茶季,时任安庆市委书记魏晓明考察桐城茶叶,组织上指派我作向导讲解。在桐城小花发源地——椒园,面对历经500多年沧桑的古茶树,我感慨万千,遥想当年大司马宦游时得异茶籽种植于椒园,如今已绿遍了桐城的万顷青山,山区人民因茶走上致富路,何其有幸!

兰花香是桐城小花的灵魂所在。清朝重臣张廷玉,对家乡桐城小花茶情有独钟,留下“色澄秋水,味比兰花”两句意味深长的评价。茶本是君子的象征,又以澄澈的秋水、幽香的兰花来形容,既是对桐城小花茶的认可,也是对君子人格的期许。

我曾指导注册“秋水兰香”品牌,按桐城小花茶兰香形成的机理,在龙眠山上按有机模式培植了一片生态茶园,激活无性良种兰香的基因,寻觅大别山兰花茶的差异化,发现所谓的差异化不过是桐城一方水土和人文风骨。我非常欣赏何兰生先生在《最是风骨忆桐城》中的一段话:“君子立世如小花茶,既要有秋水般澄澈的心灵,不染一点世俗的尘埃;也要有兰花怡然独处的品格,不为无人识而哀怨,不因在空谷而不放,兰花不只为自己而香。”

我在与桐城小花茶砥砺前行中,也在不断的重塑完善自我的人格品行,努力做个合格的“桐城茶人”。我在给茶农学员授课时要求,做桐城小花茶要有情怀,先要把人做好,才能做好茶。

我有缘牵手小花至今已有四十余载,从青丝到白头,多少个日夜与其厮守,多少缕兰香萦绕心头。回首四十年来,桐城小花从品种选育、传统工艺挖掘到机制工艺改革;从布局大开发到后续品牌打造的稳步发展。真切地感受到桐城小花茶从“贡品”走向“众品”,从大山“深闺”走向世界的华丽转身。如今的桐城小花茶已成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承载桐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一名桐城小花的护花使者倍感欣慰和自豪。

愿桐城小花,花开不败,芬芳五洲!

来源|桐城小花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岳西茶俗(下)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