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用好“生态经” 茶园“绿富美”

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用好“生态经” 茶园“绿富美”

20阅读 2021-01-21 07:34 行业

茶园套种油菜

“茶园套种大豆和油菜,不仅能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还能提高茶叶品质,一举多得。”武夷山市星村茶香合作社燕子窠基地负责人杨文春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燕子窠基地1000亩茶园套种的油菜,将成为来年春茶的天然绿肥,用这种方式栽种出的茶叶色泽更绿、香味更足、口感更鲜。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生态茶园的建设。

在廖红团队的指导下,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已初具规模。2016年至今,武夷山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计超3万亩,为全省生态种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打造“生态茶园”茶叶品质提升

日前,武夷山市星村茶香合作社燕子窠基地内,1000亩的油菜郁郁葱葱,为生态茶园增添了不少亮色。基地负责人杨文春告诉记者,这里是“无化肥无农药”生态茶园示范点,采用套作特选绿肥作物为茶叶提供纯天然养分,还形成了物理防控、生态防治病虫害的模式。

据悉,在夏季,对茶园危害最大的害虫要数茶尺蠖,它本是茶园中最普遍、最严重的虫害,自从套作大豆后,它更喜欢吃比茶叶鲜嫩的大豆叶,并且肥嫩的大豆叶片也招来茶尺蠖的天敌——益蝽,以及其他害虫的天敌——瓢虫、彩色蜘蛛等,形成相生相克的和谐生态。

“茶树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原先施肥提供的养分较为单一,且难以把控施肥量,不仅影响茶叶的生长,对土壤也造成一定的破坏。”杨文春表示,在廖红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套种绿肥作物,茶叶的优品率较三年前提高了80%。

近年来,生态茶园里的鸟类、蜻蜓、蜘蛛网等明显增多,土壤中的蚯蚓也多了,“生态链是一环接着一环,只管好自家的茶园是没用的,关键是要将生态茶园连成片。”杨文春说,通过套种油菜、大豆等绿肥作物来调节和提升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茶叶品质提升,农药化肥使用减少,农民们看到了“盼头”,基地周边的山头也逐步推广“生态茶园”的种植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茶园生态循环体系。

农作物变“绿肥”推广生态种植

“眼下农业种植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此来提高产量,但实际上,植物对过量的化肥无法吸收,导致土壤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廖红表示,在耕作期间,农民通过喷洒化学制剂来抑制杂草生长和防治病虫害,但化学除草剂和农药同样污染了土壤,过量施用除草剂还会加剧土壤酸化。因此,廖红科研团队选择茶产业作为科技服务农业的首选。

记者了解到,廖红团队通过各项数据分析研究,最终采用了“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间作方式。每年的5月底,在茶树行中间套种大豆;9月,再把大豆埋入地下,腐烂后其养分直接被茶树根系吸收;到了10月,在每行茶树间种植油菜,第二年的3月底又把油菜埋入土里,转化成最好的绿肥供给茶树。

“通过为大豆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提升大豆固氮能力,利用大豆作为绿肥,提升土壤肥力,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廖红说,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通过将农作物改造成“绿肥”,又保住了土壤的养分,是值得推广的生态种植方法。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生态能源总站了解到,从2016年至今,武夷山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计超过3万亩,辐射面积超过30万亩,示范区减肥减药超过30%,减少水体磷污染超过60%,核心示范区更是达到了无化肥无农药生产。

此外,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在产业绿色发展、生产清洁可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从而加快推动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生态农业建设“福建样板”。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

转自武夷山茶产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以茶修心,传成古今

下一页:江山巳锦 巳巳如意 龙蛇交替 开启好运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