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云南行里,有一杯抚慰人心的“临沧茶”

徐霞客的云南行里,有一杯抚慰人心的“临沧茶”

11阅读 2023-12-06 06:00 文献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今江苏江阴人。明朝末年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探险家,经30余年考察,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100多座城市,被誉为“千古奇人”,所著63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对茶情有独钟,可称为茶叶的行家,他一生记录了很多茶事。读《徐霞客游记》,是寻迹茶事最好的方式,初步统计,整部游记描写茶事共有70余处,其中仅描写云南的茶事有50多处,记录了茶坊、茶房、茶亭、茶庵、茶寺、茶盒、茶树、茶叶、茶果、茶山、煎茶、饮茶、施茶、舍茶、进茶、留茶、点茶、供茶、注茶、献茶、烹茶、瀹茶、瀹茗、啜茗……


徐霞客于公元1638年五月初十进入云南,在滇共游历一年零九个月,入滇的徐霞客,首先在滇东、中片区考察逗留一圈之后,再一路向西,游历大理、丽江、保山,自“永昌道”进入“顺宁道”,并于公元1639年八月初五从永昌府右甸(保山昌宁)踏入顺宁府锡铅(临沧习谦),进入临沧。徐霞客在临沧游历考察共12天,期间,记录了临沧的地理、人文、寺观、物产、社会生活等,留下了珍贵的9000多字临沧游记。


徐霞客沿途考察,多次提到了临沧的茶,他在临沧3次提及茶房(茶庵/七碗亭),2次瀹茗,1次煎太华茶,这说明“顺宁道”不仅是盐道、商道、僧道、更是一条茶道。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走过的“顺宁道”恰恰是南茶马古道的重要段,沿途的“阿鲁司”(鲁史古镇)见证了茶马古道上的繁华,至今保留完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在临沧游览探幽,于公元1639年八月十四日,一大早随驼盐往返的马帮,从顺宁府(临沧凤庆)出发,沿顺宁道风尘仆仆,在风高夜黑的傍晚,拖着一身的疲倦,抵达澜沧江畔一名叫高简槽(高枧槽)的村落息脚,他扣开古道边一梅姓老人家的柴门,歇下担子,得饮一杯特煎的“太华茶”。


《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四日)载:“晨起而饭。驼骑以候取盐价,午始发。......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

正是徐霞客到来并对临沧茶的热爱,在1639年那个深秋的晚上,特煎的太华茶得以被翔实地记载于他的《游记》。如果说,谈到云南茶,不得不提临沧茶,那么,谈到临沧茶,又不得不提徐霞客笔下“特煎”的“太华茶”。


煎茶,最早出自于唐朝陆羽的《茶经》,是茶叶的一种烹煎方法,在唐朝的中晚期,尤其盛行。唐朝之后,多部茶史著作中均有记录,因此,煎茶是我国最早的茶文化之一。

临沧不知从何时开启“煎茶”,或自唐以来便有之,至少380多年前徐霞客“特煎太华茶”便定格了临沧“煎茶”文化。“煎茶”已在茶源地临沧相传千百年,在经历茶文化的历史更迭演变,中原与边疆茶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临沧长期以来本地特别的称谓:百抖茶!

透过《徐霞客游记》,深入梳理日记中对临沧茶及相关痕迹记载,可以初步透视明朝时期临沧茶叶资源及茶文化的雏形。


徐霞客从顺宁府(凤庆)前往云州(云县)途中进入“观音阁”歇凉,寺僧为其瀹茗招待。《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初九)载:

“饭于旧城,乃东向下坡。半里,有大道沿坡西南去者,兴隆厂道也;东北去者,新城道也。于是东北行田塍间。半里,有新墙一围,中建观音阁甚整,而功未就,然规模雄丽,亦此中所未睹也。……小憩阁中,日色正午,凉风悠然。僧瀹茗为供。”

时隔三日,徐霞客从云州(云县)返回顺宁府(凤庆)第二次入宿龙泉寺,晨起饭后,寺僧一苇瀹茗招待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二日)载:

“十二日,饭于龙泉。命顾仆入城觅夫,而于殿后静室访讲师。既见,始知其即一苇也。为余瀹茗炙饼,出鸡嵏、松子相饷。”


从徐霞客在临沧3次饮茶记录来看,地点为云县和凤庆,此两县紧靠澜沧江,吻合云南茶叶核心种植区“澜沧江沿岸”之说。初步分析,明朝末年,在临沧一带,瀹茗(即煮茶)仍是当时日常生活及寺院场所普遍采用的饮茶方式。因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废除繁琐的“团茶”制法,当时制茶已逐渐从团茶演变为散茶,这恰证明了临沧特有的“晒青”制茶工艺,这样精制的散料,更适宜“瀹茗”罢了。


凤庆是世界“滇红”之乡,3200年栽培型古茶树“锦绣茶王”生长地,南茶马古道的起始点。抗日战争时期,中茶总公司委派国内知名红茶专家冯绍裘寻找制作红茶的上等原料,以出口创汇。冯老先生寻遍西南各省,最终驻足临沧凤庆。采用凤庆大叶种优质茶试制,效果非常理想,并一举开办了后来的凤庆茶厂,创制了举世闻名的“滇红”。据说当年冯老先生前来凤庆寻茶时,走的道路便是徐霞客所指的“顺宁道”,二人均于顺宁府、鲁史停留过,这绝非只是巧合。如今,“滇红”的上等原料仍主要出自临沧,这与临沧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徐霞客从云州(云县)回顺宁府(凤庆)返程日记中还提及了“茶房”。《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初十)载:

“此乃顺宁东山之脉,由三沟水西岭过脊南下而尽于此者。由此循峰西向北上,又二里,始平行峰西。一里,出马鞍峰后,为马鞍岭。有寺倚峰北向,前有室三楹当岭头,为茶房。”

此记“茶房”寺位于今云县爱华镇德圣村委会茶房村(马?岭以北),明时“云州新城”西侧。云县是临沧产茶大县之一,种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东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云县境内知名的白莺山,主峰海拔达2834米,至今仍保留野生、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树180多万株,分布在12000多亩山地和村落。其古茶树类型之多、规模之大、栽培时间之长,充分显示了茶树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是茶树起源的历史见证,是古茶树的自然博物馆和基因宝库。由政府等相关部门发起建立的“白莺山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于2021年5月13日成功挂牌。


另外,徐霞客在前往鲁史的旅途中,渡过澜沧江东岸山坡不远的岗头上,发现了废弃的“茶庵”。《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五日)载:

“又蹑磴三里,有坊,其冈头为七碗亭者。冈之东,下临深壑,庐三间缀其上,乃昔之茶庵,而今虚无人矣。”

徐霞客自“高简槽”(高枧槽)起身渡过澜沧江之后便发现了“茶坊/七碗亭、茶庵”。“七碗亭”命名的由来,想必出自唐朝卢仝的《七碗茶》诗,足见临沧茶文化氛围浓郁。以上两茶坊/茶庵位于澜沧江东畔,其地的澜沧江渡是当年顺宁府(凤庆)出蒙化(大理巍山)必经之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渡口下游20余里处建了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青龙桥”,也一直是“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


徐霞客对临沧制茶、饮茶场所的多次记录,不仅说明当时临沧已盛产茶叶,而且在明朝时期已开办有茶房(坊),且寺茶盛行,从《徐霞客游记》的记录能洞见明朝临沧茶文化的兴盛。

徐霞客游历临沧来去匆匆,除了凤庆、云县,并没有继续南穷临沧其它区县考察,但他对临沧茶的记载,对研究分析临沧作为云南大叶种茶的起源地、核心地,做实临沧作为世界茶源地之一提供了可考依据,为深入揭开明朝临沧茶文化大观多开了一扇窗。在徐霞客考察临沧前,尚未发现他人如此详细记录过临沧茶,因此,徐霞客对临沧的客观记录更加珍贵难得。

来源:云南网  通讯员 李朝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分析 出口产品以绿茶为主

下一页:燃爆山城:第20届重庆秋季茶博会今日盛大开幕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