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茶食的相遇,是两相成全碰撞出的翩跹诗意。
一壶清茶,几样茶食,两相清欢。茶食的甜、咸、香,为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让喝茶成为一件更有雅趣的事情。
茶食既为果腹,更为呈味载体。在与茶的搭配上,讲究茶食与茶性的和谐搭配,注重茶食的风味效果,地域习惯,文化内涵等,因地而异,应时而食,茶食无一不在展现着当地的乡风民俗,包含着许多人的记忆和情怀。
茶食,与茶性相合
如《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黛玉和宝钗在薛姨妈家里聚会,薛姨妈摆出几样“细巧茶食”,几个人一起吃“茶果子”;另一回中描写贾母游大观园的盛景,喝茶时有各色“小面果”,不仅“玲珑剔透”,还有“牡丹花样”。
喝茶配茶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早在《李林甫外传》《太平广记》之类的唐代史籍中就已经屡有记载。明清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摹写绕不过茶点。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食形成了繁多的种类。但作为茶的最佳拍档,为了配合茶的清香,茶食通常为清淡、新鲜的面食与果品,以清爽的风味为佳,与饮茶的雅致情调相合。
现代茶人圈有一句口诀说“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说的就是不同茶类和茶点的基本组合原则。
绿茶清爽,搭配甜食正相宜。
饮红茶时,甜腻的口感与酸味小食可以相互融合;
喝乌龙适合吃点口味不那么“抢戏”的瓜子、花生之类的干果,才不会掩盖乌龙茶丰富的茶味。
普洱茶生茶刺激性强,宜搭配热量较高的茶点,而熟茶茶汤醇厚,有消脂解腻的作用,宜选择肉干、肉脯、奶制品等来搭配……
合适的茶食,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锦上添花。它能够和茶汤的风味相得益彰,如一对两相清欢的知己,互相成全。
茶食,一地一风味
茶食在中国,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几乎每个地区都有本土的特色茶食,在不同地域发展成当地的特色风俗和美食。
广东早茶早已闻名中外。喝广东早茶,讲究的“一盅两件”是茶与食搭配的范例。“一盅两件”中绝少不了虾饺、肠粉、叉烧包、流沙包、奶黄包、榴莲酥、豉汁蒸排骨等特色小吃,咸、甜、香、脆,谁不得夸上一句“好味!”。
淮扬茶点,论精致味美,也是绝对不输的:千层油糕软糯温润,翡翠烧卖皮薄馅绿,恍如翡翠,三丁包子皮薄绵软,爽口至极,此外还有水发糕、薄荷丁、素枣糕等。
与扬州相近的苏州,许多人记忆里的茶点则停留在长生果、金钱糕、定胜糕、南瓜子、芝麻糖、麻饼、桃酥等糕饼甜食上。喝一杯鲜爽甘醇的碧螺春,配上几样苏式细点,江南的味道仿佛从眼底一直暖到了胃里。
闽南和潮汕地区喜喝乌龙茶,配的茶点主要有绿豆茸馅饼、椰饼、芋枣以及膨化食品、蜜饯等,更有老香黄朥饼、油柑凉果、橘饼、紫苏梅饼等古方凉饼凉果,不但美味、好看,有些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此外,江西的九江茶饼、酥糖、艾米果;北京的大小八件满汉点心;湖州的“茶食四珍”: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合桃糕……一地一风味,互相借鉴,又自成一方天地。
茶食,应季而食
衣食、农事、作息,依季候而做,是古人留下来的最诗意、最美的生活方式。今天快节奏的时代发展,已经让我们与这种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但唯独在饮食上,中国人仍坚守着应时而食的饮食习惯。在茶食上也如此。
在苏州茶食中,人们常常按照时令变化做“四季茶食”:春饼、夏糕、秋酥、冬糖。春饼有酒酿饼、雪饼等,夏糕有薄荷糕、绿豆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饼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荤油米花糖等。如春饼中的“酒酿饼”,每年只在春暖时节酿酒做饼,只卖一季。春节一过,满街都弥漫着它的酸甜芬芳。
在扬州,古今茶食店门面常书有一副楹联,上联“维扬细点”,下联即是“四时茶食”。春有春香糖、素枣糕、乔片、玉兰片;夏有薄荷丁、水发糕、潮糕、绿豆糕;秋有月饼、重阳糕、五谷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浇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时节变,茶食也变,质朴又自然。人们对茶食循时节而食,以食传情,以味感知,与四时合其序,与万物共春秋,在对品茗之趣的追求中,带着对生活燕闲之乐的期待。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