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产业两大基石:初加工变革,深加工开拓

普洱茶产业两大基石:初加工变革,深加工开拓

8阅读 2022-09-15 02:40 观点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圣陆羽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我国悠久的饮茶文化,世界茶树原产地,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这些都是茶友们引以为豪的地方。

但当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穿用住都日新月异之时,让我们骄傲的中国茶业,很多时候却还是停在相对原始的农耕时代水平。

尤其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上,当其他国家运用超临界萃取等手段提取茶叶中的有益物质时,我们还被困在落后的“工场”模式中难以自拔。

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填补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空白,进而引领普洱茶界的升级发展?陆离认为,应该从初加工的变革与深加工的延伸出发。


初加工环节的变革与升级

作坊式的生产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一种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家庭作坊模式与企业化作坊模式。

在茶叶初加工环节,作为传统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场所,家庭式工场(指手工作坊,区别于工厂概念)与企业化工场,是尤待被改进的两种生产方式。

家庭式工场,往往集生产、起居、仓储为一体,由夫妻或家族世代经营,在如今往往被看做生产力落后的象征,而企业化工场内在的问题则更大。

企业化工场,管理相对严格,规模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企业管理所强调的各类要素,但在工艺流程和运营思维上,和家庭式工场往往惊人相似。

以个人经验为核心,过度依赖个人的技艺,倡导制茶师傅的绝对权威,“古训”屹立于所有生产制度之上,这就是判断一家茶企是否为工场式生产的依据。

茶叶生产工场的长期盘踞,也就造成了业界一个难解的怪圈:经验主义盛行,制茶大师林立,茶企敝帚自珍,行业缺乏标准,茶品参差不齐。

在这方面,有件事让陆离记忆犹新。一次参观时,面对自制的“晒青”毛茶品质下降,老师傅回答不是自己的手艺有问题,而是家里的“茶虫病了“。

随行的一位教授询问茶虫的微生物菌群类别时,老师傅的回答却让大家面面相觑:

“别跟我扯什么微生物,什么生物发酵,你说的这些我听不懂,也不想懂,我只需要知道怎么做茶就够了,我们祖祖辈辈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面对老师傅理直气壮地回答,同行的人大致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些人认为老师傅的回答,反应了制茶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事实,应给予思维变革和认知提升。

其他人则认为,老师傅的话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话糙理不糙,业界这么多的经典产品,茶山这么多的饮茶文化,都是由“老师傅们”创造的,应顺其自然。

在两种意见之上,我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很多时候,变革都不是为了否定和抛弃,而是为了更高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旧事物方得新生。

茶叶也是如此,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时,当然会对茶叶的安全与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后,这个判断标准也会继续提高,业界需要跟上消费者的脚步。

比如在前些年,我们评判茶的好坏,还在围绕“色、香、味、形”这一基本点出发,以实际的品饮感受为主,以个人的身心愉悦为核心,这当然没有问题。

但在不远的将来,品茶人会对茶叶进行更本质的思考:我喝的这杯茶里有哪些物质?它们是怎么来的?对身体有哪些好处?有没有科学依据和机理可以证明?

面对未来消费者可能会提出的这些问题,传统的工场生产所宣扬的经验主义和粗放经营,显然会败下阵来。幸好,现在改变还不晚,对此陆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性看待生产经验。过往的经验,是从无数次的生产中总结而来,凝结着前人的劳动智慧,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经验都是正确的,可以进行简单的照搬。

在这方面,我们要记住继承过往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唯有在观念上进行认知突围,我们在行动时才会大刀阔斧,推陈出新。

改变茶叶生产中过度依赖经验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促进茶业自身观念转变,陆离认为跨行业的引进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二、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庄园,是普洱茶初加工环节应充分借鉴的对象之一。如自然环境,品质特征,层次品饮,文化内涵,品质转化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庄园模式本就是从工场模式中升级迭代而来的,而且是用更科学的管理制度去弱化个人经验,两种经济模式的过渡期十分平滑。

起初,曾有人认为庄园模式不可取,原因是种植与采摘属于农副土特产品领域,而茶叶精制贮存又归于食品加工,强行结合只会造成标准混乱,体系庞杂。

而在之后,业界从其他兄弟产业中,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示范——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庄园。进而提出可整合行业内的各个生产链条,打造出顶尖的普洱茶庄园。

当然,作为一个复兴不过20余年的产业,普洱茶产业想达到葡萄酒产业的高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有待更新的一点,就是制茶设备的改进与创新。

三、制茶设备所体现的生产力水平高低,是普洱茶产业升级的直观体现。升级后的设备,不仅要符合消费者的茶品安全需求,更要体现智能化和科技化。

当然,设备也要符合普洱茶“半发酵”工艺原理,比如杀青目前就有锅炒、滚筒、蒸汽、热风等形式,其中“蒸汽和热风杀青会造成工艺异变”就备受质疑。

在不损伤普洱茶内质的基础上,未来设备不仅要提高卫生标准,解决手工制茶时“赤膊上阵”“汗手碰茶”等受人诟病的初制难题,做到全程清洁化生产。

在不损伤普洱茶内质的基础上,未来设备还要在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全面超越手工制茶所依靠的肉眼与嗅觉识别。

在这方面,智能设备将对传统的“看茶制茶”进行扬弃,通过风力萎凋、智能杀青和5G网络的传输,精确把控每个关键技术点的时机和火候,大幅提高品质。

机器取代人力,设备淘汰手工,这本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有些茶友之所以会有所抗拒,是因为目前的设备水平较低,整体衔接性目前也无法实现。

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在自动化生产线取代工人作业的时代浪潮之下,茶行业内手工制茶的品质还普遍高于机械制茶,不正说明了茶行业科技水平尤待提升吗?

深加工环节的深化与延伸

普洱茶的深加工水平,是另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细分领域,它指的是通过高新科技手段,对茶叶进行深度工艺处理,使其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茶叶深加工,反映了整个茶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某些深加工产品所体现的跨行业先进技术渗透度,更是衡量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茶叶深加工背后的丰厚商业价值与市场开拓意义,业界不是没研究过,而是走错了方向,在过去,废物回收,二次利用的思维方式深深地束缚了研究者的思维。

茶叶加工时产生了鸡肋般的边角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本着不浪费的原则,便思考能不能创新出一种加工方式,将这些废物转化出可利用的价值。

在这种思维下,高品质的茶叶自然不属于鸡肋,只能从品质较差的茶叶中提取茶粉和浓缩汁,制作茶饮料,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高,属于伪深加工产品。

这样思维一直重复,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其他行业的深加工产品百花齐放的今天,茶行业也没有出现市场接受度较高的深加工产品。

这方面,陆离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豆。很早以前,人民就将大豆挤碎榨油、磨粉做豆腐和豆浆,发酵成腐乳和酱油,用各种方式开发大豆的价值。

科技水平提升后,科学家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了大豆内含的各类物质,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出化妆用的大豆卵磷脂,药用大豆异黄酮,乃至大豆纤维冬被。

与大豆的深加工成就相比,茶行业还差得太远太远,但这并不意味着茶叶中没有意义重大的有益物质,正相反,茶叶中的“黄金”数量远超各位茶友的想象。


就拿近些年最热的“L-EGCG”物质来说,它正来自于茶叶中,属于一种儿茶素,中文学名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正是EGCG家族中的一员。

在国际药学界,EGCG是公认的“茶中黄金”,其功效也从一开始的抗氧化课题研究,一路延伸到了预防重大疾病的可能性上,这正是茶叶深加工的重要案例。

不过有一点要向茶友们说明,未来的茶叶深加工研究,是用现代基础科学的方法,对某一单体物质开展药用机理研究,进而研发出更多茶叶副产品。

这方面能探讨的思路非常多,以后有机会陆离会以专题形式深入介绍,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就提供一种简单易思考的思路——参考维生素C的研发之路。

绿叶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但烹饪方法不当会造成维生素C大量损失,引起摄取不足,造成维生素缺乏症,在实现量产技术后,便出现了很多维生素C片商品。

从这种思路出发,业界可以研发出很多对症下药的茶品,比如以γ-氨基丁酸为主的降压茶;以茶多糖为主的降糖茶;以茶酵母为主的助消化茶等等。

以上这些,还这是茶叶深加工的冰山一角,陆离相信,在未来的食品领域、化妆品领域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我们还能从茶叶中发掘出更多宝藏。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宣传茶叶健康,促进全球茶叶消费,“茶与健康工作小组”在行动

下一页:《全球茶叶贸易网络变革》内容简述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