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茶马古道》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节选精读古道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国饮,上自帝王贵胄、文人名士,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饮茶。茶早就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马古道以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雅安为起点,茶叶理所当然是古道上最重要的货物。
茶叶发源之地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而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西双版纳境内现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
西双版纳境内的茶马古道约100公里,大部分位于原始密林中,古道宽1-1.5米,由当时官府和当地茶庄共同投资修建,采用山中的青石砌成路面,危险路段用条石筑基,还建有防止土石坍塌的石壁。
普洱茶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的普洱(原思茅市)、西双版纳、昆明和宜良等地区,是滇藏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货物。所谓普洱茶,人们一般认为指的是以澜沧江流域的古“六大茶山”所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以及由晒青毛茶压制而成的各种规格的紧压茶。
云南是茶树的原生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茶叶的根源都在这里,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地区就已经有人开始种茶,并将制作的茶敬奉给周武王了。东汉时期,民间对普洱茶有“武侯遗种”之称,唐朝时,普洱茶开始大规模种植,到了清朝,普洱茶贸易达到了鼎盛。末代皇帝爱新觉罗?薄仪就曾说皇室的习惯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家对普洱茶的追捧,很快影响到民间,因此清代普洱茶在北京名声大振,饮用普洱茶随之在全国风行开来。
普洱茶的形成发展
普洱茶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茶类,具有独特的风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其加工中有一个“后发酵”的过程。清朝初年,每年春天,六大茶山的茶农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后上贡皇室,然后将采摘下来的普洱茶制程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形,形成形状不一的紧压茶。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个缓慢的冷发酵过程,最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后发酵茶——普洱茶。经过漫长发酵的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香,而且去掉了生茶的苦涩味,茶汤柔绵醇厚,深受人们的喜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洱茶的渥堆工艺得以推行,方法是将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洒水后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其间也有微生物参与发酵。经过渥堆后的茶叶,颜色由绿转为黄、栗红乃至栗黑,茶性变得温和,茶汤色泽金红,柔顺花口,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现在一般将经过人工渥堆发酵的普洱茶称为“熟茶”。
揉捻的目的是利用外力,使茶叶叶片揉破变轻,卷曲成条,体积缩小,使部分茶汁挤溢附在叶表,对提高茶的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普洱茶揉捻都是手工操作。
勐海南糯山
说到普洱茶就不得不提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勐海南糯山,一个是易武古镇。
南糯山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东部,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诏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这里生长着一株树龄超过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现在仍四季郁郁葱葱,南糯山因此被誉为“茶树王之乡”。
贡茶产地易武
易武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湿热多雨,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易武的兴盛起始于明代,不仅因为它是古六大茶山之一,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是一个集产茶、制茶、易茶为一体的热闹繁华的茶叶集散地。
历史上,由于康藏地区对茶的大量需求,造就了易武历史上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在易武繁盛时期,出了滇藏之间的这条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茶马古道外,茶商还开辟了一条从易武到老挝、转越南、走南洋的“茶马道”。清代末年,随着茶叶贸易的式微,易武的茶马古道逐渐被乱草所湮没,只有古道上光滑的青石板记录了当年的辉煌。
普洱茶的源头和集散地普洱
普洱市(原思茅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普洱因茶而兴,雍正年间就因普洱茶的远销而繁荣,道光及光绪初年,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外地商旅纷纷落户。1917年起,普洱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沿着以这里为起点的差吗孤岛,畅销各地,名扬四海。
普洱境内的运茶古道一般用青石铺成,宽约1米。在普洱城北,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茶庵塘古道。它被称为“茶庵鸟道”,修建于清代,是为了向京城进贡普洱茶而建的管道,由普洱至磨黑镇以北直到省会昆明。这条驿道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长约5千米,石上已踏出了2厘米深的马蹄印,其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另外在普洱城南同心乡那柯里村南边,还保存着那柯里古道遗迹,它由人工磨制的条石和砾石铺成,路面宽1.5米,全长约有30千米。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绵延着一条崎岖艰险的古道。一千多年来,通过这条由马帮和脚夫踩出的古道,云南、四川等地的茶叶被输送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马匹、兽皮等特产被运送到内地——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古道茶香】——南涧与茶马古道
拥有悠久的茶马古道发展史的南涧,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通道枢纽。这里保留至今的茶马古道及其沿途驿站,见证南涧茶叶发展的变迁,为南涧茶文化的发展和振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鲜活素材和深厚基础。
这样一条以茶为主要商品,沟通着滇南的产茶区和西藏的道路,为现代人提供了无数的遐想和传说。循着茶马古道的脉络,从茶的产地普洱、西双版纳出发,经景谷、镇沅和景东,就进入了南涧古道,从临沧出发,经云县、凤庆,过澜沧江,到达了南涧。
蒙化府史书《滇西驿运报告书》记载:“马匹及马帮经下关之蒙化者为最多,凤仪、弥渡、大理等次之……蒙化不仅为驮马之生产地,亦且为其集中地,倘有需要,即万匹亦可招致之,盖附近各属之马帮,可向蒙化集中也。”古道中心加骡马产地,以及回族自古善于经商,蒙化马帮应运而生。蒙化马帮的兴起与茶有关,同时也与回族有关。不仅是巍山的永建、大仓两个回族主要聚居的乡镇,还包括南涧的公郎镇,都是以回族经商贩运而崛起的。他们主要经营茶叶,几乎垄断了从茶产地临沧、普洱到交易中心下关的茶叶交易,而其中转站就是现今的南涧公郎镇。
(1)南涧茶马驿道
民国时期,南涧通往邻县的道路主要是崎岖且陡险的驿道。滇西古驿道便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干道,蒙化马帮途经南涧的古道有两条,通往普洱的称为“下景东背盐巴老路”;通往临沧的称为“走夷方老路”,都划入茶马古道的范畴。据民国9年(1920)由梁友檍编撰的《蒙化志稿》(云南崇文书馆付印)记载,南涧境内茶马驿道主要有11条,全长337km。
(2)南涧茶马驿站
茶马驿站—公郎
公郎古称朴赕,公郎地处大理州和临沧地区的交界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两地的商品交易中心。作为当年交易量逾万吨的滇西最大的茶叶市场,在这个无量山中的小镇延续着茶马古道曾经的辉煌。明清时期公郎是云南省的第二大茶叶集散地,也是普洱、临沧、保山和大理等地茶叶销往昆明、四川等销区的重要枢纽。
茶马驿站—虎街
虎街古称蒙乐古镇,是清朝末期南涧茶业辉煌历史的见证,是“下景东背盐巴老路”上的重要驿站,至今依然留有一个个茶马古道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