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南雨林大叶茶成为助农富农的“金叶子”

让海南雨林大叶茶成为助农富农的“金叶子”

1阅读 2023-12-15 02:09 行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11日在海南五指山毛纳村考察时“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我省茶产业全产业链的决策部署,在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海南茶产业品种选育技术有待提升;产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营销渠道单一;人工成本高,从业人员紧缺等问题,建议围绕种植端、加工端、品牌端、市场端、科技端攻坚海南大叶茶产业火而不旺的难题,加快海南茶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促进“产业兴,百姓富”,让海南大叶茶成为助农富农的“金叶子”。

一、海南茶产业发展状况

(一)发展历程

海南茶叶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明朝年间即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记载。海南茶叶大力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9年,国家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最早建立了通什、白马岭、岭头三个国营茶场,利用本地野生大叶种和从云南引进的大叶良种来繁殖。1988年海南省掀起了种茶高潮,1993年全省拥有大小茶厂50多个,其中国营农垦种茶农场就有45个,茶园面积达12万亩,年产干茶8000多吨,是海南省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1994年后,海南茶产业受外贸体制改革及国际市场茶叶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红碎茶出口受阻,市场急剧萎缩,海南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急剧下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后,受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化影响,海南红碎茶出口受阻,海南茶叶生产加工和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到201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减至约1万亩。

此后,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老一辈茶厂职工坚守初心的奋斗,逐渐将海南茶产业慢慢恢复。至2022年底,我省茶叶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800吨,产值达2亿。省内种植面积较大,品牌较响的茶企是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垦茶业集团已连续四年跻身“中国茶叶百强企业”行列,白沙茶业公司入选“中国茶业新锐十强企业”。

(二)产业优势

1.独有种质资源。1959年,由广东省外贸局开发海南岛茶叶勘察小组完成的《海南岛茶叶勘察报告》指出,海南大叶种品质优异,经试制成茶可与世界上著名的印度红茶、锡兰红茶媲美。2023年,由海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完成《五指山大叶种茶基因测序结果报告》正式发布,宣布海南大叶茶是独立于全球其他地区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的新茶种,海南大叶茶与其他茶的次生代谢产物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海南大叶茶的特殊风味品质的物质基础。

海南大叶种茶树芽叶茶多酚含量约25%,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国际茶叶科学界对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评判标准,生产出来的茶叶香气高扬浓郁,回甘持久,汤色明亮。

2.生态优势。海南地域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无虫害,无污染的天然生态环境。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多在300-800米间,为低山丘陵区,坡度一般在10-20度,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生长,且土壤中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

3.早春茶及产量双优势。海南茶园地处北纬18度云雾氧吧,是我国最南端的茶区,是全国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区,具备“采摘最早,收茶最晚”双优势。海南早春茶比内地产茶区提早上市3个月左右,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每年有10个月的采摘期,亩产茶青千斤,高于内地茶区亩产量一倍有余。“冬茶”“早春茶”特色明显,季节比较优势突出。

(三)产业薄弱环节

1.茶园未有序更替,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据调查统计,省内部分基地的茶园种植年限已有30~50年,建园基础差,交通不便,建设标准低,茶树品种差异不大,良种化程度低,茶园现已进入低产衰老期,茶园未得到有序更替,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建设及有机茶、标准茶园推广滞后,无法满足加工高档茶的优质原料需求,高附加值的名优茶比重过小。

2.科技手段及资金受限,新品种选育技术有待提升。目前,我省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白沙、五指山、琼中等市县,茶叶种植品种有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毛蟹、奇兰、本山、祁门、水仙等30多个品种。2022年,中国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海南农科院及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等单位对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与收集,受限于科学研究技术手段和资金来源,对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水平不高。

3.产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高企。海南茶园基地大部分处于一定海拔的坡地,因基础设施薄弱,园内交通道路窄破,机械入园难度高,采摘机械化程度不高,适应茶园管理的机械较少。人工智能、遥感测绘等新兴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到茶叶生产、加工、储运等领域。茶叶生产自动化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未能形成一条龙加工,劳动效率低,且海南茶产业人工成本较高,茶青价格为15~160元/kg,是全国茶青价格的1.5~10倍,茶企成本压力大。

4.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目前,相较国内其他茶叶大省,我省只有“五指山红茶”“白沙绿茶”“白马骏红”等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或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品牌。海南茶叶公共品牌“海南雨林大叶茶”品牌形象塑造正处于起步的阶段,要在全国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仍需要投入大额资金和时间成本。省内茶叶销售仍以岛内传统渠道代理商为主,茶叶服务不完善,没有茶叶综合交易市场,“互联网+”茶叶发展起步晚,茶文化推广和旅游项目单一,海南茶叶产品包装、推介、销售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传统交易方式。海南春茶在京沪等地高端会所供不应求,但产量销量在全国占比小。

5.从业人员紧缺。茶叶采摘主要依靠人工,伴随着农村空心化,劳动力不断减少及老龄化,人工成本持续攀升且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包装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茶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不足,技术研发、营销等专业人员紧缺。

二、海南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立足于“海南茶产业”的振兴,按照“科学种植,提质加工,打响品牌,拓展市场,延伸产业”的发展理念,着重以产业链闭合模式的种植端、加工端、品牌端、市场端、科技端五大环节为抓手,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打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市场、服务环境,加快推进海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种植端

1.调优海南大叶茶结构。加强茶树资源保护与繁育。海南大叶茶种资源丰富,拥有几十个品种资源,为充分发挥海南大叶茶种资源优势,建议深入开展茶树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全省茶树资源分布情况,特别是我省特有的海南大叶种茶树野生种质资源,从中选优3-5个海南大叶茶种打造群体种,储备2-3个优良茶种,在五指山、白沙或琼中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1-2个;茶树良种种苗繁育基地1个,年产量100万株以上,由政府统一采购良种茶苗,免费发放给茶农、茶叶合作社及茶企,全力推广海南大叶茶种良种。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良种种苗繁育补贴制度。将通过审定、认定的茶树良种纳入良种繁育补贴名录,对持有茶树良种证、且开展良种种苗规模化繁育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营性主体进行奖励性补贴。

2.加强茶园建设和绿色发展,打造标准化示范茶园。一是新建高质量大叶种示范茶园。在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区域,结合政府的指导扶持,新建标准化集中连片大叶茶示范茶园250-500亩,全部种植大叶种,充分发挥其华夏第一早春茶、产量高、品质优以及茶多酚、茶黄素等内容物远高于内地茶种的优势,打造高质量大叶茶种植示范园。二是打造高产优质标准化示范茶园。着重提升现有茶园管理水平,规范除草、灌溉、施肥、采摘、修剪等管理过程,绿色防控,以打造产业生态化标志性工程为目标;提高有机认证力度,提高产品价值,并逐步扩大有机茶园建设规模,实现全域有机茶园建设;建设生态系统稳定、产量持续稳定、产品安全优势的生态茶园,以海南大叶群体茶种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物种,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茶树生长规律,因地制宜地在园区内合理配置不同物种,合理施肥,科学管控;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打造现代智慧农业茶园,建设“5G+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加装环境信息采集监测、生产环境智能控制、视频采集与远程监控等系统,对园区内气象环境、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茶园的精准监测、智能管理和智能决策。三是更新改造原有低效茶园,推广海南大叶茶种良种。目前海南现有茶园大多为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外来茶种,不利于海南大叶茶种产品质量控制和区域品牌打造,建议对海南现有外地茶种茶园进行逐步改造,同时对缺株断行等茶园进行更新补种。结合茶园种植管理要求需进行3年茶园抚管,建议给予以茶企及其他经营性主体支持补贴,进一步提高茶园良种化程度和名优茶比重,打造不同于内地茶叶的“海南雨林大叶茶”概念资源基础。

(二)加工端

1.建设现代精深加工产品技术集成生态科技园,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升级改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投资引进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生产线,创新茶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实现大规模、大批量、多品类生产加工,提高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协作化水平。

2.建设海南茶叶公共仓,严控产品质量可追溯。由政府政策扶持,一是建设茶叶保鲜仓库,配套控温控湿系统等设备,提高茶产品的储藏、保鲜、运输能力。仓库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实现高效率仓储管理。二是建设海南茶标准“公共仓”,严格按照进仓检验、出仓检验、全程智能化监控、每年抽样检测等程序,做到环境可控、年份可控、质量可控和产品追溯可控,实现科学规范信息化仓储。

(三)品牌端

1.做好“海南雨林大叶茶”品牌顶层规划。省政府统一打造“海南雨林大叶茶”这一具有标识性的国家森林公园健康生态区域品牌,以战略高度对“海南雨林大叶茶”省级公共品牌进行顶层规划与管理,实施“海南雨林大叶茶”“母子”品牌战略,按照“省公共品牌+企业商标”的模式,如海南雨林大叶茶+“白沙”、海南雨林大叶茶+“白马骏红”、海南雨林大叶茶+“五指山红茶”集中打造传播品牌,形成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良好互动。

2.挖掘“海南雨林大叶茶”品牌优势。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委托专业品牌管理公司,依托科研单位相关数据支撑,全面梳理“海南雨林大叶茶”的区位优势、品质优势等,对“海南雨林大叶茶”进行品牌梳理定位、品牌传播等品牌建设塑造,为海南茶叶走向全国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品牌背书。

3.加大“海南雨林大叶茶”品牌传播力度。在传播策略上采取专业形象、公益活动、市场推广三步走:一是由省、市/县各级政府协调岛内机场、动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户外媒体和报刊、电视、广播等平台资源,大力宣传“海南雨林大叶茶”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在岛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每年在海南举办1-2次大型的全国性茶事、公益、赛事等活动,提升“海南雨林大叶茶”在全国专业领域、大众视野的曝光率;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长期不断输出品牌文化,将公共品牌形象与海南茶企文化交融宣传,配合阶段性推广主题,以达到逐步丰满、全面体现品牌形象和价值的目的。四是省政府相关部门在积极打造公共品牌的同时,开展相关活动保护好海南茶品牌,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4.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坚持“品质擦亮品牌,品牌引领营销”战略,围绕种植加工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生产、监督检测和质量追溯等环节的健全茶叶标准体系,规范生产过程,提升茶叶精制能力。鼓励优质茶企、合作社向国家有关机关申报“两品一标”认证,对通过认证的经营主体予以认证费用全额补贴,打造茶产品质量优、品牌信誉好、市场认可度高的茶叶绿色品牌。

(四)市场端

1.坚持“走出去”营销战略。由政府牵头与支持,以全国性公开招商方式引进2-3家茶叶品牌打造和销售方面的优质企业与海南本土龙头企业共同搭建“海南雨林大叶茶”全国销售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力争实现“以销促产,以产富农”良性发展。鼓励企业尝试茶叶出口销售业务,借助海南建设自贸港的契机,以境外参展、跨境电商、境外考察推销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2.坚持“互联网+”营销模式创新战略。通过互联网多端平台,综合运用优质产品+宣传故事+实地直播等形式加大线上线下宣传与带货。

3.以茶促旅以旅推茶。以“跳出农业做农业”的跨界开发思路,政企合作,依托海南各大茶企生产基地的生态优势,开发精美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一批茶特色小镇、美丽茶工厂、秀美茶园、茶休闲观光主题公园等,如结合白沙绿茶全国T20最美生态茶园景观、河谷溪流及黎族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依托琼中中平镇红岭水库、湾岭镇水央村生态风景旅游资源,结合白马岭茶叶生产基地、海垦茶业生态科技园,打造一条生态茶叶生产基地与现代化产业园区相结合的茶旅专线。支持文化机构和民间力量挖掘整理海南黎族特色茶文化,创作一批茶文化题材的音乐、歌曲等作品;结合黎族苗族民间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举办“海南茶创意大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茶文化节,通过推进茶业和旅游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茶业与农业、大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以茶资源“跨界开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五)科技端

1.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设立中国热带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茶叶试验站、院士博士等专家工作室,承担茶产业的难题攻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试制、生产体验等综合功能。鼓励支持茶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茶叶类农业园区建设产品研发中心,使企业、园区成为产品创新主体和重要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推动精深加工开发,促进产品多元化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对接优质企业,引入专业设备和技术,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展对“花果”茶、抹茶、速溶茶等产品研发,对茶多酚等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对茶食品、茶日化品等符合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的精深加工茶品的创新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

3.推动茶产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茶叶种植地土壤墒情、种植面积、生长情况、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解决种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设数字茶叶生产车间,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茶叶加工的集成应用,发展智能生产车间,推进茶叶生产经营智能管理。开发和建设相关信息平台,如物资信息平台、产品交易平台、物流平台等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面向消费者、面向市场的信息服务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通过面对面现场操作、培训基地学习、流动培训站体验等对茶农开展抖音、快手、微信等直播平台以及相关信息化配件的运用,提升茶农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推动海南茶业信息化发展。

4.加强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送出去”“请进来”“师带徒”等策略,培养传承促进产业人才专业化转变。茶叶生产加工主要在山区,对人才引进的压力大,要始终将茶企、合作社员工能力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将人员送到中国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学院系等地深入学习交流,对照学习福建、浙江和云南茶业发展的优秀产销理念,提升茶产业员工个人能力,进而转化为企业生产发展原动力。将专家“请进来”,为企业人员深度解读和现场教学,着重培养员工采摘、标准化种植管理、安全生产等能力提升,让企业人员有一个全覆盖的学习机会。在企业内部组织制茶等竞赛,选拔优秀“苗子”,采取“师带徒”的形式,将老一辈茶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炉火纯青的实践经验传帮带给新一代,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和制作技艺的传承,推动企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海网

记者:陈奕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海南雨林大叶茶区域公用品牌在冬交会正式发布,开启茶产业新篇章

下一页:兴海勐海孔雀沱茶:烟韵缭绕,传承经典之韵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