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禅茶的理解(2)

我对禅茶的理解(2)

3阅读 2019-01-22 02:41 观点

我对禅茶的理解(2)

所谓禅茶,关键是谁来喝,主体最主要,茶不过是一个饮料,每一个人喝茶都有不同的感触,喝者作为主体对茶做出诠释。


但是对于佛教茶文化的研究,恐怕从清规着手的研究还只是个开始。进一步研究的话,尤其这些义理的研究,恐怕只有师父们自己做。外面人去说师父可以想到什么、悟到什么,这好像是完全两个系统的话题。从这两个系统话题来说,似乎师父们的研究更有一点类似于茶人的研究,而不是学者的研究。我的体验是什么?我的体悟是什么?不是说茶人的研究没有意义,一定是学者的研究才有意义,学者的研究有的时候跟做自然科学实验的研究差不多。实验室的研究把环境简单化去做实验,可我是一个人,我每天接触那么多的东西。单独的东西是好的,但是放到我一个人的身上可能是坏的,因为我的环境并没有你的环境那么单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相信科学。


最终有一个总结。黄奎在分析清规研究的现状时指出:

与佛教其它领域(如佛教思想、佛教历史)的研究相比,国内外的清规研究较为薄弱,个中原因虽一言难尽,但可举其大端如下:清规问题枯燥乏味,缺少思辨和情趣;“白衣不谈戒”之说由来已久,常令世俗学者望而却步;清规问题与僧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而大多数学者对古代、现代僧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所知甚少,缺乏感性观察和理性认知;“清规戒律”似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缺乏研究价值;等等。凡此种种,导致清规研究之路行者寥寥,学术建树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中国禅宗清规》,12页)


这个总结并不是针对茶文化的,而是针对佛教的。清规的研究是薄弱的,而思辨性的东西大家研究热情很强。比如“禅茶一味”“吃茶去”,对这些大家研究热情很高,演绎得丰富多彩,怎么说的都有,包括茶是苦的,禅也是苦的,我也不知道禅为什么是苦的?当然我也不懂得茶,我也说不清楚,我不懂的就不说它,“子不语”。所以我最相信的就是小学生。



李继武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

我国目前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义理和历史方面,虽然有关禅宗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但关于禅宗清规制度的研究还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禅宗清规属于“佛教戒律”的范畴,佛教传统上“俗人不得阅戒”的观念对研究者有所影响,另一方面,禅宗清规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专用术语且其内容繁杂琐碎,给文献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等原因导致对其从事研究的人较少,但这种情况与清规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相比,显然有失平衡。虽然如此,近年来还是出现了一些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敕修百丈清规》,254-255页)


不过相对于二人最后对于研究现状评价,今天多少有了一些进展,这或许正是黄奎、李继武等佛教研究者努力的结果。


总的说来,作为禅宗清规制度组成部分的茶汤礼仪的研究与清规研究有着基本相同的特征和原因,清规的研究状况及其分析也可以放在佛教茶汤礼仪上。茶汤礼仪研究远远没有“吃茶去”话头研究那样得到广泛的关注。其决定性的原因就在研究的难度上,也就是“门槛”,因此而维护了这种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保住了茶文化研究的一块“净土”。因此尽管茶汤礼仪的研究还不成熟,其发展前景却值得期待。

 

注:本文根据哲学家茶座第十三讲讲座录音整理,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上一页:武夷岩茶冲泡几次最为合适?

下一页:港仓普洱是如何炼成的?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