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标准化的历史进程:周为天下共主之统制经济标准→春秋无义战之市场高度分散标准→战国七雄之大产业链聚合主导市场标准→中央集权郡县制与乡村自治之帝国二元治理结构标准……
阻碍茶行业标准化的三大拦路虎
阻碍茶行业标准化的三大拦路虎:灰色利益链、价格歧视与市场碎片化。
先看灰色利益链条。
在三公消费盛行的年代,茶叶最火的无疑是礼品茶,灰色交易主导这一市场。灰色交易需要的是贵茶与价格不透明。将茶瞄准富贵人群炒贵,变成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标配,甚至是权力寻租的白手套。
这种“雅贿”的妙处在于,价格不透明。送礼的人,可以打着“贵茶”的名义,以次充好,低成本送礼。收礼的人,在存在灰色交易情况下,也可放心收,反正茶叶无价,一饼茶可以说是一万元,也可以说成一百元,反正外界不知道真实价格。把茶当白手套变现,就是一万元;纪检部门来查,就是一百元,仿若如意金箍棒,价值大小随心所欲!
三公消费,催热了庞大的“无价”礼品茶市场。2013年以降,国家控制三公消费,厉行反腐,三公消费礼品茶市场迅速萎缩,正常礼节往来的礼品茶市场兴起。这就造成“无价”灰色礼品茶风光不再,价格有大众认知基础的小罐茶崛起,礼品茶进入了“有价”时代,送礼的与收礼的,知道一盒茶叶值多少钱变得越来越重要。小罐茶对茶行业标准化的最大贡献是,礼品茶有了“值多少钱”之大众认知标准。由此可见,中国茶由灰色交易到阳光交易,会带来行业游戏规则的改变,新标准会催生庞大商机!
再来看价格歧视。其往往产生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厂商很难操控市场,市场的运行靠价格机制。厂商提价,销量会迅速下滑,反之,厂商降价,销量会迅速上升,这表明,价格弹性大,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只能遵循“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形成”,其操控不了价格与市场。
而到了非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提价,市场销量不减,厂商降价市场销量也很难增加。这样一来,厂商就会选择提价,以对消费者价格歧视的形式,赚取更多的非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利润。在这个市场,厂商能深度干预市场,为什么不针对消费者搞价格歧视,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茶行业就是典型的不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厂商靠细分领域的专业壁垒,来操纵市场,获取细分小垄断利润。茶行业的价格歧视,是建立在细分专业主义的信息不对称上。细分,导致各种概念太多,专业主义导致门槛高,信息不对称导致虚假宣传,总之很难构建有大众认知基础的标准。
最后看市场碎片化。茶行业是“碎得有理由”,碎成一地鸡毛,还能赚钱!既然,碎还能赚钱,那厂商肯定愿意继续碎下去!!许多人做茶,不求走量,只求高利润,就是碎片化市场的真实写照。灰色交易与价格歧视,保证了茶行业碎片化市场的高利润,细分市场的专业主义,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碎片化。
既然,市场已经形成了碎片化经营的逻辑,强制推行的大一统标准,厂商往往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并不买帐。大标准,面对细分小市场,无疑鸡同鸭讲,风马牛不相及,人家要的是洗脑宣传的细分标准!如果,一个市场资源高度分散的行业,谈大一统的“车同轨书同文”的标准,无异于痴人说梦。要统一标准,要学秦始皇,先统一六国再说……
中国茶产业标准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茶产业标准化的历史进程:周为天下共主之统制经济标准→春秋无义战之市场高度分散标准→战国七雄之大产业链聚合主导市场标准→中央集权郡县制与乡村自治之帝国二元治理结构标准……
周王朝,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与社会分工基础上——大义名份,名实相符。这与新中国的管制社会制度是不是很相象,每个人都是单位人,人依附于单位才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权益,计划经济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茶行业实施的是严格的整齐划一的统制标准。
到了春秋,西周封建礼制解体,礼崩乐坏,大义名份不再,孔子主张重建周王朝的社会秩序,所以要“正名”。对照中国茶在1985年放开流通渠道,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路,1992进入市场经济,这意味着周王朝的管制标准礼崩乐坏,茶行业进入混乱而极有生命力的春秋时代,茶的标准化也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细分标准层出不穷。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农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到县域经济,国家发展小城镇,再到地级市与省会城市唱主角,最后到了现在的区域大都市与城市圈阶段,一二线城市主导中国城市化的下半场。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由春秋小国混战进入了战国七雄时代。
而茶行业也如此。在大产业链的聚合效应下,其将通过基础设施的统一,进入大基建催生新动能阶段,善于利用行业大基建的平台与企业,将凭借新型治理结构以结成合纵连横的统一战线,从而推动茶行业的高度集中,这意味着中国茶进入了战国时代,融合式的大标准体系将主导这一时代。
下面谈一下,战国之后的帝国时代。中国茶标准化的二元治理结构,就是帝国治理的典型特征。
我们知道,秦统一六国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虽然,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但帝国的治理是二元结构的,县及其以上的中上层社会建筑是高度集权的,而乡村则实行高度自治。理解了集权与分权,专制与自治,也就理解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社会结构的核心密码。
将来茶行业的帝国治理也是二元结构的:大产业链的高度聚合(大名山产区+节点城市的茶叶之都+统一战线),会催生大一统标准,而细分领域则实施乡村自治,细分标准依然活跃在无数的小交易上,在行业大集中的趋势下,小而美具有广阔的市场。大一统标准+细分标准之二元结构,主导行业未来……
赋能大一统二元治理结构:茶叶品质的三大核心价值标准
《茶行业标准化建设的两大超级机会》这篇文章,是从“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谈茶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其核心的逻辑是,分散的市场资源如何聚合起来,进行集中交易?如何建立集中交易的游戏规则,如何建立商业诚信体系?如何建立茶叶品质评价体系?
茶叶品质,其实可以从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出发,建立大一统的品质标准体系。
大道至简,一生二,二生三,从而演化万物。就茶的消费市场而言,品质标准可以有大道至简的核心价值标准,然后再嫁接各种细分标准,从而形成“核心价值标准+外延细分表现形式标准”。
有了核心标准,讲各种山头,讲各种故事,玩各种文化,成立!没有核心的大一统标准共识,推各种细分茶文化标准,只会让消费者云里雾里,茶道之美,一头雾水,觉得茶行业水太深,不敢消费,或者少消费。
从消费者购茶的核心需求出发,其有送礼的茶,喝的茶,品的茶。送礼的茶要让对方知道值多少钱,喝的茶讲适口性,品的茶讲气韵。值多少钱,适口性与气韵,就构成了茶叶品质的三大核心大一统标准。消费者按这三大标准,分别挑礼品茶、喝的茶、品的茶,就会少走冤枉路,直奔核心需求去选茶,商家依据这三大标准组织货源与推介,也会极大提升成交率,并有效培养回头客。
厂商解决了三大核心价值标准,再来推细分标准与表现形式,就能让消费者明白,茶叶的本质很简单,复杂的是外在表现形式,抓住了本质再选自己喜欢的颜值,这样的购买体验就很ok……
作 者丨茶界白马非马
来 源丨请上帝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