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人》 江南携江北 典册写嘉茗

《中华茶人》 江南携江北 典册写嘉茗

55阅读 2021-06-09 07:55 文献

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春天,烟花三月,永远与“江南”二字相关。乘着清明的和风,自北国一路南下,被满目的春光所迎接。太湖的烟波水色,洞庭的满目翠微,碧螺春的花香果气。苏州的万物,都因这几种存在,而蒙上一层迷人的温存。前人云: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不过茶人兴许管不了这些:借一盏碧螺春,似已遍阅千里景状、河山春色。

方出洞庭念碧螺,又向钟山觅雨花。再从苏州向北折返至江畔,至凤凰游动的古城金陵。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的往事,也都不如松针般条条分明的雨花茗叶,更能一下叮住百千远来者的心。洞庭东西山的枇杷、杨梅,到这里则变成了漫山遍野怒放的梅花。暗色深沉的一切,都因这茶花相间绮丽曼妙的书写,而增添了希望与安馨。

只是光阴不留人。苏地临别,敢借古人一言改易一字:唯有茶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江苏:江南携江北,典册写嘉茗

江苏茶史的盛衰,起于三国,初兴于两晋南北朝,盛于唐朝,衰于清末。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阳羡买茶”等一系列典故的记载,这充分表明2000多年前在江苏的宜兴地区就有茶叶生产技术教学的案例。三国时期,吴国所产的国山茶,更是江南的名茶,在《宜兴县志》一书中,就有生动描述。唐肃宗时期,阳羡茶在茶圣陆羽的推荐下,也被列入贡茶之列,陆羽就描述了雀舌、旗芽等茶叶。卢仝、许有谷等诗人都创作了一系列与茶、茶文化相关的诗句,就成为当前我们了解江苏茶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

阳羡紫笋作为唐代的贡茶,其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但是这也使得这一茶叶很容易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宋朝之后,福建的“福宁茶叶”替代了江苏的“阳羡紫笋”,成为新的朝廷贡品,最终阳羡紫笋逐渐走上了“衰落”之路。元朝时,受统治者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影响,“末茶”逐渐成为社会饮茶习惯,在这一影响下,江苏的常州与苏州地区,也成为末茶生产与加工制作的重要区域。明代,茶叶生产与制作发展进程中,宜兴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经验,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茶叶新品,不仅没有出现衰落现象,还同时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研发了“紫砂茶具”,成为备受大众关注的重要产品,并流传至今,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到了清代,宜兴地区的茶叶产品,依旧是一种贡品。但此时随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茶叶产品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此时各种新的茶叶产品,也发展成为时代新宠,尤其是浙江西湖龙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江苏茶叶产品的优势渐渐淡褪。

江苏茶区的特点是南北兼备,而以南尤佳。江苏是全国各省份占地较少的地区,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由于江苏人杰地灵,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对名茶的形成与发展极为有利。我国茶区大致分为四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北茶区。江苏的苏北属于江北茶区,苏南属于江南茶区。江苏除了苏州市的洞庭碧螺春和宜兴市的阳羡雪芽这两个历史名茶之外,还有宜兴的荆溪云片,南京的南京雨花茶,无锡的无锡毫茶、二泉银芽,金坛县的茅山青峰、金坛雀舌,溧阳的南山寿眉,镇江的金山翠芽、太湖翠竹、水西翠柏茶,连云港的花果山云雾茶等当代名茶。

江苏茶文化是我国优秀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区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气候,也有着成熟、客观的茶叶产品消费市场,同时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区域。新时代,江苏茶叶产业正走入焕然不同往昔的新局面之中。

(本文刊载自《中华茶人》第96期)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洪普号2021年小圆满陈皮熟茶:玲珑小巧便携装,陈皮熟茶醇厚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现在做爆款茶为何越来越难了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