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于中国,五千年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王赛是中华茶文化的特殊现象,在茶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考,茶王赛起源于以生产贡茶闻名的福建建州茶乡一带,兴于唐末的茗战,是茶农之间在春茶采制时的相互比评,以优良次序排名的一种比赛活动,具有比技巧,论胜负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跨地区的社会化活动。
古代斗茶与茶宴和贡茶紧密相关,具有因果关系。茶宴始于三国时代,盛行于皇室宫廷,流行于上流社会,禅林僧侣阶层。茶宴之时,宾主品茗论道,带有点评,比试的特点。贡茶始于公元前1066年。贡茶制度迫使茶农向朝廷进贡好茶,且“先斗美”而“献天子”。贡茶和茶宴的出现,主观上是对农民剥削,客观上也推动了品茗艺术的的发展、名茶的发掘和制茶技术的提高,这也是虽经多次改朝换代,但斗茶活动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斗茶之风日盛。斗茶方法有所创新,标准以“茶、水、茶器“三事互争胜,争斗甚烈。”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范仲淹语)。随着种茶区域的扩大,斗茶范围更为普通,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宋徽宗《大观茶论》、范仲淹《斗茶歌》、江休夏《江邻儿杂志》、赵孟頫《斗茶图》等名人作品都见证了斗茶的历史。
斗茶热潮从明、元朝开始慢慢走向式微。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中国茶叶的出口,茶树的扩植,茶类的增加,斗茶活动也走出低谷。到了清末民初,斗茶又日趋活跃。1915年,中国茶首次亮相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披金夺银,载誉而归。茶王赛开始进入评选名茶活动的时代。
中国茶叶从发现到利用,经历了从咀嚼、生煮、晒干、蒸青到炒青阶段的漫长过程。茶王赛的形式与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近代以来,茶王赛愈演愈烈,丰富多彩。形式上有官方赛,民间赛,行业赛,企业赛,茶农赛;内容上有名茶评比,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交流会,品评会、展示会,茶叶节、文化节;规模上有地区赛,省际赛,全国赛,国际赛;斗茶舞台也从村镇县走向省内,从省内走向国内,从国内走向海外,从产区走向销区;评选方法有“专业组”,也有“业余组”(类似电影的金鸡奖、百花奖)或两组结合评选的方法。从奖项设置上“桂冠级”的有金奖、特等奖、第一名、头等奖等,而茶王直接设项则是本世纪初新创造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茶王拍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茶王赛的一个亮点。
茶季过后,是茶农们的闲暇之时,也正是茶农和茶商进行成果大比拼的时候。感德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在茶王公祠举办茶王赛,演绎原汁原味的祭拜古礼,将民俗文化与茶王赛有机融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早上六点半开始就有茶农赶来送参赛茶叶,茶王赛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两项。
此次的茶王赛一共收到近600个参赛茶样。此次茶王赛分两组评审,官方组由铁观音研究院院长陈水潮、县茶业总公司刘青洲、陈加勇等专家评审,民间组由现场茶农参与评审,让比赛更加公开公正。工作人员正在给参赛茶样编号、登记。为了确保大赛的公平、公正,每个茶样将拥有三个”编 号”,这是一个编号。每位参赛者送来的茶样袋子上都写着姓名和联系电话。封装好的茶样,等待着评委的品鉴。
样茶倒人茶盘后, 用双手、 手指朝下将茶由两旁向上翻动, 使之拌匀。 然后双手拿住样盘的对角沿边回旋筛转。 再用掌轻微拍平 ,稍感伏贴即可。 扦样用拇指食指中指抓取茶样, 要从上到底一次扦出 ,称重 5 克。宁可手中有余茶, 不宜多次增添,尽量做到茶样有代表性,并避免将茶样抓碎搞断,藉以提高审评结果的准确性。
待扦样全部完毕时由左到右顺序用开水冲满。 茶汤上浮的泡沫用杯盖抹去并以开水冲洗干净,盖好杯盖, 待评。
观外形: 干看外形, 包括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 4 个因子。
闻香气: 泡后一分钟提杯盖闻盖内凝聚的香气, 有的闻盖的内沿, 有的闻盖底中心。闻香后即倾倒茶汤于茶碗。 先评汤色后尝滋味。
看汤色:汤色靠视觉审评,茶叶开汤后,茶叶 内涵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为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因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很容易发生变化。
品滋味: 用汤匙取茶汤8 -10 毫升吮人口中,以舌头不断振动,使茶汤与口中个部位感觉官能 (舌尖辨甜味、舌两侧辨咸酸、舌心辨鲜涩、舌根辨苦味)连续接触以鉴定其滋味。
看叶底,观看原料的老嫩、 做青程度以及杀青、 干燥等过程是否适当。 理想的叶底是软、 亮、匀。
乌龙茶开汤审评, 要泡2次或3次, 因有的到第二泡时香才显露, 有的到了第二冲泡香就不显了。冲泡时间第二泡2分钟,第三泡 3 分钟。 香气要热闻 , 也要温闻 ( 倒茶汤后闻杯内的叶底) ,冷闻(将杯内叶底反倾于杯盖闻叶底)反复比较。 香气可短闻 ,也要长闻 ( 长时间不断地一口气吸入,看其香气是否幽长) 。一泡茶样只有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最后拔得头筹才能真正称得上“茶王”。
注:参考资料:陈宗懋《中国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