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真人)在这里修行而得名。据《陕西通志》:“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称为紫阳洞。县名本此。”康熙《紫阳县新志.建置沿革志》记载:“以紫阳真人修炼之地,故名。”
认识紫阳是从紫阳的茶叶开始的。紫阳茶是有历史的,在唐代即为宫廷贡品“每岁充贡”,在清代属全囯十大名茶之一,当今为世界上首次通过科学鉴定的天然富硒茶,是我国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天然富硒茶产品。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时,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僧侣坐禅讲经由于佛规而不能饮酒,饮茶提神醒脑是最好的办法。寺院来客不敬酒只敬茶,这种待客方式先被民间接受,进而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就陆续产生,其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
“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这是平凹先生的诗句。大自然赋予了紫阳山水以灵气,紫阳茶风味独特,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亚等地。茶马古道促进了紫阳与外界的交流,昔日马帮走过的这条茶马古道上,至今仍回响着清脆的马蹄声。曾经穿越紫阳至汉中茶马古道的曾晓勤在《夜宿羁马庄》中写道:“古茶商遗下的商业习俗至今还在延用,逢大宗交易便有牙子客从中撮合,拉下袖子,两手靠拢一言不发,捏指头论价。偶闻铃声,那是山民赶着马队在运板石。” 大量的茶叶销售到外域,成为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
车子沿着汉江溯流而上,山势越来越险,道路越来越窄。许多山民的家是悬在半空的,几根水泥柱子扎在江边,看着都玄乎。这样的风景令人想起余光中笔下的江南,想起梁实秋笔下的重庆,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的,紫阳的水是软的,是浓的,是稠得化不开的翠玉粉末,是饱浸着茶园清香的富硒水。山上拥着一簇簇的绿,一抹抹的粉,一片片的黄,一点点的红。绿的是茶,粉的是花,黄的是油菜——这个季节,就让他们肆意地张扬吧。红的是采茶的女子,臂挽小竹篓,一双灵巧的小手像蜜蜂在绿茵上飞舞。这是初春的第一道茶,最好是未婚女子采摘,泡上当地清澈的山泉水,汤色明亮,嫩绿,入口鲜爽,回味悠长。品味这样的茶叶,就是品味春天的味道呢。
“小姑娘多大了?”忍不住就问。
“十四了。”女孩有些羞涩,低了头,只是采茶。
“那两个都是俺闺女,放了学,就上山来了。”一旁的妇人掩不住脸上的喜悦,看了我一眼。
“这一片,都是你家的么?”
“可不是。从那边到这头,都是呢。”
“这么些茶园,一年能收入多少钱?”
“三千多块吧。”
“三千块,不多的。”想起一些茶动辄一斤上万元的价格,茶农的劳动是廉价的。
“比过去强多了呢。”妇人冲着我笑笑,一副非常自足的样子。
是啊,三千元对城里人而言,可能就是一桌饭的价钱,可对他们而言,却是一家人一年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老人生病,孩子上学,都在里头了。他们的日子或许有些清苦,但经得住雨,受得住泡,就像那紫阳茶,绵长,鲜亮,透着微微的甜。这样的日子是清瘦的,也是丰盈的,值得细细咀嚼,慢慢回味。
紫阳同样是民歌的故乡。一部根据安康作家李春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上海电影节大红大紫。这部电影既有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有传统的紫阳民歌,又有充满现代时尚元素的小桥流水人家。很佩服章明导演把紫阳拍的那么美。女主角吕星辰初次触电便有不凡表现,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吕星辰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中国现代女性真实而富有变化的内心世界,将一个女性的欲望展现得如此丰富完整,十分罕见。“小漾”带着甜蜜蜜的微笑和些许的固执,些许的野性走进千万观众的心里,成为紫阳人留给外界的深刻记忆。
作者高鸿,男,1964年生,陕西富县人,曾任延安市新华陶瓷厂技术厂长,现为《西北文学》主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学院签约家,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作家高研班学员。图文来源:紫阳文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