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静清雅的品茶室、茗茶坊、茶轩斋这些幽静的环境中,静心品茶,脱离烦嚣的尘世,就是一种养生。思想清静,就是安静下来,除去杂念。
老子早就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内经》中也提出“恬倏虚无”的摄生防病思想。
“恬倏虚无”是指思想上的闲逸清静。保持这种清静就能达到调养精神、强体延年的目的。为什么思想清静就会有益于健康呢?
古人认为:由于思想清静能够调畅精神,促进人体精、气、神的充盛内守,保持人形体合一的生理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倏虚无,真气从之,内无干扰,则精神能够内守而不散失,抗病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淮南子原道训》中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失去精神气志者,静则日充者以壮,燥则日耗者老。
《食色绅言,男女绅言》中也指出:“若人恬倏,则神安魂清,意安魄宁,精神不走。若人燥意,则神疲魂浊,意乱魂散,精遂溃耗。”
《养生四·慎动》中也说:“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以上这些古书记载,都说明养生益静。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这是茶的特性,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大教派一致追求的一种崇高思想。
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的《大学》中也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儒家这些思想,如何修为,“清茶一杯,无过而无不及”。
佛家主张“悟从静得”,静虑修心注一境,心诚意静,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
唐代河北赵州柏林寺高寿僧人从谂活了120岁(778-897年)。他的著名禅语就是“吃茶去”。只有吃茶才能悟得真经,才能长寿。
赵朴初,赵老也写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诗。
道家老子主张“天人合一清淡避世”“清静为谓之正”的理念对国内外的佛界、茶界有很大的影响。”
华南真人(庄子)也说:“水静则明,水浊则泛,水静尤明,况精神乎?圣人之人心静,天地之鉴也,美物之境也。虚静恬淡,天地之平,道德之至。”
主张人必须从身体静修开始。修炼在于心,修心在于静。静则生慧,长生不老。因为心静则安神,神安则百病不生。在“三教”看来,只要达到静的境界,儒家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僧家就可以“顿悟成佛”,道家就可以“脱胎成仙”。
茶是最能使人入静致和的灵物。所以“儒、禅、道”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茶的扶助。使人静下来,不去想那些烦人的事,只有在那些“柴门仅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陈曼生诗)的品雅室中,自啜慢饮独品茶时,才能进入静的境界。
(文章取材于于观亭先生所著《观亭茶道》)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