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一生中的近50年安家在武夷山,主要从事著书与教育的工作。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教育家,也与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嗜好,爱喝武夷茶就是其中之一。
大凡是优秀的教育家,肯定都善于深入浅出的比喻。朱熹就常常拿茶来比喻深奥的理学,如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中记载:
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夔孙。
以上是朱熹与其高徒林夔孙的一段对话。其中的“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出自《易经》家人卦的九三爻,意思是:贫困之家嗷嗷待哺,而能辛勤劳作,未失正派家风,有悔有险,但终归吉利。富贵之家骄奢淫逸,一味嬉笑作乐,则有失勤俭之道,结果终要倒霉。
而文中的“理而后和”则出自周敦颐的《通书·礼乐第十三》,原文为: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意思是:人际交往中的“礼”也就是“理”,人际交往中的“乐”也就是“和”,只有乐声和谐方能悦耳。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随时随地的人际交往构成,因此,都遵循先“理”而后“和”的规律。比如父子、兄弟、夫妇等人际关系,均要遵循人际关系的规范,也就是讲“理”,然后才能获得人际关系的“和”。所以说,守住人际交往的“礼”,也就是守住“本分”,而后才能得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和”。
武夷岩茶的显著特征就是先苦而后甘,因为朱熹刚喝了茶,就顺势说:“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意思是,大凡是甜的东西,多数吃过以后会有酸的感觉。而苦的东西,吃后却能产生出甘甜的滋味。比如喝茶,入口明显是苦的,可过后却回味甘甜。
林夔孙顺势问道:“此理如何?”这与我们学习理学有什么联系吗?朱熹回答道:“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
意思是,这也是一个道理啊,人生开始于忧患勤奋,则最终能够收获安逸与幸福,就如“理而后和”的道理一样。因此说天下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严格的“礼”法,大家全都遵守了,那就达到全社会的和谐了。又比如《易经》中家人卦的九三爻说法,都是同样的道理。
简而言之,朱熹就是用武夷岩茶先苦后甘的特征,深入浅出地向弟子林夔孙讲解,人生“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之素位而行、先苦后甜的道理。
你是否也觉得,朱子比喻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得相当棒呢?
来源:闽北日报(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