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是对“边茶”的另一种称呼,但同时这两种名称又有不同的内涵,它们各自体现了边茶技术和历史文化的变迁内容。本文将从藏茶名称的变化、藏茶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功能意义以及伴随着藏茶文化研究内容的变化,试图梳理出目前藏茶文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并探索藏茶文化发展和研究的一此新趋势。
茶”字与四川有密切的关系,顾炎武考证“自秦人取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进入藏区和四川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关于茶叶何时传入藏区的年代至今仍有争论,早从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开始,大约在公元632年,主要依据陆羽《茶经》中记载了茶的名称为“其名一日茶,二日梗,三日蔽,四日茗,五日奔””,而藏文中茶的发音正好与“惯”的发音一一样,说明有可能茶在那个时候已经传入了藏区,根据藏王赤都松时期,比如《红史》当中记载“赤都在位期间,吐蕃有大量的茶叶、器乐.....”当然大多数人接受《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的时期,唐贞观十五年(641),“茶亦自文成公主人藏土也”,“但可以明确茶在唐初期已经传人藏区,只是来在当时属于极其珍费的奢修品,仪限F吐着上层贵族交用,但工北林中物市越流有了家呼已经大重的进人酸区、井且和超区人们的社会文化政治经路生活宽馆地联系在一起。
一、边茶与藏茶
松费干布时期,吐着建立了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并与之后赤松微费,赤相德赞(三人起被称为“粗孙王”)-起共同推进了藏传佛教的发展,与盾朝各方面的交流亦是自然事情,饮茶习俗也随上层贵族和僧侣阶层向社会广为流传和扩散,最终形成“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的日常生活习俗。并随着藏茶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伴随的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唐朝出台“榷茶制”开始官办官营,南宋时期专设“茶马官”管理以茶易马之事,最终茶成为“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史.茶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明朝称“帝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由此判断明朝有了专门针对销边的“乌茶”,到清朝尤其对川茶以销售地明确划分,“清顺治十八年(1662),恢复茶叶官营,实行引岸制度。将四川商品茶叶分为边引(销藏区茶叶)、土引(销土司地区茶叶)、腹引(销内地茶叶)三种”8,此时明确形成了专门特性和销售地的边茶。而对于以“边茶”形成讨论和研究的热潮,出现在清晚期和民国以后,因为英国的经济侵入,印茶销藏,四川边茶危机,四川总督的赵尔丰为革新边茶积极筹设“边茶股份有限公司”,而学界对于边茶的研究与边政学的研究兴起热潮,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些重要刊物,如《边政公论》《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讨论历代茶政茶法、边茶边政的关系、边茶贸易等。
1.关于边茶的定义
自清以来,四川的茶叶按照销售地出现了专门的“边引”,这里的“边引”茶就是专门销往边地之茶。“而边引又分为三道:经打箭炉销往康、卫藏地区者,谓之南路边引,乾嘉之际每年行引53004张;经松潘销往川北草原、甘青藏区者谓之西路边引,乾嘉之际每年行引19023张;邛州所产茶谓之邛州边引,主要销往四川各土司地方。”随着引岸制在清朝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将茶引和销售口岸结合起来,管理愈加严密。在乾隆年间(1736--1795),朝廷正式将输藏川茶定名为“边茶”。本人认为,“边茶”一词广为流传应该从晚清开始,各类边茶公司的成立,各种“以茶治边”策略的讨论和研究。比如《西康综览》中记载“前清各帮商人曾组织边茶公司,于宣统年成立,将所有散号-律停业,改良制法,革除积弊,一时勃兴,局面焕然。并拟举办商业学校及康藏商团等事”。民国时期川康两省茶园分布甚广,当时按茶叶的品种和传统流向分为“西路茶”“北路茶”“南路边茶”“下河茶”与
东路茶”等五路茶,其中“西路茶”以灌县为中心;“北路茶”以平武为中心:“南路边茶”以雅安为中心;下河茶”以峨眉、夹江、马边为主,“东路茶”以万源、城口为中心。12但后来边茶贸易难抵印茶冲击,加上茶叶制度混乱,“以茶治边”的政策也随之走向尽头,新中国成立后,边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边茶”向“藏茶”的转变
有学者认为因为边茶的主要销售区域是藏区,又是藏区人民不可缺少的必需生活用品,故又名“藏茶”。陈书谦先生认为,“藏茶”的称呼源于1908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和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在雅安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但最终筹备结束后正式成立的是“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仍以“边茶”称呼为主,仍然包含着“边茶治边”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主改革、民族身份的识别,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大力推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解决人民的温饱和生活必需,成为几大重大任务,其中包括满足以藏区为主的茶叶需求。为藏区生产和运送茶叶的性质从根本略论藏茶身份的转变及藏茶文化发展趋势外此上发生了变化,从政策治理转向经济与生活的改善,“边茶”“边"的意义逐斯消解,正如中国台湾“蒙藏委员会”出版的《雅州边茶与西藏)所音:“稚州边茶今日仍为西藏用茶主要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西藏在单国家中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中央不能也不再以茶....西藏因茶源可靠而安定繁荣,昔日以茶制番安辑边疆者,今者互为依存各取所需。
随着边茶之内涵的变化由政治向经济向文化的转变,引起了称呼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各类边茶的厂商由国家计划、指导生产,并指定边茶的生产厂商,比如天全茶厂,生产“民族团结牌”金尖边茶。而“藏茶”称呼广泛使用,本人认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族地区旅游的兴起、90年代“茶马古道”的提出以及2008年“南路边茶”人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事件后,人们对藏地更加熟悉和更加亲近,以“藏”开头的各种称呼成为一种民族符号逐渐普及和得到认同,“藏茶”也是其中之代表着汉藏友谊的符号。到21世纪后文化产业的崛起,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开拓出了新天地,文化型的藏茶正在谱写出新的篇章。
3.新型藏茶的界定
雅安作为藏茶生产的重要基地,藏茶的界定自然成为雅安的责任和义务。雅安藏茶生产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和相关的研究专家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藏茶的界定。藏茶是运用传统制作工艺(边茶工艺)原理研制开发的新型藏茶产品,不仅继承传统藏茶特有的口感、风味、功效和内涵成分,而且在品种、包装、饮用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藏茶内销”“各族共饮”的产销思路,推动产品革新和营销理念的转变。
看似是一个称呼的变化过程,其实这个文字符号及其内涵和象征意义却体现了茶叶产销两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国家的边疆政策变迁,民族关系的变迁,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风俗文化的变迁,而且将继续书写茶与茶相关的人与文化的社会历史变迁。
二、多维视角中的藏茶研究
历史上对于边茶的研究,关注点多集中在“边”上,尤其以“治边”策略、制度等为重点,而对于边茶与其生产社会、消费社会的关系,以及饮茶之边民和产茶之茶农的生产生活鲜有研究。建国以后关于边茶的研究视野越来越广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维度和整体观进行了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经济发展高度重视,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贸易会议上,就确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公私兼顾,公平合理”的价格政策。1962年的第五次全国民族贸易工作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八五”以来,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行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新的“民贸三项照顾政策”。1997年国家民委发出的《关于印发1997年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修订)的通知》中确定了民族特需用品的名录。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边销茶生产供应实行定点政策,确定了16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以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改革开放前的边茶主要作为团结茶、民生茶、民族茶发展,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国家计划有序发展,并作为实现各民族团结、平等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顾历史,并比较现状,对边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经济价值的研究较多。一种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从20世纪90年代“茶马古道”研究开始,茶的世界便变得丰富多元,茶马古道的历史溯源、茶马古道的内涵、茶马古道上的各种文化考察、茶马古道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尤其2008年云南普洱茶和四川南路边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进一一步凸显了边茶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茶马古道让边茶的历史和现实再一次的穿越,边茶世界又次的鲜活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一段时期,边茶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文化旅游价值成为研究和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云南提出“茶马古道"是边茶世界的--件大事,现在四川“藏茶”的崛起又是一件喜事。前文已经粗略梳理了“边茶”与“藏茶”的转变过程。“藏茶”之“藏”字已经是一种民族文化之意义符号,虽然民国初期已经提出这个称呼,但那完全是“边茶”之代名词。现在“藏茶”-方面是黑茶的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其他黑茶,无论是其工艺和文化方面都具有其地方性,浓缩了历史上中国边地文化、康地文化以及川藏古道文化,包含了“藏茶”的现实内涵技术、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所以对于“藏茶”的研究除了与其历史相关的“边茶”研究外,从2005年开始,四川雅安作为南路边茶产地,真正意义上对“藏茶”进行考察研究、界定说明,为藏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从2005年开始,对藏茶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更加开放,从藏茶的产业经济、文化研究、风俗礼仪、日常生活、社会空间、公共空间、文化传播甚至影视记录等领域进行研究,通过“藏茶”把生产、消费、经营的人和社会,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和民族关系等都纳人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和社会进程中。
三、探索藏茶发展的新趋势
藏茶产业发展正在生成一种新藏茶文化,如同藏茶是在传统的边茶工艺基础上的创新一样。藏茶文化首先开阔了“边茶”的视野,更具有包容性、前瞻性和国际性。
藏茶的发展已经转型升级,不仅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在现代市场体系和社会需求中,
形成文化产业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以前是经济附带文化,现在更要以文化引领经济。从“边茶”到“藏茶”的发展历史,已经体现出其中文化的博大,如何让历史积累的文化资源体现出它的现实价值,是末来藏茶在产业化道路上的文化力量。
“藏茶”与“边茶”的称呼作比较,前者的民族文化符号更加明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藏茶的发展必然和藏地文化关联一起,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已经广泛被接受,所以在未来藏茶的发展中,应该积极关注藏茶必然保护的各种文化的积极方面,并保护利用,发扬光大。这是生产、消费以及流通共创的文化体系,更有“民族共饮”的新观念,让藏茶带着康地与藏地的文化走向世界,带着中国民族文化理念走出国门。
中国茶人们经常感叹“中国7万家茶企比不上一家‘立顿’。在藏茶未来发展中应该反思这种比较,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规划应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品牌化的理念,并且是践行在路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整体的发展理念,宽容开放的发展胸然,对市场、生产、消费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认真研究分析,知已知彼,创立品牌,搭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向国际市场。
来源于:古老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