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产业大而不强、品牌不响如何破局?

川茶产业大而不强、品牌不响如何破局?

16阅读 2019-07-19 02:21 观点

       川茶产业大而不强、品牌不响如何破局?政协委员建言——

  打造高标准品牌集群
  做优做精川茶大产业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川茶产业做优做强。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也纷纷围绕川茶产业发展履职建言,努力探求川茶振兴发展之路。近日,部分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意见建议。

  图为采茶现场。(川茶集团 供图)

  01、现状:总体上大而不强,市场认可度不高

  “目前,川茶产业总体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响、大而不彰”

  川酒香飘四海、名满天下。与川酒的名气相比,川茶品牌却显得有点“黯然失色”。

  论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川茶贸易繁荣,千年川藏线茶马古道足以印证。

  论茶客,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茶馆之盛,已成景观。而成都茶馆更是久负盛名,素有“茶馆冠天下”之说,闹市之中、公园之畔,皆能见其身影。

  遗憾的是,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根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川茶,由于多种原因却没能走出一条像川酒一样绚烂的发展之路,颇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无奈。

  发展茶产业,四川根基深厚、潜力巨大,没有理由一直“屈居人后”。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川茶发展,谋求做大做强产业,让川茶再现昔日辉煌。2014年初,省政府首次以“一号文件”形式聚焦川茶转型升级,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千亿元川茶产业的目标。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把精制川茶产业列入16个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川茶振兴发展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好机遇。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四川茶企的一致努力,近几年时间里,川茶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前不久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机制办公室印发的《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2018年四川省茶园面积500余万亩,茶叶产量28万余吨,毛茶产值210亿元,全省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三位,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

  这样的成绩着实不俗。但《方案》接下来指出的另一组数据却发人深省——我省70%以上茶叶以原料、初级产品形式外销或被外省企业在产地就地贴牌加工,4000余户茶企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4%,茶叶销售依赖批发、代理或坐等买家上门采购现象长期存在。

  省政协委员、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颜泽文表示,四川是茶业大省,但并非茶业强省。目前,川茶产业总体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响、大而不彰。川茶在全国的影响力与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相比,无论在区域品牌还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对此,邛崃市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曲表示认同。他说,四川茶业品牌多,但确实还没有一个像安溪铁观音那样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小散乱的现状未得到根本转变,许多茶企尚处在粗加工阶段。

  第八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现场。(郝飞 摄)

  02、破局:壮大川茶产业,提升品牌是关键

  “应以推动川茶产业品牌化进程为着力点,倾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川茶共享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将‘品质川茶’打造成‘品牌川茶’,快速提升川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壮大川茶,如何破局?记者在采访各位委员时,大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品牌”。品牌不响,是当下川茶的一个“痛点”。提升品牌,成了委员们一致的声音。

  省政协委员、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龙嘉研说,四川是茶叶产业大省,也是茶叶消费大省,茶叶品质位居全国前列。但目前70%以上的优质川茶是以散茶和原料茶的形式进入市场,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依然很低。基于这样的现状,应以推动川茶产业品牌化进程为着力点,倾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川茶共享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将“品质川茶”打造成“品牌川茶”,快速提升川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四川茶叶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盈利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川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龙嘉研多年在雅安市农口部门工作,对于川茶发展,她一直十分关注。今年省两会期间,她还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议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的“蒙顶山茶”作为全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打造。

  龙嘉研还提到,纵观全川茶产业,有省上倾力打造的“1+4”(天府龙芽+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米仓山茶)区域品牌,也有较为知名的竹叶青、巴山雀舌等企业品牌,但这些品牌每一个单打独斗都尚不足以扛起川茶产业这面大旗,因此应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标准的川茶品牌集群。

  针对省内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强、品牌不响,外省茶企到四川收购原料就地加工贴牌的现象,吴曲建议,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从渠道建设、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清洁化、智能化加工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多方面打造川茶品牌,提升川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省由茶叶大省变为茶叶强省;另一方面,应更好地强化政策引导,从省级层面整合川茶产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或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快速培育精制川茶产业大集团、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做优做精川茶大产业。

  让人欣喜的是,《方案》已为川茶冲刺千亿产业目标绘制出“路线图”,明确将在川茶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布局6个精制川茶加工区,认定300家精制川茶清洁化加工示范企业,并形成以宜宾川茶集团、峨眉山竹叶青、广元米仓山、雅安蒙顶山茶业、川红等5个销售收入10亿元至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为引领,邛崃花秋、四川早白尖、巴山雀舌等20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方案》还提出,争取到2022年,重点打造省级区域品牌1个、市级区域品牌4个,力争重点茶区各打造1个地域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这对改善以销售原料茶、散茶为主的局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四川茶业未来可期。”龙嘉研在谈及《方案》时如此评价。

  成都市大慈寺茶馆一隅。(记者 黄科夫 摄)

  03、保障:打响川茶品牌,质量兴茶是保障

  “培育精制川茶产业,要增强质量优先、品质至上的意识,做好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不发生茶叶质量安全事件,把川茶产品打造成安全产品、良心产品、放心产品”

  打响川茶品牌,质量兴茶是保障。培育精制川茶产业必须走质量兴茶之路。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川茶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逐步推广,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茶叶质量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质量安全就是生命线。在6月举行的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工作推进专题会上,10个茶企负责人代表受邀参会并作交流发言,不少代表都提及茶叶质量与安全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培育精制川茶产业,要增强质量优先、品质至上的意识,做好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不发生茶叶质量安全事件,把川茶产品打造成安全产品、良心产品、放心产品。

  “随着劳动力日趋紧张,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日益加大,如何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优质放心茶,已成为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的重要目标。”受邀参会的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唐先洪说,前些年省内发展茶业品种较为繁杂,部分地区因片面追求产量种植了一些品质较差的品种,对川茶品质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在种植模式上,部分茶区推广茶果间作,而茶树用药与果树差异较大,不恰当的茶果间作,难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在品种选用和种植栽培模式上对茶农予以适当引导。

  高县政协委员、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岗也是受邀参会的10个茶企代表之一。他在发言中说,当前茶叶市场鱼龙混杂,在售的一些茶产品存在监测质量不达标、卫生不规范等问题,要加大对茶叶市场的监管检查力度,把产品质量达到“国标”作为川茶的最低要求。同时,他还建议加强源头监管,特别是要杜绝茶园使用违禁农药,控制好食品安全第一风险点。

  通江县政协委员、四川省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振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要建立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追溯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

  实现质量兴茶,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做好营销至关重要。在吴曲看来,川茶对外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与川茶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差有着直接关系。

  吴曲说,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川茶发展提速,但一些企业家意识和能力还未能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变化,小富即安思想突出,抱团发展意识差,闯市场水平亟待提升。建议充分发挥四川省精制川茶产业联盟纽带作用,以此深化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提高川茶企业抱团闯市场、抗风险、增效益的能力。同时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万企出国门”等平台,推广宣传品牌川茶,讲好川茶故事,以文化提升川茶的核心竞争力,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打响川茶品牌。

  记者 黄科夫

  —相关阅读—
  政 协 实 践
  深化茶旅融合
  提升邛茶知名度

  邛崃“文君茶”茶园一隅。(图据网络)

  作为茶马古道西出成都第一站,邛崃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茶产业基础,是川西名优绿茶的主要产区,享有“万担茶乡”“中国黑茶之源”等美誉。

  近年来,邛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今年年初,邛崃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将“邛茶产业发展现状”定为工作重点,并将“邛茶产业园建设”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邛崃市政协组织相关界别委员,多次前往夹关、临济、平落、卧龙、宝林等乡镇,实地调研邛茶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5月14日,邛崃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委员开展邛茶产业发展沙龙活动。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现场通报了邛崃市现代茶产业示范园建设情况,并指出了邛茶发展中存在的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不够、产业人才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茶产业文旅融合不充分等三大短板。委员们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积极“把脉开方”,提出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定位品牌和价格、加大文旅产业互动等20余条意见建议。

  邛崃市政协委员莫胜明长期关注邛茶产业发展。今年年初,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邛崃黑茶品牌建设的建议》提案,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邛崃黑茶知名度。“邛崃黑茶于201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是我市近年来推进茶产业差异化发展重点推广的茶叶产品。但因邛崃黑茶推向市场的时间较短,品牌宣传推广的方式单一,目前邛崃黑茶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等都有待提升。”莫胜明希望进一步完善邛崃黑茶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宣传策划,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

  邛崃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杨跃红表示,7月底至8月初,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将再次组织委员调研邛茶产业发展,进一步收集意见建议,于9月完成相关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为邛茶产业发展贡献政协力量。邛崃市政协副主席王萍表示,市政协将把助推邛茶产业发展作为今后重点工作,在各方努力配合下推动邛茶走出四川,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邛茶品牌。

  杜敏杰 记者 张诗若

  延伸产业链
  增强茶产业综合实力

  泸州市纳溪特早茶梅岭茶叶公园。(图据网络)

  今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泸州市纳溪特早茶梅岭茶叶公园入选“2019中国美丽茶园”。“完善茶叶基地配套设施,把农业、林业资源整合利用起来,是一个很好的乡村旅游卖点。”泸州市纳溪区政协委员、四川凤岭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世庆认为,在众多茶乡的比拼中,纳溪区要抓住特早茶这一关键。

  四川凤岭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2014年由区政协牵线搭桥引进来的一家茶企。近年来,该公司在护国镇打造良种茶树繁育基地150亩,建成200亩名优茶示范园,种植特早茶2000亩。在当地茶企带动下,护国镇的茶农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加快茶产业发展。尤其是特早茶上市时间较其他地区的茶叶要早,这样的市场优势让茶农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纳溪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区政协高度关注这项工作。在每年的视察调研、提案中,都有助推茶产业发展的内容。“招大商、壮集群,尽快打造龙头企业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区政协在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纳溪招引茶企。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纳溪区共有标准茶园30。5万亩,创建了6个基地镇、56个基地村,茶叶年产量达到1。8万吨。纳溪区也被誉为“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委员们看到了茶园基地的巨大潜力。在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胡正云、李爱民等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了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的建议。针对提案建议,去年以来,纳溪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相关部门,加强茶园基地和茶庄、茶区农家乐的配套建设,推动茶企与旅游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茶艺表演、采制茶比赛等茶文化活动。

  因为主要生产特早茶,以往清明之后纳溪区许多茶企就要闭门“谢客”,茶农也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这样一来,茶旅融合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近年来,包括四川凤岭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茶企都纷纷引入大宗茶生产线,茶农每年从年初要忙到十月。游客有看头,茶农也有盼头。周世庆算了一笔账,加上夏秋两季,每亩茶年产值可增收1500元以上。

  “茶产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与其他知名产茶区相比,纳溪还有一定差距。”纳溪区政协主席朱太成表示,只有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延伸茶产业链,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茶产业综合实力。

  记者 刘奕锋

     委员

     访谈

  扶持龙头企业
  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访省政协委员、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颜泽文

  记者:作为四川知名茶企“掌门人”,面对川茶“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破局?

  颜泽文:四川是我国的茶叶大省,但与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茶企发展起步较晚,产茶区域较为分散,因过去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导致茶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缺乏大品牌支撑。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势头很足。

  当前,川茶产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的攻关期,我个人认为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破解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一是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快速培育大集团、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更好地增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二是要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科学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及繁育推广,扎实推进基地生态化、加工规模化、产业集聚化,加快推动川茶品质革命和效益提升;三是要聚力打造川茶大区域品牌,鼓励支持更多企业参与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记者:前不久,我省出台《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方案》,为川茶冲刺千亿产业目标绘制了“路线图”,您对此怎么看?

  颜泽文:精制川茶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产业之一,《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方案》的出台,为精制川茶产业从市场主体、品牌打造、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绘制了科学的“路线图”,集中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精制川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2019年6月,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主持召开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工作推进专题会议,我作为川茶企业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深切感受到了该方案对精制川茶产业冲刺千亿元产业目标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该方案对推动川茶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就我们川茶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保持发展定力,切实增强信心和决心,深化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把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好。另一方面也期待省委、省政府结合茶叶基地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的现状,从渠道建设、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收储资金和流动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茶企更大支持,推动四川早日实现建成千亿元川茶产业的宏伟目标。

  本报记者 黄科夫

  提案

       点读

  加强市场监管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提案名称:《关于加快四川黄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案人:毛凯 (省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

  提案缘由——

  四川是黄茶的重要产区,着名产品为蒙顶黄芽和雅安黄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饮用黄茶,黄茶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较,尽管我省黄茶具有文化悠久、品牌久远和品质优良等优势,但仍然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生产企业不多、品质不能保障、市场占有率偏低等问题。

  提案建议——

  一、做好黄茶制作工艺的挖掘传承

  蒙顶黄芽栽培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时的贡品。应加大对茶叶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弄清蒙顶黄芽的功能特点,挖掘传统制作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黄茶制作清洁化和自动化水平,切实做好蒙顶黄芽制作工艺精髓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提高蒙顶黄芽在全国黄茶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加强黄茶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

  随着黄茶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开始生产黄茶。从市场抽样调研的情况看,高品质的黄茶样本并不多,大多数样本属于似是而非产品,即介于黄茶与绿茶之间。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黄茶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我省黄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黄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纵观新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市场对不同产品都有一个需求激增的阶段,即绿茶—青茶—黑茶—白茶—红茶,预计下一阶段将会迎来黄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在过去几个茶叶发展阶段中,四川茶产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茶农收入显着提高。但也存在不足,即川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在全国茶叶十大名茶评比中占比较少,在全国大学茶叶学教材中的分量也在降低。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黄茶产品研制,加强社会宣传,支持黄茶学术活动开展,扶持黄茶生产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渠道抢占全国市场,进一步提高川茶的话语权。

(来源:四川政协报)

上一页:下关沱茶2017年子珍圆茶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