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百位科技特派员助力茶产业

武夷山百位科技特派员助力茶产业

7阅读 2022-09-30 09:00 行业

武夷之秋,青山如黛,碧水如练,大地一片苍翠枫红!

国庆前夕,在武夷山兴田镇南岸村,但见此间“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壁梯岸有草,茶园内沟外埂”,茶山生态优良。

武夷山生态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武夷岩茶”连续五年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二名。杨鸿摄

驻南岸村的科技特派员范文兴表示,这几年,南岸村每年实施茶山套种紫云英、油菜花等绿肥作物1300多亩,实施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园面积3000多亩,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病虫害茶园面积500多亩,全村积极探索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生态效益非常明显。

据了解,南岸村现有茶山1.1万亩,茶企108家,年产精制茶300万斤,全村人口2080人,茶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村民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此。

范文兴还表示,今后还要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绿肥轮作”、茶园套种树木等生态茶园管理模式,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园。推广“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螨治虫”“以螨带菌治虫”等多种防治方法,在茶园间套种大豆、油菜等绿肥作物,构建树-草-水立体生态系统,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

变化不仅仅在南岸村,走进星村镇黄村村、红星村、曹墩村,武夷街道天心村、樟树村、吴齐村,兴田镇仙店村等,人们都能强烈感受到科特派工作给这里注入生态文明理念,带来茶产业的巨大变化。

武夷山因茶致富、因茶闻名,茶产业是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1999年2月,武夷山市首批22名科技特派员开始直接服务“三农”,其中一半活跃在茶产业领域。目前全市涉茶领域活跃着近百位科技特派员,这其中包括陈宗懋院士团队、廖红教授团队、孙威江教授团队。他们常年活跃在茶产业各环节,融合一二三产业,向茶企茶农普及种生态茶的新技术,以及新品种、新设备,茶叶加工制作的技艺培训。他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乡村,进茶园,把论文写在武夷大地上。

普及生态茶园种植理念、教授传统的制茶技艺、推广新技术新设备……作为一名老科技特派员,55岁的刘国英格外忙碌。

“我们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就是为了帮助茶农茶企提高茶叶品质。”刘国英说。

刘国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他的做茶手艺在中国“茶乡”武夷山远近闻名。他还有另外一个坚持了20多年的身份——科技特派员。他深入茶山,潜心研究茶树的栽培与生态技术管理,同时扎根茶厂,改良武夷岩茶加工工艺。

刘国英多年坚持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茶农上万人次。他把武夷岩茶生产加工技术和经验编写成教材,免费分发给农户和茶企。被茶农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科学家”。

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的“武夷山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到武夷山开展优质高效生态茶园试验,在燕子窠套种大豆和油菜花,通过大豆根瘤固氮以及油菜花作为绿肥就地掩埋改良土壤。燕子窠生态茶园2000多亩,通过突出生态种植,科技赋能,形成“有机肥+绿肥”种植模式,实施“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做到不用化肥农药,在提高茶叶品质的同时,优化茶园及周边水质、空气等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提升固碳能力,最大限度保留茶园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武夷山多处生态茶园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杨鸿摄

经过长期调研,廖红团队发现,常年种植茶树对土壤养分消耗过度,容易造成茶园土壤退化。为此,廖红团队提出了以茶豆、茶菜套种提高茶叶产量和减少病虫害为特色的生态茶园建设方案。

在廖红团队指导下,茶农杨文春尝试在自家茶园里套种大豆、油菜。“试种结果让人惊喜,不仅茶叶的产量、品质有所提升,价格也比之前高近30%。”他说。

2019年,杨文春联合周边50多户茶农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广生态茶园的种植模式。

后来,这一套种技术在武夷山“遍地开花”。截至2021年底,武夷山已建成8.4万亩生态茶园,全市11601户茶农每家年均减少化肥使用量6吨。

廖红团队的《改良茶园土壤用大豆种植规范》成果论文还获省市场监管局批准,成为生态茶园建设又一新福建省地方标准。

游玉琼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就致力于打造自家的燕子窠生态茶园。她认为,武夷山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茶必须是远离化肥农药的生态茶。作为国家农业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茶企,她一直在生态茶园的建设与管控,茶树下套种“相护相生”的农作物上寻找“绿色密码”。

在茶树丛中套种花生、紫云英解决磷钾肥力后,如何解决茶山土壤的氮肥所需,近年来,她依托陈忠懋院士、廖红教授等科特派团队的科研力量,开始套种优质大豆。茶和大豆共生共赢,既提高了大豆的结荚率,大豆根系产生的根瘤菌又通过固氮作用来增加土壤氮肥营养,更让人称奇的是原先爱啃茶树叶片的金龟子、小绿叶蚕、蚜虫等都“迁徙”到大豆叶子上来了,大豆叶子更“美味”。

游玉琼在生态茶园里构筑起一条“生态链”,她的茶园山顶戴“帽”,山脚穿“裙”,四周种植大量的结荚结籽树木,为的就是引来大量鸟儿,好捉虫觅食。茶园道路一般不打水泥,好让昆虫“行走”。她说,防虫防害并不是要斩尽杀绝,虫害自有天敌,鸟禽有虫食,生物链就延伸。福建省农林大学在这里做实验,检测到这里益虫已经从前些年的5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近300种。

守护的是绿色,收获的是红利。游玉琼已从绿色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她的茶园土壤中的PH值和氮磷钾含量显著提升,茶叶中具有抗氧化作用的EGCG和儿茶素均二位数增加,茶树壮硕,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均显著提高。

“用生态理念去种茶,生态成本的投入和回报是明摆着的。我们武夷山许多茶企走生态制茶路子,茶因为生态、环保、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市场更好了。”游玉琼如是说。

如今,燕子窠生态茶园已是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点、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也成为了武夷山著名热点景区。

此外,浙江大学教授屠幼英发起的“浙江大学茶叶深加工团队”、江南大学教授张娟发起的“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服务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江和源发起的“中国茶叶所南平市茶科技服务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威江发起的“武夷星茶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团队,都曾先后作为科技特派员支持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

去年以来,武夷山市按“初级生态茶园、中级生态茶园、高级生态茶园”标准,分级分类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高级生态茶园全市全覆盖。武夷山市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叶质量、增强茶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茶产业的产业升级,锻造乡村振兴“主引擎”。

近年来,武夷山市持续深化科特派制度,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形成完善科特派管理体系,每年列支500万元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特别是2021年3月,市里出台了《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全市科特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采取机关“派”、高校“引”、基层“培”等方式,把科特派选派建立在乡村振兴产业链上,选准真正具备专业职称、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时期科特派队伍,增加技术的源头供给,突破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用科技力量助力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其中茶产业领域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武夷山市科特派工作注重与时俱进,在巩固传统科特派队伍的基础上,深化科特派工作创新模式“科特派+”,经历了传统科特派、科特派+党建、科特派+网信、科特派+金融、科特派+生态五次迭代。不断创新、发展、提升,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推动了茶产业发展,全市都能感受到科技特派员的蓬勃力量。

在各级科技特派员的无私奉献下,武夷山市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聚焦文化赋魂、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茶科技特派员走进基层,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为茶企、茶农带去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

与20多年前相比,武夷山市茶产业早已化茧成蝶,凤凰涅槃,如今全市有14.8万亩茶园,其中生态茶园8.4万亩,涉茶人员12万,茶农11601户,茶叶类公共品牌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注册茶企业5100余家,培育规模以上茶企40家,涉茶电商企业1700余家,主要茶包装、茶物流、茶机械、茶食品企业160家。2021年全市茶产业产值120.08亿元,干毛茶产量2.36万吨,产值22.85亿元,茶产业税收1.1亿元。茶产业已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杨鸿 蔡锦生)

来源:中国经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贺州市茶叶企业机械采茶推广现场会在昭平县召开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毛茶价格下跌为哪般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