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满族茶文化与相关饮茶风俗。
满族的饮茶文化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南茶北进后,金女真人常把茶与糕点、果品、汤药结合在”一起,作为饮宴中的“茶食”出现。
就茶文化看,满族茶俗形成和发展无疑与其民族政权建立及南下扩张,从而吸纳了中原民族的茶饮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当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满族人普遍有着饮茶的习惯。
清代以茶为主题的众多传统文学作品既是中原文化对满族茶文化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体现,也加深了满族茶文化的内涵。
满族常饮茶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
1.奶子茶
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于畜牧游猎民族。因此,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满族人喜欢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
2.花茶
清入关后,清宫廷专设御茶房,所收茶之种类很多,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
3.各种“土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
具体有如下几种:
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疗效;糊米茶,女真时期,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可以养胃助消化;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
常用饮茶器具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据《清稗类钞》载,“宫中茗眊,以羒金为托,白玉为眊”。
盖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又称“三才杯”。盖碗是由杯盖、杯身和杯托三部分组成,“三才杯”意寓为盖为天,托为地,杯为人,有天地人和之意。盖碗的杯盖部分可防止灰尘落入杯中,杯托部分可手持且不会烫手。
用盖碗品茗时,杯盖、杯身和杯托三部分不可分开使用,否则不美观也不礼貌。品饮时,一手托起杯托,一手揭开杯盖,先闻茶香,用杯盖拨开漂浮的茶叶,而后再饮用。
明清时期盖碗盛行,景德镇大量生产瓷盖碗,品种丰富,青花、五彩、斗彩、粉彩以及单色釉的都有。
满族的茶风俗清入关后,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内涵更加丰富,尤其宫廷茶宴,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如康熙、乾隆两朝的“千叟宴”,乾隆时期的“三清茶宴”等。
近、现代以来,满族人饮茶习俗在保留传统饮茶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产茶地区的一些饮茶方式,并传承了宫廷的一些奉茶礼仪。
例如,日常饮茶中,满族人习惯水平端着茶杯示意客人,不碰客人茶杯,主人先喝为敬。“水平”的端法表示“平等相待”,先喝表示“茶中无毒”。
满族对茶文化起到的贡献第一,是把清饮系统茶文化与调饮系统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奶茶文化上升到与清饮几乎并驾齐驱的地位。清官内帝后爱食奶制品,奶茶是重要饮料。满族把奶茶放入了宫廷与朝仪,大大提高了调饮的文化地位。至今北京典型大茶馆多与饮食结合,便是清饮与调饮糅合交融的产物。
第二,清代宫廷爱饮花茶,因而使介于红、绿茶之间的花茶得以迅速发展。在传统茶艺中虽轻视花薰,但民间却极爱好。花茶对善变的中国茶艺进一步起了推动作用。清代八旗子弟以茶与花结合创出许多名堂,当时虽属有闲阶层无聊之举,但无疑丰富了中国茶艺的内容。
第三,在茶具上,清官流行盖碗茶。这是由于满族地处北方寒冷地带,保温是饮茶的必需。盖碗茶既保温,又清洁;散茶冲泡用以拨叶;相对品饮遮口礼敬,有多种功用,是茶具艺术中一大创举。至于满族民间,家居闲坐,来客敬茶,更是寻常之举。
总之,满族在各族茶文化的交融荟萃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在茶艺、茶礼方面也有许多重要发展。
内容参考自《满族茶文化及形成的因素》、《满族茶文化的特色及贡献考析》及网络
由北京茶叶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