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白茶带富一方 德江县平原镇依托白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走笔

一叶白茶带富一方 德江县平原镇依托白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走笔

10阅读 2023-05-07 06:04 快讯

巍巍群山披翠绿,茶香飘溢人陶醉。初夏时节,笔者走进位于德江县平原镇上堰村源生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园基地,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上堰村白茶基地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树随着山势绵延起伏,绿油油的茶丛间吐露出白黄色的嫩芽;穿梭于茶林中的采茶工,手指翻飞采摘嫩叶,动作娴熟,有说有笑,呈现出茶叶丰产的的喜人盛景……

据介绍,上堰村白茶产业是平原镇重点打造的扶贫产业。目前,该村260余户农户种植茶叶,建成茶园面积4500余亩,已有2200余亩进入丰产期。预计今年产值可突破6000万元,实现户均收入22.47万元。乡村振兴,因为一叶白茶改变,并且注入了活力与希望!

阴差阳错,安吉白茶“嫁”平原

2007年,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贵州借此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德江被列为全省39个重点茶产业发展县之一。

平原镇平均海拔820米,最高海拔1671米,森林覆盖率达66.46%,全年平均气温17℃,境内土地肥沃呈弱酸性,常年光照和温度非常适宜茶叶生长。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上堰村试种绿茶80余亩,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村民们也从中学到了茶叶种植的技术。因为有着种茶的历史,平原镇党委政府把上堰村作为绿色生态茶产业试点进行打造。

为推动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性,大力扶持茶产业。当年,该镇由政府统一采购茶苗,无偿提供给群众种植,上堰村种植绿茶500亩。在采购茶苗时,供苗方阴差阳错,把白茶苗错发到了平原镇。

次年春,新种植的茶叶开始吐露新芽。群众反映新栽种的茶苗茶芽出现泛白现象,有的农户认为是自己管理技术不好,导致茶叶营养不良,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有的农户认为统一采购的茶苗是“假货”,跑到镇政府要求赔偿;还有的农户干脆把茶苗铲掉,改种玉米。当时,由于平原镇找不到一位懂茶叶种植技术的干部,只能从外面请来专家为茶叶“问诊把脉”。通过专家现场鉴定,并向大家科普,才知道当时种植的是安吉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一般要3-5年可见效益。从此,解开了“谜团”,茶农吃下了“定心丸”。

上堰村白茶基地

2013年,该村第一批种植的白茶开始采摘,茶青售价高达每斤380元,最高价卖到每斤500元。群众看到了白茶产业带来的希望,纷纷效仿,陆续把自家土地种上白茶。村里的潘仁芬就是当年尝到甜头的村民之一。她抓好自家的6亩茶园管护的同时,还租赁了农户的20余亩茶园,一门心思抓好茶园管护,寻求市场销路,逐步找到了门路,年年增收。2018年,她又在邻近的台头村流转土地120亩种植白茶,并成立德江县仁芬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我从事的白茶产业,当初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如今,我们也要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茶叶,实现稳步增收……”谈到这一点,潘仁芬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目前,上堰村在潘仁芬、冯英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已建成茶园4500余亩,成立了3家专业合作社,建成茶叶加工厂9家。同时,带动了全镇13个村种植茶叶,发展茶产业1.7万亩,有1.2万亩进入丰产期。2021年以来,冯英、牟忠等种植户,还把产业延伸到其他乡镇,冯英在堰塘乡露青村发展白茶基地2000余亩,牟忠在复兴镇楠木村发展200余亩白茶基地。

机缘巧合,产业顾问“帮”平原

“茶园建起来了,加工技术跟不上,茶农只能卖茶青,附加值不高,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谈到茶产业遇到的困难,该镇党委书记张丹丹道出了心中的无奈。

近年来,平原镇锚准了白茶产业发展的前景,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政府引导狠抓绿色生态种植,建成茶园面积逐年增加,全镇种植规模已突破1.7万亩。最初,因缺乏技术和加工条件,茶农基本都依托邻近凤冈县的一些茶叶企业,把茶青作为原材料直接销售。一些种植大户觉得直接销售茶青不划算,纷纷投资建厂,先后在上堰村建成茶叶加工厂9家,按照简易的加工方式去生产。然而,白茶根据品种差异,加工工艺有所区别,只有精细化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白茶,才能实现白茶的外形、颜色、香气、滋味和汤色同时呈现,这样的茶叶与简易的加工程序生产出的茶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万贤青(左二)指导茶农生产

2022年3月,来自黔西南兴义市一家茶企的技术总监万贤青因疫情防控,在平原考察“白叶一号”时被县社防组送到德江县城隔离。后经了解,被隔离的万贤青是浙江安吉人,是国家级二级茶叶评审师,高级农艺师。

得知这一消息后,时任镇长的张丹丹瞄准了时机,主动与隔离点工作人员联系,为隔离点接受隔离的万贤青安排生活必备品和保暖衣物,从生活上给予特别照顾。

这一举动让万贤青老师深受感动,并与平原茶产业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担起了平原镇茶叶产业的技术顾问,常住平原,经常头顶烈日、无论天晴下雨,都会亲自深入茶山指导茶叶管理,他管理的茶山,实行一户一档标准化管理。今年他还自费采购茶青,根据茶叶的芽性、品种等进行茶叶加工技术的数据采集,为平原白茶标准化加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以此解决制约平原镇白茶产业瓶颈。

如今,万贤青在邻近的楠杆乡小寨村,租用该村茶叶生产厂房,为平原、楠杆两乡镇茶农加工茶叶。今年,还影响了一些浙江、福建的业内人士入驻平原发展。

“有了万老师提供技术支撑,白茶产业的附加值更高,群众发展信心更足……”谈到这一点,上堰村驻村干部李松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白茶加工车间

在源生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吴廷旭告诉笔者,“我们今年的白茶加工品质比往年要好,销售出去的干茶,同比每斤市场价格要高100-300元不等……”

原来,吴廷旭早在2020年就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白茶加工厂,但因技术原因白茶品质跟不上,影响市场销路。2022年,吴廷旭改变了主意,把厂房按生产量每斤15元的租金出租给浙江安吉的张卫忠经营。

张卫忠依托自己掌握的加工技术,为吴廷旭和村里的其他茶农提供技术服务,有效保障茶叶品质的提升。今年春茶开采,吴廷旭厂房租金收入近3万元,自家采摘的2400多斤茶青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依托张卫忠多年经营的关系网,拓展了销路,实现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双丰收。

集体做“媒”,茶农吃下“定心丸”

近年来,白茶市场前景看好,仅凭直接销售茶青就让群众尝到了甜头,纷纷将自家土地种上了白茶,但由于农户的分散种植,在加工生产、销售环节就出了问题。谈到这一点,驻村干部王飞体会很深,“茶农由于没有加工条件,只能卖茶青,采摘不统一,茶青质量受到影响,遭到茶商的压价,茶农收入受到影响极大……”

为了保证茶农收益。该村在征求群众意见后,由村集体按每斤60至120元不等的价格向茶农收购茶青,统一采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除去成本净赚部分作为集体经济,投入村里的公益事业。今年,该村集体向茶农收购茶青2000多斤,加工的干茶按400-800元不等的价格销售。村集体经济净增3万多元,用于整治撂荒耕地13亩,并发展莲藕产业。

工人们采摘茶叶的场景

“我家今年的6亩茶园,有了村集体帮忙收购,不仅多收入1万多元,还少了与茶商讨价还价的麻烦……”该村老房子组的冯修华告诉笔者。

前几年,冯修华主要是将茶青销往凤冈茶商,或卖给当地的种植大户,有时会遇到挑剔“采摘不标准”的尴尬,被压价收购。今年,村里统一收购,统一采摘,少了很多麻烦,价格也还有保障。

就近就业,3000人有了“茶饭碗”

茶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园中锄草、施肥、剪枝、采摘、生产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采摘期用工量大。

为保证茶产业的用工需求,平原镇政府成立专班,明确专人加强与周边乡镇和县份联系,组织招聘,解决工人吃住和专车接送问题。同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工人采摘技能,工资实行“日结制”,保证了采摘工人的积极性。

采茶工人忙碌的身影

“我们村户户都有茶,采茶期在本村很难招聘到采茶工人,每天所需上千名采茶工人,只能从邻近的乡镇和凤冈县缓阳镇、务川县丰乐镇招工采摘,人均日工资都在200元以上,大家采摘的积极性很高……”上堰村党支部书记牟晓涛告诉笔者。

“近两年,我一直在牟永高老板的茶叶基地务工,离家近能照顾家庭,工资有保障,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来自遵义市务川县丰乐镇新田村的牟真红谈起打工收入,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像牟真红一样长期在平原镇端上“茶饭碗”的不在少数。目前,该镇通过茶产业带动,直接解决了本县邻近的复兴镇、楠杆乡及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务川县丰乐镇近3000人次就近就业。

张丹丹(右一)向客商介绍平原白茶产业情况

如今,随着上堰村白茶产业的发展,为平原镇探索出茶叶产业发展的路子,破解了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散户种植规模小、生产标准不统一、市场乱的突出难题。下步,该镇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成立平原镇兴村富农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统一收购无生产条件、无加工技术农户的茶青,实现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促进茶农稳步增收。

“白茶产业在平原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初见成效,但这只是以茶为‘媒’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开始,如何将白茶产业打造出更大的惠民‘蛋糕’才是根本……”望着满山苍翠欲滴的白茶,张丹丹对平原镇白茶产业,仿佛又有了新的思路。

来源:德江县人民政府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紫阳:“以茶为媒”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