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的历史原点,喝茶人的口味终点。
无论是茶小白,还是资深老茶人,普洱茶喝到最后,终究逃不开易武的温柔怀抱。今天的易武几乎就要和普洱茶划上等号。
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易武,是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在云南人的记忆中也快要消失的地方。1994年,以吕礼臻为代表的台湾茶人来到这里,这才解封了易武沉睡的魔咒。1994至2004年的十年,在岁月知味的的图谱中,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
十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这个我不曾参与的十年,是什么让易武从默默无闻到星光璀璨,又是什么让众人对这十年念念不忘,我想去探寻。
初入易武
说起来,为何台湾会有人对普洱茶如此痴迷,如今看来,好像是命运女神的安排。90年代中期,香港九七大限前期,港人为后续移民动作开始大清茶仓,一些台湾茶人未曾见过的茶饼也不断涌现出来。不知其所以然的云南地名让众人很是着迷,即使不停地喝,仍然比不上到原产地的一瞥。1993年四月,听闻首届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开展,茶痴们坐不住了,兴致勃勃地想与各专家好好聊聊令他们魂牵梦绕的远年普洱。
但令人失望的是,会中讨论均为新茶。台湾茶人们想聊越陈越香,与会专家们聊的却是绿茶普洱茶。但这一次远行并不是一无所获,他们找到了一本《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里记载了他们手中那些老茶饼的踪迹,同兴号、同庆号、同昌号,所有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易武街。影印后传阅,成为第二年再度深入云南,进入易武的重要线索。
1994年8月,第三届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办。吕礼臻、陈怀远、曾至贤等一众十八人再一次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
茶痴们没有放弃希望,易武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在思茅,有人跟他们说普洱茶就产在思茅;在景洪,有人跟他们说六大茶山是历史上的事,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在西双版纳景洪请导游小姐带路时,她纳闷地问:那是什么地方?
经过数天的奔波,8月22日,一行十九人踏入易武老街的霎那,命运的钟声敲响。接待他们的乡长吴正金给他们找来易武前乡长张毅,彼时他正在整理易武乡志,研究茶山文化和老茶号,台湾茶痴们的到来,对彼此都有如神助,老天爷把他们凑到一起,必有大任。
在旁人看来蛮荒之地的易武,对他们来说,却是怎么挖也挖不尽的黄金矿。
走访、询问、拍照,断案碑、瑞贡天朝大匾、茶马古道、茶庄房屋,所有这些像潮水般涌来,让陈怀远、曾至贤一刻不停地拍。这一次初探,他们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庆、同兴的神秘面纱,发现了茶马古道的痕迹。
虽然在易武仅停留一天,看着黄沙滚滚的易武老街,茶痴们深知要做的还有很多,他们在内心许下愿望:重塑易武第二春。
易武复兴时代
离开易武的第四天,陈怀远就决定再回去。走到景洪时,他想:所有普洱茶的答案都在易武,在没有解开谜团前,为什么要离开?「传统制茶工序」究竟怎么回事?既然爱茶、制茶,就有必要把答案找回来。
于是他就这么毅然决然扑向大山,背着三台相机爬山涉水,记录下了许多文物的消逝前的唯一影相。借助张官寿老先生的帮助,通过不断学习、记录、亲自制作,一块块破碎的版图被重新拾捡起来,最后一套完整的传统普洱茶工序终于被复原出来。
次年,吕礼臻再入易武,与张毅商议重新恢复做元宝茶,把张毅写的《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带去台湾。还不断试制传统手工饼茶,带往台湾、香港等地宣传销售。又搜集许多历史上普洱茶产区的宝贵资料,在台湾做了实物展出。
同年,他还委托张毅以易武茶为原料,以传统手工石磨压制工艺试制“真淳雅号”并带往台湾、香港销售,开易武重新制作七子饼茶的先河,重新开启世人对易武茶的认知。
之后,曾至贤也多次进入易武、倚邦考察,经过十余年艰苦研究,终于写就《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
几股力量汇聚在一起,曾经的尘封记忆一下被打开,世界一下子被易武吸引了视线。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甚至是法国、美国学者纷纷前来调查。通过考察及电视、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古六大茶山又红火了起来。
茶价飙升继而引发了各界关于「越陈越香」的讨论。老茶、越陈越香裹挟在一起,让本是消费区域的喜好转而开始影响产地的审美。而后各方的介入又把昔年在紧压茶、边销茶、七子饼茶才出现的“陈香”字眼,嫁接给了“熟茶”。「越陈越香」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从陈香到越陈越香,普洱茶完成了从消费品到艺术与金融品的系列改造,形成了独到的话语体系,散发出如同普洱茶奇特陈香那样的独特魅力。
新世纪以来,乘着易武的这股旋风,山头茶开始逐鹿。山头茶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知普洱茶的全新视角,同时又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审美情趣。
到2004年,仅古六大茶山区域收购、加工、贩卖茶叶的大、小茶庄就发展到百余家。茶价也从每公斤1~2元上涨到每公斤150元左右。还有无数人被老茶、被山头茶所吸引,纷纷加入普洱茶行业中来,普洱茶终成燎原之势。
这十年,是承上启下的十年。承接了过去讲究的原料,考究的工艺,开启了以“陈香”、“古树”为指南的品饮新时代。
致敬易武
当我们再次翻阅易武兴衰起伏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易武作为一直以来的文化重镇,起起伏伏数载,却依然保持着低吟浅唱的魅力。在布朗茶区、临沧茶区被游客挤得爆满,频频登上新闻头条时,易武,像是时间的遗物,静静地保持着自身的醇和柔软,任屋外风雨飘摇,我自胜似闲庭信步。
复兴,势在必行。但复兴不是人海战术的炒作,复兴是不断的追忆。
90年代海峡两岸茶人追忆的是古法、老字号。如果没有那些追寻过去的文字,过去就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成了必须竭诚追求的渴慕对象。失去过去,总是使人无比悲伤。但即使有这群疯子们的保存和记载,我们总是没有办法恢复得尽善尽美。当我们在易武祭茶祖时总能感到祖先就在背后默默凝望着现在,一转头,又消失不见。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那个时候,普洱茶的很多概念都还没有完全清晰——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采摘标准的概念、炒制工艺的概念、陈化时间的概念⋯⋯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所以造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当中还留了一些遗憾。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造成了即便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转化,都还不能算最完美的易武茶。这是易武的遗憾。
正是这种无法尽善尽美的无奈,让郑少烘想要让易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他对于易武的专注和执着不禁让人想起那群台湾茶痴在第一次去到易武时内心的那份笃定和痴狂:重塑易武!
2005年,刚成立的岁月知味就毅然选择扎根易武,担当起复兴易武、传承易武的重任。
岁月知味用了很多时间,去读懂易武茶,它看到了易武远久的过去,也看到属于易武的未来蓝图。“致敬易武,传承经典”,并非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岁月知味与生俱来的信念。在郑少烘看来“致敬易武,传承经典”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岁月知味自诞生起,便一直坚持的理念。
今年岁月知味推出年度主题产品:“致敬易武”复兴之光,就是要再一次强调1994——2004这个易武茶复兴年代的重要意义,向对易武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先行者们致敬,唤起行业对历史的尊重。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喝易武茶,喝的又岂止当下况味?
参考资料:
1、张毅.《古六大茶山纪实》[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2、曾至賢.《方圓之緣:深探緊壓茶世界》[M].鑫暉印刷有限公司,2001年
3、陳懷遠.《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M].沐春行銷創意有限公司,2017年
4、周重林,张宇.《易武与古六大茶山》[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